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学生热捧的当代名家散文:手心手背
17365800000015

第15章 东固英雄谱

我站在赣中西部半空的云端上。

白云滚滚,波翻浪涌;青天碧碧,大气磅礴。东面,是连绵百里的井冈山脉,万刃如森林的刀枪剑戟,“刺破青天锷未残”;西面,是苍茫七百里的罗霄山脉,群峰像千万挽在一起的手臂,“倒海翻江卷巨澜”!

是的,这里恰是中国两大英雄山脉的中间连接点,左边是名扬天下的井冈山,右边也是一座英雄山,它的名字叫“东固”。

降落到地面上,东固山在江西省吉安县青原区境内。无论是鲜花缤纷的春天,还是跳鸟齐鸣的夏季,抑或是万叶霜红的秋日和苍翠依旧的冬月,只有深入到它的腹地,才能看到山峰的气象是怎样的奇伟,山势的气魄是多么雄健。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慨叹:“这样壮阔的大山,人类怎能跟你比肩?”

然而,就在并不久远的八十年前,在这座大山的逶迤小道上,曾走着一群气冲霄汉的英雄。他们高举着红旗,背着梭标、大刀和土枪,还有从白匪军那里缴获来的步枪、机关枪,穿林海,跨莽原,和敌人周旋在这茫茫的大山中。在朴素而本色的东固革命斗争纪念馆,我第一次惊奇地看到了以下一段记载:

土地革命初期,赣西共产党人赖经邦、高克念、刘经化、曾炳春、李文林等,领导开辟创建了以东固为中心,地跨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五县边界的东固革命根据地。这块曾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的江西早期革命根据地,为江西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乃至为中国革命,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吉安城内工作、学习的东固籍共产党人赖经邦、高克念、刘经化、曾炳春等先后回到家乡。9月,他们在东固敖上召开会议,完全靠自己对时局的清醒分析和对地方情形的深刻了解,果断作出了“依靠东固险要地势和良好的群众条件,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正确决策,并迅速付诸行动,顺利实现了将革命重点由吉安向地处偏僻、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东固农村的转变。可以说,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创建,几乎是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进军、开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进行的。

1929年1月,毛、朱率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游击赣南时,途中与追敌国民党军李文彬第21旅交战失利。此后,红四军被敌军尾追堵截,粮弹缺乏,饥寒交迫。2月2日军部在寻乌县圳下,又遭国民党军第15旅袭击后,部队更陷困境。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前往东固根据地去和江西红军会合。到达东固后,红四军得到了一星期的休整补充,伤病员得到妥善安置,精神上亦受到江西红军红二、四团和东固人民高昂斗志的巨大鼓舞,使全军将士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大增。老同志们回忆说:“东固根据地是红四军创建中央根据地征程中最重要的加油站。”

我在李文林烈士的遗像前久久驻步,久久注视着这位以前闻所未闻的先烈。他的名字,在毛泽东当时的著作中,是和“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的割据方式相提并论的。1929年4月13日,毛泽东在于都县城以红四军前委名义,给在井冈山地区坚持斗争的湘赣边界特委写的一封信中,详细介绍并高度评价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秘密割据的经验。毛泽东写道:

“在全国或一省总暴动以前政权的形势(式)和武装的组织大需讨论,依照两年的经验,在全国至少有一省用总暴动方法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权以前,小区域苏维埃政权公开的割据是有害而无益的,如湘潭、醴陵、平江、永新、莲花、遂川不仅失掉群众,连党也几乎失掉完了,不仅不能解脱群众若干的经济痛苦,农村城市的经济基础一齐毁败完了,即此问题即是使群众失掉而有余。这番我们到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力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是接近群众而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群众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而二十五支枪起手的七九两纵队,现改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差不多抵得上四军的三十一团了,他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游击的区域是很宽的……他们消灭了很多的靖卫团,打败了三十六旅的二十七团,他们经常是一角五分一天士兵伙食,从不发生经济问题,他们与省委特委的关系很密切,交通也方便,敌人完全奈何他们不得,用这种方法,游击区域可以很广,即是说发动群众的地点可以很多,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

