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17347200000007

第7章 勤俭治家(2)

陶侃平日里不但很注重以节俭自约,而且还非常重视以节俭治军。

一次,他外出时,遇到一个兵丁手里正拿着一把没有熟透的稻穗,在无聊地嬉耍。就走上前向那兵丁问道:“你拿这个干什么?”那兵丁答道:“不干什么。走路闲得慌,随便拢一把玩玩。”

陶侃见那兵丁边说,边不以为然地把那把稻穗扔到地上,非常生气地说:“随便拢一把玩玩!你说得倒轻巧。这一粒粒稻谷是老百姓一滴汗珠、一滴汗珠摔在地上种出来的。你整日不种地,却吃得饱饱的。你就不想想老百姓的辛苦?”说着,他一定让那兵丁拾起地上的稻穗,并想办法一定要找到被拔了稻穗的主人,向人家承认错误,并保证自己以后不再糟蹋粮食。

那兵丁见大将军当时情绪很激动,心里虽然不服,但表面却没敢说什么。可大将军走后,他早把向人家道歉的事忘得九霄云外去了,并且还背后对别的兵丁骂大将军是“小气鬼”。陶侃知道后,更加气愤。他亲自把那兵丁叫来,又训斥一番,而后不但逼着他去向人家道歉,还对他执行了“军法”——抽了他一顿鞭子。

此事被有些将士听到后,也对大将军的做法有些看不惯。他们认为大将军“小题大做”,过于认真了。可陶侃了解到这些后,特意把那些将士找来,向他们耐心地讲述爱惜粮食、保持节俭作风的重要性。从那以后,陶侃军中大多数人都能以节俭自约,随意浪费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陶侃注重节俭,还表现在他能勤俭持家上。有一回,他接受了组织造官船的任务。一天,他去造船营地视察,发现营地到处堆满了造船剩的竹子头和锯下的木屑,就命令专人将这些竹子头和木屑收集起来,装成一袋袋麻包,登记保管起来。他手下的官员见陶侃办事如此琐碎,心里很厌烦,抱怨说:“大丈夫,何在乎区区小物。将军如此看重这些七零八碎的小事,将来一定干不成大事。”陶侃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总是告诉部下:“勤俭办事绝不是什么小事,它是有益于治国的大事。”

后来,没过多久,此地下了一场大雪。大雪过后又冰冻几日,地面上很滑。人在上面走,一歪一斜,极不安全。可偏巧,此时迎来了大年初一,按当时的习惯,年初一清晨各官员要相互走串,互相致贺。年轻的官员,在冰雪上歪歪扭扭走走还算凑合,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简直是不敢出门。这时,陶侃让人把收集的木屑拿出一部分,在主要街道铺上一层。这样,人们行走起来就方便多了。也就是在这时候,人们才发现:陶侃持家勤俭是非常有意义的。

又过了一些时候,皇帝决定征讨占据蜀地多日的叛贼,需要尽快造大量战船,朝廷中负责造船之事的官员很快准备好了造船的大部分材料,可唯独长钉,一时没处搞到。正在朝中官员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有人突然想起了陶侃。人们知道陶侃素日持家节俭,又组织造过船,想必会有什么办法。

当朝中官员急三火四跑到陶侃那里的时候,陶侃淡然笑着说:“不用着急!不用着急!我这自有‘宝贝’。”说完,他领着讨钉子的官员们,来到平日收集的一包包竹子头跟前说:“这些竹子头不就是现成的竹钉吗?”于是很快这一包包原来被人看做是废物的竹头,被人削成锋利的竹钉,运往营造战船场地。朝中许多官员知道此事,都称赞陶侃是勤俭持家的能手。那些曾抱怨过陶侃小气、干不成大事的人,也由此更看清了陶侃的远见,佩服他勤俭办事的精神。

陶侃一生曾做过许多年官,他最早当县吏,后官至郡守、大将军。但陶侃为官期间,无论官位怎么变化,始终没有忘记“勤俭”二字,他既看重自己勤俭做人,更看重为官的勤俭治家。这在封建社会统治阶层中是很难得的。

陶侃的事迹从一个侧面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做到节俭绝不能忽略一点一滴的小事。我们有些人常有一种家大业大的思想,实际上是不对头的。假如人们都不注意节俭,每人一天浪费一两粮食的话,加起来这个数目是相当惊人的。国家是由人来组成,节俭治国首先需要每一个人都不要浪费,从每一件节俭的小事做起。

