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17347200000019

第19章 勤俭为国(7)

狄仁杰不仅以执法公正而闻名,而且以清廉节俭、力戒奢侈而著称。他自己的生活十分简朴,粗衣淡食。他对家人要求很严,不让他们奢费华靡,而心中却时时牵挂着百姓的疾苦,为百姓不受灾难,为力戒侈靡,狄仁杰不顾身家性命,丢官弃职。在武则天即位初期,越王贞发动叛乱,朝廷派宰相张光辅率领军队讨伐叛军。张军军纪很差,到处侵害百姓,妄杀无辜,奢靡无度。当叛军平息后,张光辅的军队还无止境地向人民索取犒劳,当时狄仁杰是豫州刺史。当张光辅自恃有功,来向狄仁杰索取财物的时候,狄仁杰分文不给。张光辅发怒地说:“你小小一个刺史,敢小看我这个元帅吗?”

狄仁杰回答说:“过去扰乱河南的,只是一个越王贞,现在一个越王贞死了,却又来了一万个越王贞!”张光辅怒发冲冠,大声说:

“你好大胆!敢诬陷朝廷官军。你今天倒要讲个清楚,30万官军怎么又是一万个越王贞?”

狄仁杰毫不示弱地说:“你统率的部队30万人,平定了一个乱臣,但是你不能约束士兵,让他们强横施暴,挥霍无度,杀戮百姓,抢劫人民财物,奸淫良家妇女,军官们在军中花天酒地,杀人取乐,有酒宴三天三夜不散者。买物不给钱,借物不归还,军马四处践踏庄稼。更有甚者,拆毁民房来做煮饭的柴火,宰杀耕牛驼马作酒宴之佳肴。这不是越王贞又是什么?”

张光辅听狄仁杰说的都是事实,本想发作,但觉理亏,便强词夺理厚着脸皮地说:

“军士们英勇杀敌,使叛军血流成河,这些事实你又怎么看不见?”“将军不说杀敌血流成河犹可,要说杀人你们杀的都是些什么人啊?叛军初起之时,强迫百姓参加叛军,不参加叛军者,老幼不留。百姓处于无可奈何的地步,才参加叛军。官兵一到,他们便立即投降,坠着绳索纷纷从城墙上下来,城墙也被踏出路来。可是投降官军之后,官军却将他们统统斩首,肆意杀戮,真是血流成河,冤声沸腾,上彻于天!杀归降之众,这难道是你们的功劳吗?”

张光辅无话可说,但怀恨在心。回到都城后,向皇帝诬奏狄仁杰对朝廷不恭敬,狄仁杰被贬为复州刺史。

后来,事实证明狄仁杰止暴安民,执法公正,又被武则天调到朝廷做宰相。狄仁杰位迁宰相后,工作更勤恳,生活更简朴。在朝中力倡节俭,休养息民。

一年,武则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像高60丈,建于绝壁之上,30里之外便能看得清楚。石工匠役,画师雕工已做出草图,佛像十分精妙雄伟,武则天遍传群臣,群臣赞不绝口。都称这是立于子孙万代的伟业。但是,当核算营造费用时,因府库日亏,国家拿不出钱来,怎么办呢?武则天要群臣出谋划策,有人提出,让天下和尚和尼姑,每人每天出一钱,便可筹足营造资金。武则天很高兴,准备下令执行。这时狄仁杰谏阻道:

“圣上要建一巨型佛像,本是一件好事,能留给子孙万代敬仰。但是,以仁杰的愚见,现在还无能力。因为,工程不会驱使鬼神来做,还要役使百姓来完成。财物终究不会自天而降,还是要百姓从地中产生。不管怎么筹集,最终还是损害百姓,索取于黎民。而百姓黎民呢?近年来战事频繁,搅得他们不得安宁,还有家破人亡者,至今还未恢复元气。又加之近几年来水涝、干旱,风不调,雨不顺,农业连年歉收,而赋税和徭役逐渐繁重。国家财力已先用尽,而人民的痛苦没有消除。这个时候大兴劳役,是国力所不能及的啊!现在战事未息,边境也不安宁,应该减缓守卫边地的徭役,节省无关的费用。假如雇工建造佛像,人们为追逐私利,都到建造处谋利,那必定要错过农时,自然丢弃了国家的根本。现在种不好庄稼,来年歉收必定挨饿。这时兴劳役,还难以供应工程耗费的需求。况且,不管怎么募捐,没有国家的资助,事情一定办不成的。如果国家出资资助,用尽了人力财力,等一方有难,将用什么去解救呢?”

