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超级口才的八大训练途径
17347600000024

第24章 说话中的模糊语言

生活中有大量信息无法用精确语言表达,必须借助于模糊语言。在一些特殊场合,人们常常不便用精确语言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模糊语言则会给你留下一些余地。

模糊语言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词语进行交谈的方法,其作用和特点是多方面的,不可轻视的。波兰语义学家沙夫在《词义学引论》中说:“交谈有时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而其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们的交谈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交谈的工具遭到了损害。”

楚灭秦时,刘邦、项羽各领一支兵马向关中进发,并按楚怀王之约,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结果刘邦先进了关,理应立为关中王。可是项羽自恃兵多,不仅自尊为王,而且打算将刘邦放到很远的南郑去。项羽的谋士范增知道后,极力反对这一主张,他对项羽说,南郑那地方,内有重山之围,外有峻岭之险,让刘邦到那里去,等于放虎归山。项羽向范增道:“有没有办法杀死刘邦呢?”范增心生一计:“等刘邦上朝时,大王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看如何?如果他说愿意去,就证明他想到那个地方养兵练将,日后好与大王争夺天下,于是你就下令将他绑出去杀了。如果他回答不愿意,就证明了不把大王放在眼里,于是也有理由将他杀了。”项羽听后,欣然同意。待刘邦上得殿来,便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不愿意?”刘邦听后,知道不妙,略加沉思道:“大王,臣食君禄,命悬于君手。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惟命是听。”项羽听后,无可奈何,只好改口说:“南郑你就不要去了。”刘邦道:“臣遵旨。”

面对“命悬于君”的难题,足智多谋的刘邦,巧妙借助模糊语言摆脱了项羽、范增所设的圈套。他的话,既没有回避问题,又绕开了问题的焦点,使人无法抓住把柄。这正是模糊语言的奥妙所在。生活中有大量信息无法用精确语言表达,必须借助于模糊语言。某人生病住院,医生劝他:“安心休息,慢慢就会好的。”“慢慢”是一个治疗过程,需要多长时间,谁也说不清楚,即使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了,也难下一个治疗某种疾病只需几天、几小时的结论,况且病情随时在发生变化。在一些特殊场合,人们常常不便用精确语言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模糊语言则会给你留下一些余地。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在上海请我国著名园林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谈上海地铁的进展情况,由于诸多原因,有关地铁施工情况暂时不便于公开,因此陈教授答道:“正在进行之中。”陈教授的回答可谓是深谙模糊语言的精妙,既没有泄露地铁修建的情况,令外国记者也无从发火。

从模糊语言运用的实践看,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特点:灵活性

我国古代有一则故事:三个考生进京赶考,路上问一个算命的道士,他们三人谁能考中。道士闭上眼向他们伸出一个手指,却不说话。考生们莫名其妙,以为天机不可泄露,只好走了。

考生们走远,道童好奇地问:“师父,他们三人到底几个得中?”

道士说:“怎么说都行,即可理解为只中一个,也可理解为一个不中,还可以解释为一齐中,或一个也没中。”

道士故弄玄虚实不可取,但是运用模糊语言,却也回答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显示了模糊语言的灵活性。

模糊语言的灵活性还表现在以下这个例子中。陈毅担任外交部长时,一位日本记者向陈毅打听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情况。陈毅说:“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这种借助模糊语言的回答,即没有泄露国家机密又打发了记者,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个特点:宽泛性

王若飞被捕后,与伪法官有一段对话:

“你是什么人?”

“共产党员。”

“你从哪里来?”

“江西瑞金。”

“是谁派你来的?”

“毛泽东。”

“你来干什么?”

“推翻你们。”

“你们的人在哪里?”

“到处都有。”

“你把他们供出来。”

“比登天还难!”

在这段对话中,王若飞同志用宽泛的模糊语言,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使敌人抓不住任何把柄,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机智和大无畏的气概。

在对敌斗争中运用模糊语言,是斗争的需要,那么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模糊语言也是一种客观需要。稍加留心,则随处可闻。比如:“最近出去考察”、“我们大多数同志是好的”、“适当的时候”、“过两天”、“一些”都是模糊语言,给说话人留下较大回旋余地,不管未来情况发生什么变化,都不会使你陷入尴尬被动的地步。

第三个特点:生动性

1972年5月,在维也纳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议的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一场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基辛格答道:“我打算点点滴滴地成批发表声明。”全场哄然大笑。“点点滴滴”和“成批发表”是明显不合语言逻辑的,但模糊语言学认为:某些语言表达不合逻辑或不合语法,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能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也应当承认。基辛格的回答,表现出过人的机智,使人感到得体、幽默、生动。

实践证明,运用模糊语言,无疑能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但是,切记模糊语言不可到处乱用。曾有一个青年到某工厂找人,不经门卫同意就径直往厂里跑。门卫拦住他,问道:“找谁?”他说:“我找人!”问:“找什么人?”答:“找人就是找人。”门卫火了:“我就是人!你要找没名没姓的人没有!”为此,两人吵了起来。倘若这位青年不用模糊语言回答门卫的提问,恐怕也不会产生这场风波。此外,“模糊”绝非含糊,绝非模棱两可,搪塞应付,或者是躲躲闪闪,装腔作势。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决不能用“模糊语言”作盾牌,掩盖自己的真实观点,对于群众的意见、建议,更不能采取官僚主义的态度,用“研究、研究”、“争取解决”之类的托词去敷衍塞责,结果不仅影响自身形象,也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