毛泽东对“李文林式”割据模式的评价和肯定充分证明,东固割据模式和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李文林烈士的面相很好,白白的圆脸,目光和善,像一位典型的文弱书生。可是他当年打起仗来,也是林冲一个,同时韬略过人。我和他四目相对,不由自主地脱声说出:“历史从来都是坚如磐石的。”

当年东固根据地创建的平民银行,今天仍然还在,3年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拨款维修,建成了革命教育基地。这是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小楼,灰顶,白墙,紫红色木质窗棂,带有20世纪20年代“洋为中用”的典型风格,在当时算是相当时尚的建筑。1928年,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的经济,中共东固区委决定沟通与白区的贸易,成立“东固平民银行”。当年10月,东固党组织筹集基金3000银元,将银行办了起来,到1929年又扩大基金8000元,发行纸币2万元,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苏区群众非常支持平民银行的开办,纷纷筹集资金,有的妇女还把结婚时陪嫁的银手镯、银项链、银耳环、银戒指等往平民银行送……东固平民银行印制了中国工农政权的第一张纸币,纸币分一元、五角、一百文、二百文四种,流通于东固根据地以及邻县地区。1930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亲临视察。1931年东固平民银行发展为“江西工农银行”,后又与闽西银行合并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进入大门,但见前厅后厂式的格局基本没变样,营业柜台、办公窗口、造币用的印刷机等等都还在。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介绍的是当年在这里工作的人员:有一位消瘦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这座房屋的主人,当年带领全家都参加了革命,同时把家产也都贡献给苏维埃政权。他的老伴和儿子穿着围裙,趴在一台简陋的机器前,在忙碌着印制钞票。有几张褪了色的苏区钞票被保留了下来,沧桑地镶在玻璃镜框里,票面上,中间是镰刀、斧头、五角星,还有列宁头像。

讲解员大方地扯开嗓子,为我们唱了一曲红军时期的江西民歌,声如裂帛,高亢、激情、温暖、明亮。唱的是:“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歌毕,她满怀深情地介绍说:东固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为伟大的苏区革命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1934年,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节约运动,时任中央土地部副部长的胡海同志,第一个从家中自带粮食到机关吃,节约口粮支援前线。在他的带动下,中央苏区家住本地分了田的干部,纷纷“自带干粮去办公”。这一佳话,成为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典型事例。75年后的今天,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

然而让人壮怀激烈的是,当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东固成为公略、万泰、兴国三县红军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1935年春,国民党军大举清剿东固,时任中共公万兴特委书记的胡海和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曾山所率游击队被敌军打散,分散突围时,他们取出一面书有“艰苦奋斗”四字的红旗,一分两半,胡海拿起“艰苦”那半面,曾山拿起“奋斗”那半面,二人相约:革命胜利后再将分开的红旗合拢。痛惜哉,胡海在突围中不幸被俘,被关押到南昌国民党监狱,坚贞不屈,被敌人杀害。同时整个东固根据地的干部和群众,先后被残酷杀害了几千人,一时血流成河……

这被用熊熊烈火和滚烫的热血书写的革命历史啊—在东固的每一时刻,分分秒秒,我都感到崇高和伟大,喉咙里一阵一阵地发紧,有呜咽想一飞冲天!

八十年了,东固山头上的白云,散了又拢了,铺展成共和国的五彩云霞;东固大地上的青松,倒了又立起,皴染出新时代的郁郁葱葱。从风雨如晦,到阳光明媚,红旗满地,欢歌笑语;复到当空霹雳,雨打芭蕉,讳莫如深;又转而走到今天的高山为岸,深谷为陵—东固,充满着崎岖艰险的东固啊,终于走出了历史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