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幸福乡村江山
17361100000031

第31章 基本经验

江山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和衢州市的各项决策部署,真抓实干,创先争优,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市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5亿元,同比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12畅92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畅04 亿元,同比增长22%。一年来江山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着力推动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和谐稳定。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8畅4亿元,粮食总产量21畅9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9345元,同比增长12畅7%,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实际投入为 10畅82 亿元,同比增长 26畅2%,计划生育率92畅27%,全面圆满地完成了省、衢州市各项新农村建设任务。江山市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经验主要有:

1畅 树立先行先试建设理念

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是华东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通节点,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这座60万人口的旅游名城,山川秀美,文风昌盛。从2008年开始,这里的人们又吹响了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号角。各级党委、政府从江山实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发展目标,树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先行先试的建设理念,率先制定了指导全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江山市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行动纲要》、《幸福乡村“255”行动计划》等,率先统筹规划中国幸福乡村的空间布局规划,率先在全国提出统筹城乡的“中国幸福乡村”战略思路,率先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实践路径,使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统一认识和一致行动。

2畅 形成合力推进建设机制

江山市深入开展“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在全市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基层基础”五大提升工程,还创造性设计出5方面15类43项指标,计划从2009年到2020年用12年的时间,逐步把江山市绝大多数乡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新家园。并且,进一步探索构建全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江山模式”,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板。江山市在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中明确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合力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机制:一是致力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统筹城乡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机制体制;二是致力于形成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机制,使与四大建设相关的各个部门形成了齐心协力、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三是致力于形成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引领和带动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把中心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小城镇和新农村新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3畅 创新“四民”发展建设载体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江山“中国幸福乡村”新农村建设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浔里、白沙、花园岗、永兴坞等一批“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特色新农村正闪亮登场!江山市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统筹城乡的各项工程建设作为“四民”发展,即“惠民、富民、新民、安民”的工作抓手。各地通过中国幸福乡村目标要求的基础设施、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信息网络等建设,有效缩小了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提高了农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快速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拓展了农民创业就业致富门路,基本做到了城乡居民“幼有所学、壮有所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现代文明为农村和农民共享,有效提高了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4畅 探索因地制宜建设路径

这片点石成金的神奇土地,一头连着小桥流水的千年沧桑,一头连着现代乡村的锦绣前程。从桑基鱼塘的田园牧歌到现代都市的锦绣前程,从烟水迷离的深院幽庭到富足安康的人间天堂,江山中国幸福乡村前行的脚步,一刻都没有停止。在收获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第一阶段成果后,江山市委、市政府已经把眼光投向了更远处。从江山市地域多样性和差异性明显的特点出发,各地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统筹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积极探索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路径。在中心城区、城市郊区和中心镇区,抓住城镇快速扩容、扩域和扩权的机遇,按照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思路,整体推进城中村、城郊村、镇中村的改造,加快就地农民市民化和进城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在平原农区,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中心村新社区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加速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民居住和住房建设向中心村新社区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中心村延伸和覆盖;在丘陵山区,把生态富民与生态屏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村庄、实现生态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