狄仁杰的一番话,说得原来积极主张造佛像的大臣,也纷纷放弃了主张。最后,武则天下令停止佛像的建造工程。

以后,狄仁杰还上谏要武则天提倡节俭,重用人才。他先后向皇帝举荐了张柬之等人做宰相,或委以重任,果然到唐中宗时,这些人使国家振兴起来。

张嘉贞不立田园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

——安格尔

张嘉贞是唐玄宗时的中书令,久居高官,但是廉洁清正,勤劳俭朴,克己奉公,他的很多事情被传为历史佳话,如言者无罪一事,已化成常用的成语。

唐玄宗开元年间,突厥族的9个部落刚刚归附朝廷,分散居住在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因为突厥和唐朝的关系时好时坏,变化无常,张嘉贞便向皇帝上书,请求派军队来管理他们,以防他们变乱,或者引起部落内部的战争,扰乱天下。唐玄宗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便在并州设置了天兵军这种军事机构,委任张嘉贞为天兵军的将领,指挥并州军队,管理突厥9个部落。并州地处偏僻,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张嘉贞和士卒一起,勤劳节俭,过着十分朴素的生活。看到士卒军饷微薄,生活十分贫苦,张嘉贞常常把自己的俸禄拿出一部分作军饷。士卒伤病,或家中困难者,张嘉贞亲自带着礼物去慰问。对突厥部落,每当年节之时,亲备牛羊和酒,送至部落安抚、慰问,并对他们广施教化,及时协调纠纷,使得突厥部落安然相处,边疆一带日渐安定。对朝廷来的命官、宠臣、太监等,张嘉贞从不逢迎,从不送礼,从不备办酒席洗尘,使这些人对他暗暗怀恨在心。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春天,张嘉贞由于政绩显著,被唐玄宗调到朝廷委以重任。不久,过去嫉恨张嘉贞的人,便向唐玄宗告发他,在军中过分奢侈,贪污军饷,受外族贿赂,要想反叛朝廷,御史大夫王睃上奏疏检举他。唐玄宗很重视这件事,派出亲信可靠的大臣去调查这件事,调查结果,不仅全无奢侈、贪污、受贿的事实,还了解到他体恤士卒,克己奉公,节俭自律的很多好事。当他们向唐玄宗奏明调查结果的时候,唐玄宗十分生气,下令对告发者处以诬陷罪。张嘉贞知道后,上书奏道:

“古来天子处理政事,都要听听各方面的意见,要听乐官吟诵劝谕君长的诗歌,听各种工匠的规谏,接受老百姓的批评,然后从中斟酌取舍。现在如果对这些人按诬陷罪来处罚,这必然要堵塞了人们发表意见的道路,天下的事情就无法上达朝廷了。朝廷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恳求陛下免除这些人的罪过,从而为人们发表意见创造机会。”唐玄宗听从了他的劝告,免除了这些人的死罪,从轻发落,从此唐玄宗认为张嘉贞是个难得的忠臣。

以后,张嘉贞久居高官,但生活一直十分俭朴,而且乐善好施,家中毫无积蓄。当他在定州做官时,亲友们看到他家中依然清贫,年纪已逐渐衰老,节俭的习惯仍然不改。几位亲友焦虑他年老之后如何依靠,便私下商定来劝说他。

一位友人备办了酒席,特意请他来家赴宴,张嘉贞如约赴宴。酒席中大家都先不谈老有所靠的事,都向张嘉贞请教教育子女的方法。一位亲友首先说:

“张大人,现在社会风气不好,特别是富豪家的子弟,父母费尽心血,为他求师就学,怕他挨饿受寒,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可这些子弟不顾父母心愿,父母之所以这样呕心沥血,还不是望他们成才,创家立业,父母老有所靠啊。可总实现不了这样的心愿,这是为什么?”另一个人也接着说:

“常言道,养儿防老。人不老就好了,老了无依靠,这可是世上最可悲哀的事啊!”

张嘉贞不知大家的真实目的,也信口发表自己的见解:

“养儿为防老,这是自古的常理。但是世上却是痴心爱儿爱女的父母比比皆是,可孝顺的子女却凤毛麟角,而且越是有钱有势的豪门巨富,真正孝顺的不多。以我的愚见,这怕与父母的所作所为关系甚切。”大家看到张嘉贞已慢慢地进入他们的圈套,便紧接他的话说:

“对,张大人高见,一点便击中要害。子女的不成器,最终要归结到父母的作为上来,父母无深谋远虑,当自己衰老年迈之时便无处依靠,这实在是人生一大忧虑!”

