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17384600000038

第38章 不欲以静,生活安定

导语

苦莫苦于多愿,吉莫吉于知足,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的,我们之所以不能淡然地面对外在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是因为我们始终不能摆脱内心里的诸多欲念,所以才会有求皆苦。如果学会知足,就一定能将内心的痛苦和不如意减到最低!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直解

“道”是无为的而又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

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其归化。

归化后如果有欲望萌生,我就用“无名之朴”来镇服他。

“无名之朴”也就是根绝欲望。

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心解

有求皆苦,无欲乃乐

在老子的哲思当中,我们可以延伸出好多和谐的智慧。我们现代人主要的问题——刺激太多,信息太多,引诱太多,红尘滚滚,物欲横流,人心躁动,这些东西往往要影响到我们,使我们的生活不和谐、不美满。

现在有许多家庭出现问题,固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是往往离不开两个原因,一个在财产上,一个在美色上,对财色的欲望往往使一个家庭破裂。譬如说,女的一方贪恋财产,男的一方贪恋美色,就完了,就麻烦了。男的看到妻子老了,看到人家姑娘年轻美貌,心动了,危险来了!女的看到别个男的比我老公票子多、房子大、车子好,动心了,麻烦了!所以有句话叫做“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这话虽不全面,但是有它一定的道理。

那么我们现代人怎么来领悟老子的心理智慧,把这种不和谐的东西排除掉呢?

首先,老子对现代人的这种欲望贪欲早有告诫,他讲了这么一句话:“不欲以静,天地将自定。”什么意思?就是不要在心中兴起欲望贪求,不让它兴起来,那天下就会自己安定下来。天下都能安定,我们一个小小的家庭那就更会安定下来。所以,“不欲以静,天下自定”,实在深刻!

那么,怎样才能“不欲以静”呢?现实生活当中,小两口结婚了,买了房子,欠了好多的债,还想买车子,还想干点别的,可缺少钱。钱这个时候摆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小两口就商量了,我们要为钱奋斗,于是两个人讨论的就是钱啊,钱啊,什么时候还了债,什么时候买个车子,什么时候怎么样怎么样……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有陷阱。陷阱是什么呢?两个人天天谈的是钱,请问还有时间谈爱情吗?两个人天天想的都是钱,两个人都变成了挣钱的机器,那么已经没有时间沟通,已经懒得沟通,已经不需要沟通,那么感情破裂的危险就已经隐伏在其中了!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夫妻两个人往往在贫贱的时候,没有地位、没有钱的时候过得很好,很和睦,一旦有了钱,一旦富了起来,反而过不好了,反而闹矛盾了,所以不能贪欲。若不贪欲,那么家庭自定。

我们再要追问,老子有什么智慧能让我们不贪欲呢?老子讲了这么一句深刻的话:“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不欲。”这是什么意思呢?当你有一种贪求的欲望慢慢从心里滋长出来的时候,你要想到“道”,“道”是真的,“道”是朴的,用“道”的真和朴来压住它,镇住它,你就成功了。那么什么是家庭的“道”?什么叫“无名之朴”?拿个什么东西,这个道来压住它呢?老子讲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很简单,叫“知足者,富也”。一个家庭要知道知足,知足了就富有。大家想想看,夫妻俩有一间房子住,六七十平方米,有张床睡,两人身体都很健康,知足了。知足以后不就镇住欲望了吗?镇住欲望家庭不是安定了吗?

故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如果活着是为了追求满足野心,便即刻陷入急流漩涡之中,成为欲望漩涡的奴隶,那就没有快乐可言。有一位初当婆婆的人,一直希望自己的媳妇贤孝,更希望亲人都能称赞她有好媳妇。所以她殷切期待媳妇温柔勤快,理家井井有条。她的目标太高,又对婆媳的关系认识不清,渐渐由挑剔而起摩擦,终至水火不容,同一屋檐下,彼此经常恶言恶语,那不是苦吗?

无所求就是空,空是指淳朴没有虚幻、实实在在的意思。人必须把不合理的抱负和欲望放下,才能实实在在地生活。能接纳自己如实的生活,自然有着快乐的心情。

人最忌讳强求一些自己办不到的事,因为那会扭曲自己的生活,使自己陷入两难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即使有能力追逐和占有,也未必能愉悦清心。

禅门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贪心的旅客来到一个地方,发现那里珠光宝物应有尽有,这位嗜财如命的游客看到好的衣服就往身上穿,看到珠宝就往身上戴,但一戴上去就舍不得脱下来,等到他感到可以满载而归时,自己却走不动了。这时地动山摇,游客却无力逃走,他站在那里等着地层渐渐下陷,最后堕入地狱的陷阱。

所以,佛祖达摩说:

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

人若能不贪婪、不强求,放飞心灵,就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人生本来就是苦,如果坦然接受人生是苦,那么恬淡之情油然而生。倘若欲壑难填,就会产生严重的苦恼,佛学上叫做“苦苦”。因此,要能以恬淡的态度生活,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愉悦。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充满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每经过一次较量,人们便增长一层见识,明辨一些是非。然而,阻碍历史前进的残余势力往往与社会的进步力量形成矛盾的统一体,共生于社会之中。

如今,追名逐利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人为了弄到一顶乌纱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有的公开跑官,买官卖官。有的人为了捞取一笔私利,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见钱眼开,唯利是图。这些人对名与利的追求,到了赤裸裸的地步。

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有些人当官掌权忘记了世界观改造,忘记了清正廉洁,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于是产生邪心恶念,而“疾小不加诊,淫将遍身”,到头来必然出大事,栽大跟头,为人民所唾弃。

清代陈伯崖写有一副对联:“事到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不是对学问的漫不经心和对事业的不求进取,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低级趣味的困扰,去迎接新的、高尚的事业。

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无求与自强是不可分割的。这正是这句对联所反映的辩证法思想。人生在世,不能离开名利。但对这些身外之物,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一个人只有抛开私心杂念,砸掉套在思想上的镣铐,心地才能宽阔,步履才能轻松,才能卓有成效地干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