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17347200000027

第27章 勤奋成才(4)

这届运动会最引人注目的人,就是全国青少年敬仰和钦佩的女中豪杰——张海迪。她将参加远南运动会的射击比赛。她身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的躯体全无知觉,整个人是靠夹板支撑着坐起身。像她这样的残疾人,参加这样重大的体育比赛,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啊!

其实,她早已取得了超出她能力以外的辉煌成绩,何必还要冒这个风险?况且比赛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集中时间紧张训练,她的身体能承受得了吗?可是,张海迪却不这样认为:“我所取得的成绩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只要还有我能做的事,我就会不惜一切地做到,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

1994年7月,天气闷热,太阳火辣辣地直射大地。张海迪戴上遮阳帽,投入到训练中去。

起初,她的双手不听使唤,刚端起气枪就抖动个不停。休息了片刻,她催促教练重新开始。手还是颤抖,她可急坏了。“这样下去,我怎么射击?怎么参加比赛?”

她咬紧牙关反复练习着一个动作,时间长了,肩膀酸痛得钻心,每次练完下来都已是汗流浃背。

后来,枪是端稳了,可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她明明瞄准了靶心,可子弹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别处去了。教练走到她身边,安慰她说:“别着急,这也得一次一次地练。”“是的,这并不比学习外语容易啊!”接着她又问:“教练,为什么我看准了却打不准呢?”教练回答说:“因为你的视线与子弹射出的直线有距离、偏差。这距离、偏差越小,命中率越高。否则就打不中。”

张海迪认真地琢磨着,重新瞄准靶心。

她就是这样进行着赛前训练,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站在一旁的丈夫心疼得掉下眼泪;就连教练也被她的倔强劲所折服。两个多月的训练结束了,她高兴地告诉教练说:“我要拿回最好的成绩给您。”

看,张海迪面带微笑,坐在轮椅上,向运动场上“走”来,出现在女子气枪40发比赛场上。

人们屏住呼吸,注视着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运动员。她看上去很冷静、镇定,做着赛前的准备工作。不一会儿,她从容地向裁判点了点头,以示准备完毕。其他队员也相继摆好了姿势。这时,赛场上鸦雀无声,只听见“开始”的命令一下,各路选手争先恐后的枪声不约而同地打响。

张海迪稳定了一下情绪,瞄准靶心射击……

她的身体被气枪振动得向后倾斜,手臂也略微下沉,她感到体力有些跟不上了。在场的人们都为她捏着一把汗。

还剩下最后几发。她在心里暗暗地念着:“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是胜利……”

她终于打完了40发子弹,以338环的好成绩取得了成功。她以自己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全中国的残疾人争了光。

袁隆平勤奋的故事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袁隆平,一个世人瞩目的名字。他为之奋斗的杂交水稻事业,被人们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而今,以他为首的一批农业科学家群体,即将掀起新一轮的绿色革命,攻克超级杂交稻这一世界难题。

1987年,袁隆平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提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样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同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牵头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研究过程中几经波折,甚至出现重大挫折,袁隆平以中国科学家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经验,几度调整研究方案,使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得以顺利进行。1995年袁隆平郑重宣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的启发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法杂交小麦相继研究成功。我国农作物育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尖锐命题。袁隆平相信中国人一定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他决定向更高峰发起冲击,选育超级杂交稻,计划用3~5年时间育成每公顷日产中晚稻100千克或早稻90千克、米质达部颁二级、抗两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的超级杂交稻。这一项目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高度重视,1998年,总理特批1000万元予以资助。

在跨入新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袁隆平称自己为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二是让杂交水稻进一步走向世界。在袁隆平制定的选育超级杂交水稻技术路线与超高产稻株形态模式的指导下,科技人员克服“重库轻源”的倾向,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已培育出一批超级稻苗头组合。如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培矮64S/E32,1997年在江苏三个地方试种36亩,平均产量为884千克/亩,生育期130天,日产量达到102千克/公顷。在小面积上达到了超级杂交稻的选育目标。1998年又在江苏、湖南几个点试种375亩,部分点的平均产量仍然超过了800千克/亩。今年仅在湖南已布百亩片点26个,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将杂交水稻推向世界,袁隆平担当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袁隆平亲自倡导并积极创办了“湖南农平杂交水稻种子公司”和“杂交水稻培训中心”,面向全国、全世界推介杂交水稻,培训技术人员,至今已先后成功举办了3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和12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个国家的200余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

有关评估机构评估:“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10089亿元。袁隆平虽然淡泊名利,不想用自己的名字去赚钱,但以“袁隆平”名字作品牌创办股份公司就可以融集社会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股份公司的创立在全国农业科研单位走向市场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股份公司拥有袁隆平、周坤炉、张继仁等一大批世界及国内知名的科技家和丰富的技术成果储备,具有知识、技术、产业三大优势,将把具有世界性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使科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发挥重大作用,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粮食问题做出贡献。

袁隆平在书房内挂有自己写的一首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诗词表明了他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的决心。现已年届八旬的袁隆平每天仍然要骑着自己的白色小摩托到杂交稻试验田观察研究,他已经将杂交水稻研究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依然执着地为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奋斗不息,耕耘不止。

勤奋苦学的苏阿芒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语博物馆里,有一尊中国青年的塑像:他腰杆挺直,目光深邃,望着远方。他就是为世界各国许多有名望的作家所瞩目,被誉为“我们文坛地平线上在东方闪烁着的一颗新星”的世界语专家、文学家苏阿芒。

