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明辨是非
17347300000019

第19章 勇保气节敢说真话(1)

秉笔直书的太史公

公则民不谩,廉则吏不欺。

——明吏·曹端传

齐国都城临淄。黄昏将至,阴云低垂,大夫崔杼的内府早早地就点上了蜡烛。突然,刀光斧影,堂内传出一声凄厉的惨叫,接着传来甲士的禀报声:“庄公已死!”时间凝聚在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在自己的府中设计诱杀了齐庄公。崔杼召集百官,宣布立年幼的庄公之弟杵臼为齐君,称景公,接着又自立为左丞相。春秋时期以左为上,崔杼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在刀剑面前,唯唯诺诺的齐国百官只有接受这个国君和丞相。崔杼担忧百官不服,遂率百官到太庙歃血盟誓。“诸君若有不与崔杼同心者,必遇凶而亡!”听着崔杼寡廉鲜耻的誓词,百官心中愤恨不已,可望着太庙内外的甲士和甲士手中寒光闪闪的刀戈,只有喟叹着随崔杼盟誓了。百官的归顺令崔杼心安不少,可他依然睡不着觉。弑君毕竟是十恶不赦的罪过,生前即使权倾一身,死后也免不了遭人唾骂。怎么办呢?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历史却不因时间而改变。那么记载历史的史书呢?只要写上史书,一切不就成了历史。于是,崔杼急召太史(记载史事的官)伯进相府议事。“你要把我的话记入简册,”崔杼的双目透着杀气道,“就说:‘庄公以疟疾殁’。”太史伯似乎没有听到崔杼的话,笔走龙蛇,飞快地在简上写下“崔杼弑其君”5个字。崔杼大怒:“你不服从我的命令,就不怕死吗?”太史伯坦然地说:“如果不按照事实记史,还叫什么太史?”崔杼挥手命令甲士将太史伯斩首,然后又召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进府。太史仲已知兄长被杀,进府后,未等崔杼开口,已将“崔杼弑其君”5个字写到简上,交给崔杼审阅。崔杼看到这5个字,握着简的手颤抖起来,脸因恼怒失去了血色。“斩!”他从喉咙里迸出沉闷的杀声。“叫太史叔来!”崔杼怒气未消,又令侍者召太史伯的二弟进府。“太史叔、太史季已在府门外等候召见。”侍者说。太史伯家兄弟4人都是史官。仲被崔杼召走后,叔、季二人知道仲不会将伪史写上简册,必死在崔杼的刀下,于是一起来到左丞相府前等候崔杼的召见。太史叔站到崔杼面前蔑视地问:“左丞相召我,是为庄公之事吗?”“是,你想怎样写?”“与兄同。”“他们死了!”“与兄同死!”太史叔毅然在简上写下“崔杼弑其君”,然后含笑引颈请死。崔杼气得七窍生烟,声嘶力竭地朝太史叔吼道:“杀!杀!”太史叔的血还未流尽,太史季已持简面对着崔杼了。“你的三个哥哥都死了,你若按照我的话去做,可免一死。”崔杼威胁说。太史季冷笑道:“史官为史不惧死。秉笔直书是史官的职责,若因失职而活着,不如死去!”说罢,在简上写下“崔杼弑其君”,递给了崔杼。崔杼胆怯了,太史伯四兄弟为据实直书前仆后继,震慑了他的心。他不敢再举起屠刀,无奈地将简册扔给太史季,让他走了。太史季在回史馆的路上,遇到史官南史持简从外地匆匆地赶来。“季,崔杼弑君之事怎样了?”南史擦着额上的汗问。“已记到简上了,”太史季打开简册让南史阅过后说,“我的3个哥哥总算没有白死。”南史慨叹道:“我听说你们兄弟四人都被崔杼杀死,担心崔杼弑君之事无人记载,便匆忙地赶来。看来我已不用死了。”“伏清白以死直”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意思是说:保持清白节操,宁可为真理而死。

“齐有太史简”(文天祥《正气歌》诗句),太史伯四兄弟为了尽史官之职,不将伪史入册,前赴后继,凛然赴义的故事流传至今仍震撼着人心。敢于为正义献身已成为最令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美德。

边境牧羊不畏强权的苏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这个故事讲述了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1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100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意思,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边,苏武牧羊达19年之久。19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2000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缇萦救父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为非其有。

——(汉)韩婴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有5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500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300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500或300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因直言受刑的司马迁

无是非之,非人也。

——《孟子》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3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3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5000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400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5000,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300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