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17347200000006

第6章 勤俭治家(1)

第五伦以俭治家

恭者不悔人,节俭者不夺人。

——《孟子·离娄上》

东汉时,有一位颇受人们拥戴的地方官,他的名字叫第五伦。第五,是当时的复姓。

这年寒冬的一天,阴霾密布,朔风凛冽。在一条通往京都的大路,人群拥挤不堪。密集的人群中,一辆载有钦犯的囚车,缓慢地向前走着。这囚车中,被押解的犯人,不是别人,就是第五伦。原来,此时第五伦被朝中奸臣诬告犯了贪赃罪。朝中的司法官不善明察,竟听信小人之辞,将第五伦定了罪,并下令押往京都执法。

第五伦蒙受不白之冤的消息传出后,数日来,不少人纷纷奔向街头阻留囚车。他们中,有人大胆地去拉囚车马缰,并愤怒地喊道:“不许随意冤枉好人!”也有的团团围住押解囚车的官员,向他一遍遍地说:“第五大人可是好人!”由于沿途人群的阻截,押解第五伦的囚车一日只能走数里路,押解官没法,只好改走水路,押第五伦乘船去京都。但第五伦被押至京都后,京都又有千余人为他伸冤,最后,此事终于惊动当朝皇帝汉明帝。汉明帝亲自查阅了为第五伦判罪的有关卷宗,发现其中有诈,于是亲自下诏书:将第五伦无罪释放。

第五伦为什么会在百姓中有那么高的威望呢?原来,第五伦为官一向廉洁清正。平时总能更多地去替百姓着想。他当太守时,朝廷每年要发给他两千石俸禄,第五伦见百姓中有不少人生活十分窘困,于是,他领取到俸粮后,除留出自己家人食用的外,其他都以低价卖给贫困百姓。也正因为这样,第五伦在百姓中威望很高。

第五伦为官不骄不奢,不但注意自身生活俭朴,而且在持家方面,也十分注意以俭治家。

他为官时间较长,光武帝刘秀时期,他就已经出任太守,以后,汉明帝时他依然为官,汉章帝时,他又被皇帝赏识,调至朝中任司空。按理说,第五伦做官时间长,领取朝廷的俸禄一直很高,他家里的人也该多少沾点光,享受些清福。可第五伦对家人要求很严格。他不仅平时不许他的子女穿绸衣,就连他的妻子,平时也只穿粗布衣裙。别的有钱人家,整日花天酒地,奴仆前后一大群,可第五伦家,平日里粗茶淡饭,家中除了雇一两个干重活、粗活的仆人外,家中烧饭、洗菜、缝纫等一大堆家务,都是由第五伦妻子一人承当。

一次,第五伦的一个远亲携家眷从外地来探望第五伦。那位远亲的夫人听说第五伦长年为官,心想,到第五伦家后一定可大开眼界。没想到,当他们跨进第五伦家后,先见到的是极简朴的住宅,宅内设置一切平平,家具也极普通,有的已很破旧。更令远亲奇怪的是,他们与男主人寒暄了半天后,也不见第五伦的妻子出来会客。当这位远亲的夫人提出要见见第五伦妻子时,第五伦连忙抱歉地说:“夫人正在厨房中忙着备午餐,请稍候片刻,夫人马上出来会客。”说完.忙叫仆人去厨房催促夫人。

这位远亲和他的家眷,听说第五伦的妻子亲自下厨房,自己做饭,大为不解。那远亲的夫人皱着眉头说:“真没听说过太守的夫人要亲自下厨房,亲自做饭,这和下等人还有什么区别了呢?”那位远亲也以责怪的口吻对第五伦说:“太守持家过于俭朴了,像做饭这样的事情,让夫人亲自去做,也太失身份了。”

第五伦听了这些话后,不以为然地笑着说:“平常百姓人家的妇人,除了做饭,还要做那么多粗活,我们这样已比普通人家生活高出了许多。如果持家不俭朴,养成浪费奢侈的坏习惯。人变懒了,家风坏了,那才真是太失身份了呢!”

第五伦在家中,不但让妻子、儿女常做些家务,他自己一有空闲,也常常动手干些力气活。

一次,属下的县里来了位年轻的新官,新官上任,当然要去拜访太守大人第五伦。一天傍晚,这位年轻人特意将自己打扮一番,毕恭毕敬地到第五伦府上拜访。

一进第五伦家,年轻人先遇见了一位衣着简朴的老妇人。年轻人没多想,开口就冲老妇人说:“请禀告你家主人,有客来!”说完,那年轻人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等着那妇人去回禀。

那妇人听了年轻人的话后,没有马上离开屋子,而是上下打量了一番来客,然后用和蔼的语调询问道:“请问官人是不是新来的,老身怎么没见过您?”说着,她为年轻人递上茶,并在年轻人身旁坐了下来。

那年轻人见眼前这妇人不去禀报主人,却多嘴多舌乱询问,居然还坐了下来,心里有些不耐烦。他没有回答老妇人的询问,很不礼貌地又说了一遍:“请快去禀告一下你家主人,说有客!”

