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明辨是非
17347300000020

第20章 勇保气节敢说真话(2)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130篇、52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划粥糜的范仲淹

交朋必择胜己者,讲贯切磋,益也。

——(宋)何坦

城隍庙的晨钟一响,长山(今山东邹平县境内)城也就醒了。寺内的和尚开始打扫寺院,城里城外的人家也开始了每日的劳作。可范仲淹却是早醒着的,老子《道德经》中难释的篇章让他苦思了一夜。他走出斋房,在大殿前的白皮松下伸展着困乏的腰身。他不能睡,还要早早地赶到书馆去向先生求教。范仲淹2岁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将他从苏州吴县的江南水乡带到了这里。家中贫寒,幼时启蒙的学习在村中的义学学堂就可以了;长到少年,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小仲淹要深造,就只有到县城士绅办的书馆去求学了。这苦了范母,但她知道儿子的远大志向,于是向四邻求借了些钱,将小仲淹送到长山城。无钱和富家子弟同住书馆,范母又携小仲淹到城隍庙求住持在庙中借宿。慈悲为怀的住持为范母的爱子之心感动,扫出一间低矮潮湿的斋房供范仲淹寄宿读书。母亲走后,这里就变成了范仲淹的家。他用冷水冲洗了头,苦读了一夜的脑袋终于清醒过来。他要吃早饭了。饭是半夜做好的,在一只钵盂里。那是用2两糜子熬成的粥,2个时辰,那粥便凝成了皮冻状。他用刀将粥糜划成4块,2块是他的早饭,另2块就要等到晚上享用了。每当中午和半夜,他都很饿,但他忍耐着,只要有书读,他的心底就是快乐的。他要上学了。恰在这时,他的一位商贾子弟的同窗匆匆赶来,身后跟着一位仆人,仆人拎着一只食盒,食盒里放着精美的菜肴。“范仲淹,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同窗兴致勃勃地说。仆人将食盒放到斋房中破旧的书桌上,打开盒盖,菜肴诱人的香味立即飘散了出来。“我把你天天吃粥糜的事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你是个有抱负的人,教我给你送来这些好吃的补补身体。”同窗很真诚地对范仲淹说。“承谢伯父的关爱,可是我已吃过了。”范仲淹淡淡地说,“我们还是上学去吧。”这很令同窗失望。也许是他爱面子吧?同窗想,那就放在这里让他独自一人慢慢品尝。可世上总有愿望与结果相悖的事情发生,同窗天天去斋房观察菜肴是否被范仲淹动过,范仲淹却依然天天吃他的粥糜,无视菜肴的存在。第三天,同窗终于忍耐不住,生气地问范仲淹:“我诚意送吃的给你,你为什么不肯吃?”范仲淹向同窗作揖致歉,然后说:“我家境贫寒,已吃惯了粥糜,如果突然享用你送来的菜肴,以后咽不下粥糜,吃不了苦怎么办?”同窗听后,感慨万端,从此对范仲淹更加钦佩。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求学以勤俭自励,远避奢华,这种美德源于他自幼树立的高远志向,也培育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刚强不屈宁死不低头的颜真卿

勇于断者,不随其似;明于分者,不混其施。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后出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故世称颜平原。他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字雄浑刚健,挺拔有力,表现了他的刚强性格。后来,人们把他的字体称为“颜体”。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各地节度使乘机割据地盘,扩大兵力,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代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音kuò)即位,就是唐德宗。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结果引起了藩镇叛乱。唐德宗派兵讨伐的结果,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蔓延开来了。

公元782年,有5个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他自称天下都元帅,向唐境进攻。五镇叛乱,使朝廷大为震惊。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说:“不要紧。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劝导他们,用不到动一刀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来。”

唐德宗问卢杞说:“你看派谁去合适?”卢杞推荐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唐德宗马上同意。

颜真卿是当时一个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乱前,他担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大都被叛军占领,只有平原城因为颜真卿坚决抵抗,没有陷落。后来,他的堂兄颜杲卿在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响应,大家公推颜真卿做盟主。在抗击安史叛军中,立了大功。唐代宗的时候,他被封为鲁郡公。所以,人们又称他颜鲁公。

颜真卿为人正直,常常被奸人诬陷排挤,只是因为他的威望高,一些奸人不得不表面上尊重他。宰相卢杞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忌恨颜真卿,平时没法下手,这一回,趁藩镇叛乱的机会,派颜真卿去做劝导工作,是成心陷害他。

这时候,颜真卿已经是70开外的老人了。许多文武官员听说朝廷派他到藩镇那里去,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是,颜真卿却不在乎,带了几个随从就到淮西去了。

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了,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子1000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刚开始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养子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摆出要杀他的架势。颜真卿毫不畏惧,面不改色,朝着他们冷笑。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来护住颜真卿,命令他的养子退出。接着,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

过了几天,4个藩镇的头目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劝李希烈即位称帝。李希烈大摆筵席招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

藩镇派来的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到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正好太师来到这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4个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年纪快80了,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

4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吓住了,缩着脖子说不出话来。

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兵士监视着。兵士们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的死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痛快!”