“以鄙人愚见,父母要使子女成才,首先就要从自己束约,给儿女作出表率。其次,对子女要求不可太娇,也不可太严,太娇之子女,难以成器,太严之子女,容易木讷、呆滞。当今奢华之风很盛,教育子女克勤克俭当是第一要务。父母纵积下万贯家财,只需养下一个败家之子,也等于清贫门户。”张嘉贞说。

一个亲友觉得时机成熟,便绕着弯子把原来商量好的意思向张嘉贞说出来:

“张大人所见极是,为家之道,一要教好子女,一要积下家财。有财无子,财不守,有子无财,也难以致富。张大人久居高官,清廉节俭,治家有方,子女一个个勤苦好学,品德高尚,将来定是治国之材。不过,张大人现已日渐衰老,子孙赖以创业之基还不备。现定州有几百亩良田,土肥水美,稼禾旱涝保收,大人何不将它购置下来,作为子孙基业,也是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这个……”张嘉贞未作深思,不知亲友突然提出购置田园是何用意,便沉吟不答。其他亲友觉得张嘉贞心有所动,便一个接着一个地说道:

“张大人,这几百亩土地是定州最富庶的地方,购置下来一定不会吃亏。田主因犯了国法,全家被诛,几百亩田地被没入官府,定价拍卖。张大人初来定州,又是一地之主,若论买者,当首推大人,大人意下如何?”

张嘉贞沉吟不响。

“因大人乐善好施,厉行节俭,高薪厚禄多被用以救济贫穷,若手下银两不足,我等几个亲友全力为您筹集,几日之内便可足数。”

“张大人,时机难得,你便购置下来吧。”

“张大人清正廉洁,节俭自律,国人皆知,但是,久居高官而无子孙基业,子孙家族便会怪责,于国有功,于家无益,人生在世应是于家于国都应创立功勋才是。”

张嘉贞听到这里。已经明白大家的意图,大家看到他忠心为国,不顾家业,年纪渐衰,不置田园怕老来无靠。便平静地说:

“诸位亲友如此关心老夫,诚挚之情,永生难忘。我很惭愧,自己才疏学浅,却被当朝委以重任,官至宰相,实在是受之有愧!至于购置田园,我觉得大可不必。我想,在我未死之前,大概是不会忧虑挨饿受冻,朝廷给我如此丰厚的俸禄,足以颐养天年。至于子孙报怨责怪我不给他们创下基业,于家无益,我想这是没道理的。高官是要为国出力,不能为家贪利,基业要儿孙们自己去创,靠先人享乐有何面目立于人世!再说,我即使创下基业,肥田沃地千里,楼亭台阁成片,他们自己没本事,那也是没有用的,反而只会助长他们的奢华。如今,朝廷官吏广占良田,到他们死后,被他们那些没有出息的子弟作酒色享乐的资本,反而促使他们更加变坏,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要说子孙基业,我看最好的基业莫过于教他们克勤克俭,好学不怠,奋发向上。据我所知,在座诸公,父母都未给我们留下比现在多的基业,都靠我们自己发愤攻读,勤勉职守,含辛茹苦创下的。我们为何不把我们的品德、才学传给他们,而要为他们创下有害无益的田产呢?”

张嘉贞一席话,使在座亲友人人叹服。

唐溪不受密饷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唐溪是唐朝唐僖宗时三川节度使陈敬碹的衙门里掌管文书的孔目官,他足智多谋,学问渊博,生活上厉行节俭,为官清正廉洁,很得百姓的好评。

公元882年农民领袖阡能领导农民起义,一月之间人数便达到万人,朝廷几次派兵镇压都被击败。后来,朝廷软硬兼施,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阡能的起义镇压下去。陈敬碹当三川节度使以后,向唐溪询计,怎样才能使政局平息下来。唐溪向他进谏说:

“阡能之所以起义,是因为官贪残酷,法纪苛严,使他们无法活下去,他们才举行起义。现在要他们不再造反,一定要使他们活得下去。这就要宽刑律、尚清廉、重农耕、施教化。现在最紧迫的就是要出文告,向百姓公告,和阡能一起造过反的阡能的亲戚朋友,只要不再造反,一律不追究,只要安居耕读即可。”陈敬碹便照唐溪说的去做了,向各州发出文告,不再追捕阡能的同党。告示颁布以后,百姓大为放心,很多逃避山林、远走他乡、怕受到牵连的普通百姓都纷纷回家耕种,三川的政局便慢慢稳定下来。陈敬碹非常感激唐溪,送他白银500两,美奴3人,唐溪坚意推辞不受,说:“政局平稳这应该算是百姓的功劳,我作为你的孔目官,向你谏议,这是我的职守,何需什么赏赐呢?”

不久,邛州刺史上报说,他在邛州逮捕阡能的叔父阡行全家35人,全关押在邛州监狱中,请节度使陈敬碹批准处死。当陈敬碹想批准邛州刺史的呈报时,唐溪知道了,劝说陈敬碹道:

“大人不可如此办理!你原来出了告示,对阡能的同党一律不问,今天,你又抓了阡能的叔父阡行全家35人,这不是你自己在百姓中不遵守自己的诺言吗?现在,你还同意要杀人家全家35人,这不更是逼着他们再起来造反吗?大人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政局不是又要由你自己破坏吗?”陈敬碹一想也很有道理,便说:“那我就不批准处死,把他们全放了吧!”“也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置。”“那要怎么办呢?”陈敬碹问道。唐溪想了想,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