那妇人正要说什么,第五伦最小的儿子第五颉在这时从外面兴冲冲地跑了进来,他一进门,便对着那妇人询问道:“娘,来客了?”这时,那年轻人才知道,原来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妇人,便是第五伦的妻子。年轻人想想方才自己对第五伦夫人不礼貌的态度,心中好不自在。

第五伦的妻子倒不注意这些,她告诉客人:“太守不在家。他吃完饭,便和仆人去后山割草去了。”年轻人听了这妇人的话,先是满脸愕然,继而他不相信地问道:“仆人去割草,为什么太守大人还要跟去呢?”

这时,第五伦的儿子第五颉抢先答道:“叔叔不要见怪,家父常去割草,好用来喂马。叔叔如果有急事,我去后山唤回父亲就是了。”

年轻人见第五颉这样说,忙起身答道:“不必了!我改日再来府上拜访!”说完便起身离开了第五伦家。

年轻人离开第五伦家后,还是觉得太守大人亲自割草喂马,这事的确有些稀奇。于是便没有回府,绕道去了第五伦家后山,想亲自去看个究竟。当他来到后山时,见第五伦正高挽衣袖,背上背着一大捆青草,和仆人正准备回府呢。年轻人见到此景,非常激动。以后,他常向别人介绍第五伦勤俭治家的家风。

第五伦活了80多岁,由于他居官不忘俭,坚持以俭治家,所以后来他儿子第五颉、曾孙第五种都先后做了官,而他家清正廉洁的门风也代代相传,一直没有变。

勤俭治家是自古倡导的一种美德。第五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应当随着地位的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忘记勤俭治家的原则。任何时代的家庭生活都应如此:勤奋带来节约,俭朴能避免奢侈,这样,家风才会正,才会使子孙成材。

曹操怒杀儿媳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薛王宣

提起三国时代的曹操,我们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中那个狡诈的奸雄,更会想到戏台上那个画着白脸的奸臣,但这并不是历史上曹操的真实面目。其实,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曹操杰出的才能,不仅表现在文韬武略方面,在节俭治家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

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亲身经历了由于统治阶级荒淫无度和腐败无能所导致的社会动荡。因此,曹操历来都很讲究朴素节俭,他不仅自己穿打补丁的衣服,而且也命令家里人不准铺张奢华。他曾经明确规定:家人不得穿五颜六色的衣服,不准穿漂亮的绣花鞋。他还规定:家人所居住的房屋一律不准用香熏。后来,他的女儿在嫁给汉献帝的时候,虽然没有违反他的规定,只是用香熏了一下被子和衣服,也使得他很不高兴,并因此郑重地作出了补充规定:家人所居住的房屋如果不干净,必须熏一下的话,也不准用香,只能用枫胶或蕙草代替一下就行了。由于曹操的严格要求,很长时间,家中所有的人的衣服都没有用锦绣做的,穿的鞋子也只有一种颜色。

曹操不仅在家庭中积极倡导节俭的风气,而且对家庭成员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有时甚至采取极其严厉的措施。

一天,雨过天晴,丞相府花园中的亭台石径、花草树木,经过雨水的冲刷,显得格外清秀。欣喜若狂的鸟儿,映着天边迷人的彩霞,在树林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悦耳的鸟鸣越过树梢,穿过回廊,飞进了曹操儿子曹植的居室,他禁不住向窗外望去。柔和的晨光透过薄雾,洒在刚刚苏醒过来的庭园当中,确实是又清新,又别致。“果然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曹植不禁叹道。曹植的妻子显然也被窗外的迷人景色吸引了,急着要到花园中去消遣一番。可她刚刚走到廊下,又匆匆折回了卧室。

不大功夫,妻子容光焕发地走了出来。看见妻子身着华丽的绣花衣裙,被映衬得越发娇艳可爱,曹植不由得感到一阵惬意,连声赞道:“真是美极了。”可话音未落,一缕阴云又浮上了曹植的脸庞。妻子见状,不解地问道:“公子刚才还兴致勃勃,为什么一下又变得不高兴了呢?”