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兵士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

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柴火跳去,叛将们连忙把他拦住,向李希烈汇报。

李希烈想尽办法,没有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逼迫颜真卿自杀了。

坚持原则不作伪证的张说

不知味者,以芬香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为乱耳。

——(汉)桓宽

张说(667—730)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唐代武则天时期,宰相狄仁杰死了以后,魏元忠当了宰相。那时候,武则天宠幸两个官员,叫张昌宗、张易之。这两个人权势大得不得了,满朝文武官员见到二张,都让他们三分。可是,宰相魏元忠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魏元忠是个有名的硬汉,在周兴、来俊臣得势的时候,他3次被诬陷遭到流放,有一次差点被处死。但是他始终没有屈服过。后来他担任洛州刺史的时候,张易之的仆人在洛阳大街上仗势闹事,欺压百姓。洛阳官员因为闹事的是张府里的人,不敢奈何他。这件事传到魏元忠那里,魏元忠把那个仆人抓了起来,一顿板子打死了。

魏元忠做了宰相后,武则天想把张易之的弟弟张昌期任命为长史,一些大臣迎合武则天的意思,都称赞张昌期能干。魏元忠却说张昌期年青不懂事,干不了这样的大事。这件事就只好搁了下来。为了这些事,张昌宗、张易之两人把魏元忠恨得要死,千方百计想把魏元忠除掉。他们在太后面前诬告魏元忠,说魏元忠在背后议论:太后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

武则天一听就火了,把魏元忠打进了牢监,准备亲自审讯,并且要张昌宗他们两人当面揭发。

张昌宗恐怕辩不过魏元忠,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部下官员张说(音yuè),要张说作伪证,并且说,只要张说答应,将来就提拔他。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召集太子和宰相,让张昌宗和魏元忠当面对质。魏元忠说什么也不承认有这回事。两人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张昌宗说:“张说亲耳听到魏元忠说过这些话,可以找他来作证。”

武则天立刻传令张说进宫。跟张说一起的官员听说他要上朝作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个官员宋璟(音jǐng)对张说说:“一个人的名誉是最可贵的。千万不要为了保全自己,去附和奸臣,陷害好人啊!为这个得罪了朝廷,被流放出去,脸上也光彩。”史官刘知几也在旁边提醒张说说:“不要玷污你的历史,连累后代子孙啊!”张说明知魏元忠冤枉,但是又害怕二张的权势,思想斗争得挺厉害,头上直冒汗,听了宋璟他们的一番话,才觉得胆子壮了些。张说进了朝堂。武则天问他说:“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魏元忠一见张说进来,就高声叫起来说:“张说,你想跟张昌宗一起诬陷人吗?”张说回过头来哼了一声说:“魏公枉做宰相,竟说出这种不懂道理的话来。”张昌宗一看张说的话不对头,就在旁边催促他,说:“你别去管他,快来作证。”张说向武则天说:“陛下请看,在陛下面前,他还这样胁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宫外是怎样作威作福了。现在我不能不实说,我确实没听魏元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只是张昌宗逼我作伪证罢了。”张昌宗一见张说变了卦,气急败坏地叫了起来:“张说这小子是魏元忠的同谋犯。”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听了张说的答话,知道魏元忠的确冤枉,但是她又不愿让张昌宗他们下不了台阶,就骂张说说:“你真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说着,就命令侍从把张说抓起来。以后,武则天又派人审讯张说。张说横下一条心,咬定他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谋反的话。

武则天没有抓到魏元忠谋反的证据,但是还是撤了魏元忠宰相职务,又把张说判了流放罪。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她的侄儿武三思和张昌宗、张易之勾结起来,把持政权。宰相张柬之和一些官员趁武则天病重,夺取禁卫军军权,把二张逮捕起来杀了,迎接唐中宗复位。不久,那个显赫一时的女皇帝武则天病死了。

为民造福挺身而出的葛贤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子·六反》

葛贤(1568—1630),即葛成,织工。明神宗时苏州反税监孙隆斗争的领袖。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孙隆加重捐税,机户被迫停工,织工染工失业。他领导群众反抗,乱石击毙孙隆的党羽黄建节,火烧恶棍杨莘、劣绅丁元复等的住宅。在群众的威力下,孙隆吓得逃往杭州。事后葛贤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释放,逝世后葬虎丘山五人墓旁,人称六义士墓。

明神宗是个贪财如命的昏君,他追求享乐生活,没完没了地搜罗金银珠宝,把国库都挥霍空了,就千方百计向民间搜刮。

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步发展,在东南沿海一带商业也繁荣起来,在苏州,丝织业特别发达,富裕的机户开始开设工场、雇用机工,城里的机工总共有几千人。

这种商业城市的繁荣情况,使明朝统治者认为有利可图。为了榨取更多钱财,明神宗就派了一批宦官到那些城市去收税,这种宦官就叫做税监。税监不但征收苛捐杂税,还向百姓敲诈勒索,把百姓害得好苦。

公元1601年,明神宗派税监孙隆到苏州征税,孙隆一到苏州,就跟当地地痞土棍勾结,在苏州城各处设立关卡,凡是绸缎布匹进出关卡,一律征收重税。商贩交不起税,就不敢进城做买卖。这一年,正好又碰上一连两个月阴雨,苏州闹了一场水灾,桑田淹没,机户停工。孙隆一伙还要向机户收税,规定每台织机收税银三钱;每匹绸缎,收税银五分,这一来更逼得许多机户倒闭,机工失业。

有一天,织工葛贤(又名葛成)路过葑门,见到孙隆手下几个税棍,正围住一个卖瓜的农民痛打。葛贤一打听,才知道那瓜农挑瓜进城的时候,税棍逼他交税,交不出就抢他的瓜;等瓜农卖了瓜,买米出城的时候,税棍又抢他的米顶税银。瓜农不答应,就遭到税棍的痛打。

葛贤平日对税监的压迫剥削,本来怀着满腔气愤,看到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他挥动他手里的芭蕉扇,高声呼喊打坏蛋。路边的群众一呼百应,像潮水一样涌到葑门税卡。税棍黄建节想要逃跑已经晚了。群众把他包围起来,拾起乱石、瓦片向黄建节扔去。这个作恶多端的恶棍,被乱石打得头破血流,丧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