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超级口才的八大训练途径
17347600000023

第23章 说话力求简洁

简洁是口才的一种表现技巧。许多语言大师也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可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是口才的最基本要求。

口才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说话不到位不行,说不到位,说不到点子上,别人就可能听不明白,理解不透,琢磨不出你的真实用意,你提出的想法或要求也不会被人重视和接受,非但事情办不成,也常常不被人瞧得起,这样怎么能换取别人的欣赏与亲善呢?怎么能赢得别人的友谊和器重呢?二是话说得太过头不行,要求太高,言辞太尖刻,让人听了不愉快,觉得你不识大体,不懂规矩,不知好歹,这样的人常常被人敬而远之,也同样无法与人正常交往。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话说得不巧妙不行,太憨实,有时会招来嗤笑:太絮叨,有时会招来反感;太直露,有时会招来麻烦;太幼稚,有时会令人瞧不起。

所以,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达到成功,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口才。而要想使自己说出的话更富有水平,就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

简洁是口才的一种表现技巧。许多语言大师也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口才的最基本要求。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口才好的表现,而善于概括,一语中的,同样是口才好的一种表现,而且简洁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口才水平。20007年前,马其顿国王率领军队远征印度,时值盛夏,将士们口干舌燥。国王无奈,派人四处找水,结果只找来一杯水。国王高举水杯,对将士们喊道:“现在已经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为了找到水源,前进吧!”说完,便将那杯珍贵的水倒在了地上。将士们受到鼓舞,群情激愤,顽强地向前行军,最后终于找到了水源。试想,倘若国王自己把水喝了,再发出一通冗长的训示,恐怕是不会有“群情激愤”之效的。

说话简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高度概括性

人们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见解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要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一语中的、以少胜多的效果。不少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能力,他们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症结,且能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其作用和影响非同一般。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一次溯江视察途中与同船的船员们握手时,有一位工人却缩着手,面对总统腼腆地说:“总统,我的手太脏了,不便与你握。”林肯听后笑道:“把手伸过来吧,你的手是为联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话,听似极为平常,却高度概括,得其要领,充满感情。

事实上,不管世事多么复杂,不管人们产生多么深奥的思想,说到底,就是那么一点或几点经过概括和抽象了的认识。而这些要求是精华,是核心,是本质,只要抓住它,就能提纲挈领,一通百通,产生“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

第二,应急性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有时由不得你长篇大论,侃侃而谈,环境逼迫你要用三言两语,述其概要。例如在战场上、在抢险工地、在各种危急关头,甚至是一对情侣在汽笛已经拉响的月台上话别,谁也来不及高谈阔论。在这种情况下,惟其简明扼要的话语,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锋芒。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仅用了40几个字的话语,就向900余名戍卒发出了起义动员:“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寥寥数语,精炼、概括,极富号召力。与此相反,在紧急关头作长篇大论,则事与愿违。1812年,英美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美国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英宣战问题。会上,一位议员的发言竟从下午持续到午夜,而这时会场上大多数议员早已进入梦乡。结果,当另一位议员又急又怒地用痰盂向发言者头上掷去而结束发言、通过决议时,英国人已经打到了美国人的家门口。不难想像,这种“马拉松式”的发言,超出了听众心理承受能力,让人无法接受是一方面,贻误战机所造成的损失更难以计算。为了制止冗长的发言,现在不少国家采取了一些绝妙的措施。美国南部一些地区规定,发言人讲话必须手握一块冰,他讲多久,就握多久。非洲有一个民族,规定讲话时只允许站一只脚,当这只脚站累了,另一只脚落地时,讲话就被终止。如果说写文章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那么,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说话则应提倡“有话则短,无话则免”。

第三,简单通俗性

简洁的语言一般都很通俗明快,如果追求词藻的华丽、句式的工整,则必然显得拖沓冗长。1936年10月19日,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只作了一句话的演讲:“今天天色不早,就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可谓简洁之中见通俗,通俗之中显真情。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说过一个段子:一家的两兄弟隔着板壁住,一天夜里,弟弟开门小便惊醒了隔壁的哥哥,于是两人开始对话。侯宝林先生以此为素材,设计了四种不同地区人的对话,其中最妙的是北方人的对话:“谁?”“我。”“咋?”“尿!”一字一句,通俗明了,不仅反映出北方人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十分符合语言环境。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简洁精练呢?要使自己的语言简洁精练,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岭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名句中,我们可以揣测到古人追求语言简洁精练的用心何等良苦。如何使自己的语言简洁呢?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同时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词汇。福楼拜曾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决不会有精彩的谈吐。此外,会“删繁就简”也是培养说话简洁明快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代有一首“制鼓歌”,原文16个字:紧蒙鼓皮,密钉钉子,天晴落雨,一样声音。后来有人将其压缩为12个字:紧蒙皮,密钉钉,晴和雨,一样音。更有大胆者将其删后留下8个字:紧蒙,密钉,晴雨,同音。从意义上说,这8个字与20个字相比,丝毫不比原意逊色。

需要一提的是,简洁绝非“苟简”,为简而简,以简代精。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适当,恰到好处。否则,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应予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简短的语言有时很难将相当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间的了解,有碍心灵的沟通。同时,简短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讲了一句话,短得无法再短,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长达15分钟,却是世所公认最好的演讲。总之,简短应以恰当为前提,该繁则繁,能简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