曹植沉吟了许久,才开口说道:“父亲厉行节俭,三令五申,明令家人平素一律不得穿着华丽衣裙,你如此打扮,就不怕招来父亲的责罚吗?”妻子怨艾地说道:“我们身居相府,却要如此俭省,未免也太不近人情了。况且父亲政务缠身,此刻正在朝中忙于政事,我去去就来,又如何会被父亲发现呢?”曹植听了,觉得事情也许并不像自己想得那样严重,于是也就不再加以阻拦。

庭院里石径蜿蜒、林深木秀、湖光倒影、鸟语花香,曹植妻子在婢女的陪伴下玩得兴致勃勃……却说曹操这日在朝中理事,见天气如此愉人,就带领众随从来到城楼眺望。举目四望,城外远山如黛,城内炊烟袅袅,曹操不禁抚须微笑。远远瞧见楣府,此地虽然阔大雄伟,但丝毫也不显得奢华。曹操正欲将视线移开,忽然瞥见楣府花园之中,有一妇人身着华丽衣裙正在湖边徜徉,查问之下,竟是四子曹植之妻,不禁勃然大怒。

随从之中有个人知道丞相平生最厌恶的就是奢华,而这个人又与曹植素有交往,于是就上前为其讲情。

曹植自幼就表现出很高的文才,谈起话来应对如流,写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千言,这么一个了不起的才子,曹操自然有些偏爱之心。可曹操又想:倘若宽赦了这一次,爱子自然可免去丧妻之痛,自己也可以免去不少家庭的烦扰。然而姑息下去,节俭之风还何以倡导,这于家于国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随从见丞相半晌不语,正要再次上前求情,却见曹操把手一挥,厉声说道:“我自陈留起兵之日,就要求家人厉行节俭,今日之事,若是姑息,岂不等于放纵奢华。在家族中倡导节俭,事关社稷,严格治理尚恐约束不及,难道还可以有丝毫的松懈吗?”

众随从见状,没有一个再敢出来求情.曹操当即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命曹植的妻子即日内自杀……曹操一生当中都极力倡导节俭,就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仍然念念不忘告诫家人要勤俭持家。

汉献帝建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率领军队大败东吴以后回师洛阳,由于过度疲劳,旧病复发。这天,他自感再也支持不了多久,就唤心腹大臣曹洪、贾栩、华歆、司马懿等以及夫人卞氏和众婢妾来到榻前。当他嘱托完军政大事之后,就当着众大臣的面对夫人卞氏说:“我遗下的熏香可以分给各房夫人,不要用香来祭祀。各房的人没事做,可以让她们学着编织丝带和做鞋子卖。另外那四只箱子……”

说到这里,曹操呼吸忽然急促起来,卞氏止住曹操。她想,曹操一生主张节俭,有时衣服、蚊帐破了,也不准换新的,而要夫人和婢女们缝补了再用。他生前仅为自己送终准备了四箱衣服,是不是想再敛些衣服呢?卞氏探下身去询问。曹操挣扎着说道:“不用了,只要那四只箱子,其他一概不要。我历年做官所得的衣物和绶带,如果觉得存着没有必要,就让孩子们把它分掉……”

说到这里,曹操合上了双眼。在场的大臣们都没有想到,身为魏王的曹操临终之前还不忘告诫家人厉行节俭。

仅仅因为穿着华丽些,曹操便命儿媳自杀,未免过于严厉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专横。但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他对奢华的强烈反感和厉行节俭的决心。在曹操看来,节俭持家并非小事,而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曹操的这种认识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勤俭持家的将军陶侃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九月初的一个傍晚,一弯明月正悄悄地爬上树梢,晚风轻轻地把花香一缕缕播向大地。在东晋西陲边防某小镇的一间并不很宽敞的大厅中,几百名将士欢聚一堂。人们高举酒杯,正兴高采烈地欢庆刚刚取得的一场平息叛军骚乱的胜利。

欢宴上,烛光通亮,将士们兴致极高,他们中有的边歌边饮,有的边饮边跳。喧闹声、庆贺声此起彼伏。正在大家酒兴极浓、尽情欢庆的时候,有人发现坐在大厅中央的征西将军陶侃,虽然兴致也极高,却只举杯不饮酒,更不去动桌上的美味佳肴。

他的副手大将殷浩看到这种情景,举杯走到将军面前,带着责怪的口吻说:“将军,今天是大喜日子,弟兄们想借酒痛决一场,现在将军您带头止杯停箸,这不是让弟兄们扫兴嘛!”说完,他举着酒杯,硬让将军当即陪饮。

陶侃一听殷浩这样说,忙举杯起身相迎,同时他乐哈哈地说:“弟兄们应该痛饮,我为大家助兴!”说着,他举了举手中那杯举了半天的一樽酒,仰脖一饮而尽。将士们见大将军如此痛快,酒兴更浓,一定要给将军再斟一樽。可陶侃一看此阵势,连连摆手,推托自己有公务缠身,急忙出了大厅。

不了解将军的人,以为将军酒量有限,或此刻真的公务繁忙;可了解将军的人,知道将军此刻不过是以公务搪塞。将军拒绝再度斟酒的真正原因是:他节俭成习,对自我嗜好克制很严。所以在今天这种欢宴的场合下,他也不愿意任意放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