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连锁经营起步较晚,但在短短10几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现代连锁经营形式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国外传人我国的,开始主要是合资的餐饮业,如美国的“肯德基家乡鸡”等。当时国内也有个别商业企业学习国外经验,试办连锁商店,但数量很少,也未能持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商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借鉴国外规模效益的经验,开始探索连锁商业的方式。1993 年国家正式提出要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带有方向性的一项流通体制改革。经过几年的发展,连锁经营在我国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多,逐步壮大起来。
到2000年底,全国连锁企业已有2100家,店铺数3.2万个,销售总额2200亿元,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6.5%。由于生产企业自建的连锁销售网络没有统计在内,连锁店的实际销售额及比重还应该更高一些。即使如此,2000年连锁企业销售总额也比上年增长近50%,是全国零售总额增长率10%的5倍,充分显示了连锁经营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2001年消费品零售连锁企业的经营情况的调查汇总来看,上海联华超市公司以140.6亿元销售额、1225家店铺的业绩,再度名列全国首位,销售额和店铺数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26.3%和29.0%。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北京华联超市公司分别以销售额85亿元、80亿元的业绩,排列第二、三名。
上海农工商超市、山东三联商社、北京国美电器、江苏苏果超市、百姓(中国)、上海锦江麦德龙、华润万佳、江苏苏宁电器、天津家世界、江苏文峰大世界、江苏五星电器、北京物美商城、北京京客隆、深圳新一佳超市、上海永乐电器、武汉中百集团、上海捷强便利,分别排列第四到第二十名。
2001年,这20家连锁企业销售总额比2000年增长43.0%,大大高于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0.1%的增长率。2001 年终连锁店铺数量比 2000 年增长46.7%。2001年下半年比上半年的增长速度又提高了4.1个百分点。这充分显示了连锁经营这种现代流通方式,对扩大销售、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的重要作用。
2001年下半年同上半年相比,有16家上半年进入前20名的企业仍在榜上,而且前9名的企业只是排名位置略有变化。这反映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批规模逐步扩大、经营比较稳定、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连锁企业,正在成为零售市场上的骨干与中坚力量。
从地域分布分析,20 家企业中总部设在上海的有 7 家,设在北京、江苏的各有4家,设在广东的2家,设在天津、山东、湖北的各有1家。这种格局是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反映,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是,这些连锁企业的店铺已经开始进入中西部地区,如北京华联超市公司目前在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区都开设了连锁店。
从经营业态分析,有13家企业以日用品超市为主,包括北京华联和上海麦德龙等经营仓储式大卖场,说明超市业态符合消费者日常生活需求,又适合发展连锁经营,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5家企业经营家用电器专业连锁店,1家是家庭用品连锁店,1家是餐饮连锁店,反映出随着我国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能够提供大范围选择商品和专业化服务的连锁专业店,正在迅速发展。
长期稳坐中国零售业龙头老大位置的上海一百第一次被联华超市超出,有媒体对此评论说,这意味着数十年来以传统百货店为主的中国零售业,将逐渐进入以连锁经营为主的业态多样化时代。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说:虽然连锁超市在中国起步只有10年,但是生命力强劲。1999年底,中国有连锁企业1500家,各种形式的门店2.6万个,销售额达到1500亿元。连锁超市的后来居上一是因为较少传统百货公司的包袱,人员素质比较高,二是大量借鉴和引进了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尤其是在国外超市进入比较多比较早的沿海城市,比如深圳万佳,在和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零售巨头贴身肉搏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丰富了经验,抓住了市场,增强了实力。