卖狗嫁女的吴隐之

奢而不孙(逊),俭则固。

——孔子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少年时,吴隐之虽家境贫寒,但人穷志不穷,他饱览诗书,以儒雅显于世。即使每天喝粥,也不受外来之财,母亲去世时,他悲痛万分,每天早晨都以泪洗面,行人皆为之动容。

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刘裕保存农具以教子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薛王宣

刘裕是我国南朝时宋的开国皇帝,小名叫寄奴,他出生于贫苦家庭。他母亲生下他不久,便死了。他的父亲刘翘无法养活他,想把他送人,可村中人贫苦,无能力抚养,问遍全村无人要。刘裕无奶吃,啼哭不止。深夜,刘翘无法,便拿了一个箩筐把刘裕用布包裹好,丢到村外大道旁,硬着心肠便回家去了,刘裕的哭声在旷野中回荡。此时,一对夫妇背着不满1岁的孩子赶路回家,当听到孩子的哭声时,觉得奇怪,便向哭声传来的方向寻声找去,到筐边一看,是一个用布包裹的婴儿。抱起一看时,只见是个十分健壮可爱的男孩,夫妇俩知道这是养不起的穷人家丢弃的,便抱了回家,把自己儿子的奶断了,用奶来喂养刘裕。刘裕长大后,身高七尺,力大勇猛。常年跟着父母种田,农闲时卖鞋子,受够了人世间的种种凄苦。父母死后,由于他勇猛奇特,便被冠军(官名)孙无终招为侍上。因为他打仗勇敢,又有智谋,很快成了东晋北府兵的著名将领。一次,他被派去驻守海盐城(今浙江省内),城中兵力不足千人,恰遇孙恩带数万人来进攻,刘裕便大开城门,把兵马全部隐蔽起来,要百姓四处传说:“刘裕三天前的夜晚就逃跑了”。孙恩听说之后,又见城门大开,便命令军队进城。刚到城边,刘裕的兵马便突然杀出,孙恩军士死伤不少,急令军队撤退,走不远,刘裕埋伏的军队又杀将出来,孙恩只得且战且退,先后被十几处预先埋伏好的晋兵堵杀,人马死伤过半。事后得知,每处堵杀的晋兵只不过百来人。从此刘裕的名声大震。后来,刘裕又消灭了想篡夺帝位的桓玄,最后刘裕废帝自立,称为宋,号武帝,史称宋武帝。

刘裕称帝后,领兵北伐,收复中原失地。扩展到最大时,攻陷许昌、洛阳、长安,使国土大大超过东晋,治理着22个州,274个郡,1299个县,是南朝四个朝代中疆土最大的时期。他英勇善战,收复了北中国大片土地,后来他的事迹一直被宋朝的陆游、辛弃疾等诗人所歌颂和赞扬。人们只知道他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而不知道刘裕还是个生活节俭、衣着朴素的皇帝。

在他的宫廷中,宫女很少,游宴很少,所藏金玉宝物很少。有一次,宁州太守给他送来了一个琥珀做的枕头,金光四射,艳丽无双,所见者都赞不绝口。可刘裕见后,却很生气地说:

“我种田卖鞋时候,用木头、石头做枕头,用麻袋做被子,睡木板、睡泥地,才练出我这一身能饥能寒能苦能累的好身体,你们现在送我这样的枕头,是要我好呢?还是要我坏呢?”说完,便命令将枕头砸碎,送给就要北伐的士兵,作治理刀伤的良药。

刘裕素有发热病,年老了更为厉害,一发起烧来,全身疼痛难挨,只有躺卧在冰冷的地方,症状才会慢慢减退。侍候他的人为了减轻他的疼痛,便叫人给他做了一张石床,他躺下之后,效果很好。但当刘裕知道是用宝石料做成的以后,便说:

“我这样的人来自农村,吃糠嚥菜长大,能睡着精美的木床我就很满足了,怎能用百姓们做首饰的贵重石头来做床呢?谁做的谁给我立即毁掉,做成各种首饰出卖,用作军队的用费。”

又一次,广州太守为讨好皇帝,招募各地能工巧匠,经过一年时间,织出了一种十分精美的细布。又精心染印了美丽花纹、艳丽的颜色,一匹匹耀眼的细布,犹如天上的彩云、朝霞。太守满心高兴,以为献给武帝后一定会讨得他的欢心。当他亲自押送,千里迢迢地把布从广州运到建康(今南京)时,刘裕不但不领他的情,下令将布在京都拍卖,充作军饷,还将广州太守罢去官职,打入官狱,依法处理。广州太守不但没得到好处,反而落了个丢官下狱的下场。

