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17384600000039

第39章 做人千万不要太虚伪做作

导语

高尚朴实、崇尚仁爱的人,会以自然朴实的心态来行事;而崇尚表面礼仪的人,其内在精神世界中的诚信是浅薄的。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以淳厚的内在精神信仰为行为准则,而不是肤浅的自以为是。他的外在社会行为是诚实可信的,而不是轻浮的表面迎合。由此,一个人应当拥有淳厚的朴实的内在精神,而不是表面轻浮的行为做作。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直解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

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

上德不妄为而且无意表现有为;

下德有所为并且故意表现有为。

上仁有所为但无意表现有为;

上义有所为并且故意表现有为;

上礼有所为但得不到响应,于是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

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

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浅薄;

心存朴实,而不居于浮华。

所以要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心解

做人还是活得真实一点好

世界之大,包罗万象,其中有一种人,整天套着面具,时间久了一摘下面具,就会变得血肉模糊,看不清真实的脸、真实的自己,我们冠之以一个幽雅的名号:虚伪。

人不是装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做人千万不要太虚伪做作。所以老子说:“自以为有先见之明,那不过是玩弄道的虚华,而实际正是愚蠢之至。所以大丈夫选择厚重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不要后者而要前者。”

现实中,似乎只有两种人不会虚伪,一种是出生不久的婴儿,一种是精神病患者和痴呆者。可见,虚伪和人的思考有关。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可否认,在人际交往中,虚伪有时无法避免。人是需要依赖社会的,为了能够在社会上得以生存,人就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和屈服这个社会,而社会又是由个体组成的,这样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就必须违背自己的内心去迁就他人,否则就没有立足之地。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也说过:“肋肩谄笑,病于夏田。”可他同时又说,善言可避灾祸。更令人不解的是,孔子和孟子竟然也有这样的观点,就是“大人者,言不必行,行不必果,维义所在”,也就是说为了适应社会而生存就必须虚伪一下。

那么,虚伪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人际交往中有时确实需要做些技术处理,以免伤及别人。每个人在虚伪的同时,都觉得对方感觉不出自己说的是违心话。不过你千万不要低估了对方的智商,也千万不要以为你的虚伪会做得天衣无缝。例如有的男人表面上总是说我怎么可能去多看别的女孩子一眼,我是那种人吗?可是但凡生理健全的男人怎么可能对性感美女不多扫一眼呢?谎言掩盖不了虚伪,内心的想法是会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

其实朋友之间只有大家心地坦诚地交流,才能成为知心的朋友。要是朋友之间总是这么你来我往如宾客一般,彼此虚伪,那倒不如不交往。或许有的人平时说话有点冲,不讨人喜欢,如果你真碰到了这种人,你应该觉得庆幸,因为你遇到了敢说真话的人,他已经把你当朋友了。

虚伪不仅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假如人人都很虚伪,那么我们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一个人有虚伪之心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去对待这颗虚伪的心,逃避、顺其自然都无济于事,必须主动去攻克、消灭它,这样你的人格会得到纯洁和提升。

虚伪让人沉沦,真实令人振作。沉湎在虚伪中的生命是浑浑噩噩的,而真实的生命或许短暂,但会像流星一样留下璀璨的生命轨迹。爱情亦然,虚伪的爱情只能在安逸的生活中苟且偷安,一旦不幸降临便会飞鸟各投林,曲终人散;而真实的爱情即使在异常艰难的生活中仍然相亲相爱、相互支撑,擎起一片亮丽的天空。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菜根谭》有曰:“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意思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如果以欺诈行为博取善名,那么他们的行为与邪恶的小人作恶多端没什么两样;一个正人君子如果放弃自己的志节落入浊流,那还不如一个改过自新的小人。

摄影家江兆宁先生在一篇随笔中,提起过他的一位同道。江先生写道:观此兄其人,好酒、好色、好玩、好交游,唯享乐是图;然重义、重信、重友、重形象,乃性情中人。行事如入赌场,胜则坦然收钱,败则认赌服输。无心逐功名之累,不齿岳不群之流,独悠然做其“真小人”。

“真小人”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甘于平凡,得少为足,容易安于现状。但“真小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不掩饰自己、伪装自己,活出的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哪怕是人格中的卑微和猥琐,也会毫无保留地袒露给世人。“真小人”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哪怕只有一分的“收获”,也就等于有了一分的“真”受用,一分的“真”体验。

《鹿鼎记》中的主角韦小宝,堪称是一个典型的“真小人”。他最大的特点是“好色”,而且“酸冷不忌”。在这一点上,韦小宝也从不遮掩,从不忌讳。他对女人从不另眼相看,无论道姑、公主、卖春女,全都一视同仁,概不歧视。对生活中的正经女子,他也以帮助她们为乐事。抄鳌拜的家时,他一个女人也舍不得发放为奴,白的黑的,胖的瘦的,漂亮的难看的,一概收下。就连鳌拜的老母,他也不忍弃之,发给了多隆。这些,兴许就是人们对其着迷的主要原因。

大名鼎鼎的足球明星马拉多纳,也算得是个“真小人”。他一会儿吸毒,一会儿枪击记者,一会儿闹绯闻……似乎无恶不作,全身上下没一块干净的地方。但唯有这样,球王才真正表现出了与普通人一样的人性。球王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他并不完美,他也有错误,也会犯罪。但最重要的,是他勇于认错,承认自己是小人,决不标榜自己是君子。他从不像贝利那样,走到哪里都要说违心的好话,见谁夸谁,撒谎成性。马拉多纳与贝利不同,他混,他坏,他不可理喻,但他至少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透明的人,一个从不掩饰自己的人。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有一句自勉的名言:“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其实姑且不论这个论断的对与错,单纯从人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做“真小人”还是“伪君子”都是不容易的。就说这“伪君子”吧,首先要具有精湛的演技,善于伪装,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其次,多少要有一些君子的气质和风范,二者缺一不可。有些人无论怎么伪装怎么掩饰,也始终成不了“君子”或者“伪君子”,因为在这种人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君子气质,就好比一只猴子,穿上人的衣服,无论衣服多么华贵光彩,他也始终是一只猴子,永远也不会变成人。

所以,做人还是活得真实一点好,最起码不那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