苏阿芒,原名苏承宗,他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但他从小就很喜欢读书,母亲给他的零花钱,他从来都不舍得花,全部拿去买书。

1954年,苏阿芒高中毕业了,可是连续三年参加高考,他都名落孙山。怎么办呢?难道就此罢休?不,苏阿芒毫不气馁,而是更加发愤地自学。

还在上中学的时候,苏阿芒就对文学和外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语、俄语学得都很好。没有考上大学,苏阿芒也没有马上参加工作,他想:外语是一种很好的工具,自己没有考上大学,就应自学外语,用它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服务;我们的祖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要把祖国的文化介绍给各国人民,让世界了解中国。

决心下定,苏阿芒更加勤奋地自学外语。他每天很早就起床,晚上要学到深夜一二点钟。北方的冬天,寒气逼人,虽不是滴水成冰,也冷得够呛。苏阿芒刻苦学习,经常忘了吃饭,忘了寒冷。火炉子灭了,他不去生火,这样又省煤又不浪费时间。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阿芒结识了一对意大利侨民夫妇,他想:这不是学习意大利语的好机会吗?于是,他主动找上门去,请他们教授意大利语。这对夫妇被苏阿芒虚心好学的精神感动了,收下了他这个学生。苏阿芒聪明强记,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意大利语。

由于用眼过度,苏阿芒的眼底血管破裂,眼睛瞎了。经过治疗,病情刚见好转,他又起早贪黑地学习、写作。眼底血管又破裂了,这样反反复复了好几年。最后,医生不得不严厉地警告他:

“阿芒,再这样下去,你就将永远变成瞎子了。”

“是吗?那我就更要抓紧时间学习,不能虚度年华。我要使自己宝贵的青春放出光华,为祖国多做贡献。”

从此,他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更高,更自觉了。

在“文化大革命”中,苏阿芒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强迫劳动改造。就在身陷囹圄、蒙受不白之冤的逆境中,他仍然让母亲给他订了世界语版和意大利文版的报刊,在每次探监时带来。他还征得同意,在每天繁重的劳动之余,坚持学习。

苏阿芒所走的是一条勤奋苦学、艰难坎坷的道路。至今他已不同程度地掌握了21种外文,其中英、法、德、俄、意大利和世界语6种,他能看、能听、能说、能写。

苏阿芒的故事告诉我们:“天才出于勤奋!”

布朗勤学苦练

天才是勤奋造就的。

——西塞罗

克里斯蒂·布朗,1933年出生在爱尔兰的一个普通的人家。他的降生本来是家里一件高兴的事情,可是,他母亲万万没想到,小布朗还没能睁开眼睛喊她一声“妈妈”,大脑就患了病,致使全身瘫痪。看着一动也不能动的儿子,母亲不知哭了多少次,流了多少眼泪……布朗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地长大了。

一天,母亲端着小饭锅走进屋,坐到布朗身旁,一边用嘴吹着香喷喷的饭菜,一边用勺子舀起一勺饭送向儿子嘴边。突然,她的目光惊异了:小布朗的左脚趾间夹着一根粉笔,不停地在床上画着。母亲手中的饭勺落下来,饭菜洒了一地,她顾不上去擦,便扑到儿子身上,激动地喊着:“我的孩子,你的脚能动啦?”她就像看到儿子站立起来一样兴奋不已。

从这之后,母亲对布朗的照料不仅仅停留在生活上,还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几本书,每天都念给他听。当他听到精彩的地方时,就请求母亲再重复念一遍,甚至念两遍、三遍……并用心地背记着。他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布朗由此产生了要自己创作的愿望。“我虽然无法用手来写作,但是我要让我的左脚做得比别人的手还好。”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并对她说:“妈妈,我知道这对于我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不去试试又怎么能知道自己行不行呢?我想请您给我买一台打字机。”母亲迟疑地注视着儿子大胆而坚定的神情。是啊!她没有一天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做他想做的事情,可是,可是……布朗看出母亲为难的样子,又继续说:“我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脚趾打字、写作的人。”在布朗的一再请求之下,母亲答应了他的要求,给他买了一台打字机。

经过几年的练习,他的脚趾磨起厚厚的一层老茧。他从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每天坚持不懈地为着他的信念刻苦地练习。

1954年,在他21岁的时候,他用这台打字机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我的左脚》。16年后,又出版了第二部小说《生不逢辰》。他的作品轰动了世界文坛,成为国际畅销书之一。

布朗用自己的勤学苦练证明了,身体有残疾不要紧,只要刻苦勤奋就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做有意义的事情。

马克思——不知疲倦的工作者

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

——威·霍格思

马克思(1818—1883)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他和自己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一起,以毕生的精力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了空前的大革命。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光辉榜样。他的一生除了斗争就是学习,而学习也是为了斗争。他的一生是顽强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学习的一生。

马克思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睡觉,但他总是在早晨八九点钟就起床,喝完一杯不加糖的清咖啡,读完当天的报纸之后,就到书房里去,一直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中午就躺在书房的沙发上睡一会儿。只是在吃饭或者当天气好的时候去郊外散步时才休息一会儿。

马克思十分珍惜时间,即使在散步的时候,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时时把思考着的问题写在上面。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作者,工作已经成了他的一种癖好。马克思工作起来总是专心致志,以致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吃饭时总要别人招呼他好几次才到餐室,而且几乎不等咽下最后一口饭就又回到他的书房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