刘裕当了皇帝之后,时时不忘亲耕田亩的辛苦。他派人把他过去用过的农具,统统收来,放在宫中,每到空闲时,就把全家召集在一起,讲述种田的艰辛,自己被丢弃路边的苦难经历。每讲一次,自己都涕泪沾襟,家人也哭泣不止。但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孩子们便不以为然。特别是长子刘义符,慢慢显出讨厌的情绪。一次,当父亲再次忆苦时,他小声地对弟弟说:“老讲这些种田、卖鞋的事,多没有意思!”声音尽管很小,还是被刘裕听见了。他本想狠狠训斥他一顿,但转念一想,训斥也不解决问题。过了几天,他把长子刘义符叫来,交给他一把新农具,派一个官吏监督着,要他到老家丹阳去种地,农具不用破,不准回宫。若违抗不执行命令,废去太子封号,另立他人。百官谏劝,说太子年小,处以如此重罚,恐于国家不利,刘裕气愤地说:

“于国家最不利、最可怕的莫若后继无人,看太子如今的表现,失江山者就可能是他。大家不要劝阻,我只有这个办法,还不一定有效呢!”刘义符便被赶到家乡种田三年。

刘裕的预言果然不差,他死后刘义符即位,不务政事,日夜作乐,无聊时亲自执鞭打人取乐。当檀济道的兵杀入宫中时,他还在花园中摆摊设店,自充卖酒小贩,与群臣取乐。失江山者,确是刘义符。

厉行节俭的萧鸾

你要是好汉,就把果子种在果园里,年轻时尝花朵,年老时吃果实。

——苏联俗语

萧鸾是我国南朝时齐的皇帝,称之为齐明帝。他夺取帝位之后,杀了不少人,特别是疑心太重,先后杀了自己的尚书王晏,大司马王敬则,前两个皇帝的10个儿子,统统被他杀光。但此人却厉行节俭,坚决反对当时奢靡之风,事事从自己先做起,自己在节俭方面做不好的地方,下臣提出他能诚心改正,这又是历代皇帝中少有的。

萧鸾登上帝位后,把前朝武帝新盖的林苑完全废去,改为良田以种谷,把田地还给百姓。他说:“夺百姓口中食、住之宅、身上衣,为自己一时享乐,这是最大的无道。”把原来朝廷中制造的马车、大轿、龙船上所装饰的金银,下令统统挖下来,归还国库。他自己的衣食十分节朴,不让太监给他做太好的膳食,逢年过节,没有他的指示,什么人也不敢随便给他加菜。他下令给管膳食的太监,每餐菜不过五,就是不能超过五样菜。一年元宵,京都中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庆元宵节,宰猪杀鹅,喝酒宴宾,一派热烈景象。而宫墙之内,无灯无彩、无酒无席,冷冷清清,没有一点节日的样子。一个新来管膳食的太监,快到给皇帝用膳的时候,还没有接到指令加菜。他想,百姓小民在这种节日也要置办丰盛酒席,当今皇上难道就不可稍加点菜肴吗?便擅自做主,给齐明帝多加了三个菜,共成为八碗,当菜饭上去以后,齐明帝见不得诏令,便给他多加三个菜,立即叫侍官追询查问,当侍官查清之后,如实上奏明帝,明帝说:

“念他是新来首犯,不予治罪,赶出宫廷,永不录用。以后再有违反,必诛无疑。”从此,谁也不敢违反明帝的规定。

一年端午节,建康城中热闹非凡,宫中还是没得到皇帝的指令,无歌舞管弦,也无豪华酒宴,完全是一派清朴节俭的平日气氛。管膳食的太监想,若给皇帝用膳像往常一样,这就少了节日的气氛,若是给皇帝多加酒菜,又怕皇帝怪罪,他左思又想,便想出来一个办法: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给皇帝做一个精致、丰富、美观的特大粽子,这样既不违反“菜不过五”的规定,又使内容丰富。他派手下人,想尽方法,把各种美味佳肴都巧妙地包进粽子里,让皇帝剖开粽子,便能吃到各色精致的菜。当粽子做好之后,果是天下一绝,其色彩艳丽,犹若桃花,形状美观,犹若菱角,而香味扑鼻,让人馋涎欲滴,有猪腿一般大,上面还有“端阳喜欢”几个字。当献上给齐明帝之后,齐明帝也赞道:“好粽子!好粽子!”一看,又只这一道菜,也没违反规定,而剖开却有多种美味。齐明帝想责怪吧,又觉得没有什么根据;不责怪吧,它确实违反了自己的规定。他沉思片刻后说:“制粽之人,用心良苦,如此佳作,世所罕见,我不能不给予赞扬。这一大粽子,实际是我两天的食粮,现在要你们把它一分为四,我每餐只能食用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