环顾世界零售业的发展趋势,超市压倒百货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零售业50强中,超市和大型连锁超市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销售额占到50强销售总额的35%,如果加上折扣店等新业态,比重超过了40%,而百货店的销售额只占到50强销售总额的14%。只不过,中国超市的发展用了1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程。100多年前,西方的百货商店开始诞生。20世纪30年代,超级市场逐步出现。它通过大量销售实现薄利多销,用“天天平价”的口号招揽大众消费者,并以自动购物来节省劳务费用,降低成本,创造了深受欢迎的新业态。20世50年代以来,连锁经营大行其道,成为零售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些变革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又相继出现了仓储式商店、专卖店、折扣店、步行商业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我国的超市起步虽晚,但是后发优势明显,在传统百货大一统的格局下,连锁超市凭着灵活方便便宜实惠的特点逐步胜出。当中国市场从卖方时代进入买方时代之后,超市连锁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网点辐射力和品牌号召力牢牢地控制了许多城市的商业终端,抓住了广大消费者。连锁超市的崛起,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中国市场的内在变化。
2000 年,在各式各样的连锁店中,风头最劲的要数专业连锁店。从文化用品到家具、装饰、建材,专业连锁、特许加盟正在成为无数商人的口头禅。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家电连锁两大巨头国美和三联。目前在京、津、沪、冀、川、渝拥有30多家连锁商城,几千名员工,全面经销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的产品,年销售额逾30亿元。2000年5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北京市亿元级专营商场销售情况统计排名中,国美电器经销的空调、彩电、影碟机、摄像机中有71个品项零售量、销售额、销售量的占有率按商场排名均居第——O三联集团成立于1985年,其二级子公司三联家电总公司连续三年列全国重点大型商场前十名,其中电熨斗、电暖器、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滚筒洗衣机、全自动洗衣机、抽油烟机等十五大类商品销量名列全国第一。目前三联已在山东省建立了80余家家电连锁店和 100 余家家电维修站,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家电销售和维修网络。1999年以 34.3 亿元的销售业绩居全国连锁企业第三名;近期公布的中国零售百强排名中三联商社位列第七。除零售主业外,集团还涉足房地产、旅游、建材、网络等行业。
这两家同样起步于80年代中期的家电零售商,一个坐镇京城,一个盘踞山东,在洋家电扫荡中国的80年代,它们只能从倒爷和大百货公司那里分一杯羹;90年代以后,随着家电业竞争的加剧,销售渠道的拓宽,尤其是一轮X——轮价格大战的爆发,国美和三联不约而同地被逼上了连锁扩张的道路,不约而同地打出了“买家电、到国美(三联)”的口号。身处中国引人市场竞争最早、市场竞争也最激烈的家电行业的最末端,国美和三联不约而同地认识到,要想在同上游越来越少,越来越大的家电制造巨头们的博弈中拿到更多的牌,必须控制终端。而要控制终端,必须连锁经营,扩大规模。在资金积累还不雄厚的时候,连锁只能集中兵力,专注家电。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90年代,当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头——北京信特、沈阳协和、郑州亚细亚、广州仟村百货、直到最近的郑百文——一个个都倒下的时候,国美和三联却在悄悄地抢占地盘,无声地四处扩张。
连锁经营在我国发展虽然只有几年,但其优越性已经开始显示出来,例如:大量集中采购、配送,与工业生产企业、农副产品基地直接挂钩,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进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实行规范化科学经营管理,有利于降低费用,提高企业效益;采购和销售分离,有利于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净化流通秩序;统一进货,规模经营,有利于通过降低成本和费用稳定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直接大量向生产企业反馈市场和消费信息,有利于促进生产者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起到指导生产的作用。
然而,我们应该绝对冷静地看到,我国的连锁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在欧美,连锁经营实现的销售额已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0%至60%,而我国目前仅为3%至5%而已。最大规模的连锁企业上海“联华”,年销售额仅仅是111.4亿元。广东省连续17年摘取全国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桂冠,但全省竟然没有一家企业能人选全国零售业十强,最大的只是“万佳”,才16.22亿元,尽管近日“万佳”要叫板国际零售商,宣布了年内开34家分店,营业额100亿元,但还是“小巫见大巫。”
商界以及政府很清醒,纷纷检讨流通产业的不足,寻找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连锁经营不仅是一种经营形式的改变,而且是商业制度的创新,是流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但连锁业的发展模式也有多样性和程度上的不同,有了发达国家创造的经验,再加上物流技术和信息通讯的革新,中国的连锁业拥有很大的后发优势。[经营秘诀1学习先进经验,融合地方特色。
了解超市的发展状况,认清当今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