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幸福乡村江山
17361100000027

第27章 产业带头人成致富领头雁

“说起来,白沙村可能是全市在外务工人员最少的村,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都在本村的各家木材加工企业上班,月均工资1800多元。”近日,在凤林镇白沙村采访时,同行的镇组织委员钟炳根介绍说,“这都是村支书郑日福带头带得好啊,不仅自己富了,还让村民们一起致富。”

白沙村是2002年在白水坑水库建设中整体搬迁下山的移民村,如何让走出大山的乡亲们在新家园创造新生活,真正实现市里“移得出、安得下、富得起”的工作目标?郑日福把眼光放在了搞活经济上。

2003年,郑日福动员6名村两委成员和自己一起,率先在村里建菇棚,各种白菇1万袋。在大家的辛勤努力和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7个人的白菇每袋纯利润1元。其他村民眼见种菇收益好,次年就有14户村民种下了14万袋白菇,随后又发展到20多万袋。白沙人通过种菇,掘到了第一桶金。

结合白沙村的实际情况,郑日福又萌发了投身木材加工产业的想法。很快,他与其他两名村民合伙办起了一家木制品厂。投产经营了半年后,当地村民见地板等木制品经营效益不错,加上郑日福的支持引导,2004年就有10多名村民先后办起了16家木材加工厂。到2005年,村民已办起木材加工厂20多家,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吸纳本村劳动力100多人,绝大多数村民不用出村务工,月工资也有800多元,这在当时属于不错的收入。

随着企业的发展,郑日福感觉到:村里的20多家木材加工厂都要到贺村木材市场进购木材,不仅运输路途远、成本高、不方便,而且容易受木材资源短缺的制约。“应该办个木材中转站,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于是,他与两名合伙人投资百万元,于2005年在村里办起了木材中转站,由江西、福建等木材产地的客户直接将木材运送到白沙。此举使白沙村的木材加工厂就近就可以采购到木材,而且每立方米要便宜几十元。郑日福为当地木业的发展又做了件好事。

紧接着,郑日福意识到,村里这些木材加工厂都是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粗加工,不加快转型升级,向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发展,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为此,他积极努力,向邻村租赁了100多亩山地,用于产业提升的新发展基地建设。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后,郑日福又带头租赁了20多亩场地,与人合伙投资500多万元,创办了郎峰木业有限公司。2007年8月,郎峰木业的高档细木工板投产,从而告别了白沙木业只有粗加工的历史。次年,郎峰木业又投资500万元,创办了深加工指接板产品的分厂。在使企业产值翻番增长、利润大幅提高的同时,公司吸纳的员工已达到400多人。

村民郑木旺原来在杭州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且不稳定。2009年年初,郑日福为他借来20万元资金,作为到郎峰木业的入股基金,并安排他到公司当车间主任。目前郑木旺每年的入股分红加工资收入超过10万元。

白沙人富起来了,2002年刚下山搬迁时,村民人均纯收入仅3150元,2010年达到了9548元。郑日福常说:“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如今,他又在谋划村民的持续增收,准备扩大创业平台和提升木业档次,更好地带领白沙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