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17384600000004

第4章 不要做虚荣心的奴隶

导语

老子认为,名利都是人外在的价值追求,物欲横流是祸乱的根源。尚贤就会争名,贵物就会重利,贪欲就会扰乱心智。小人重利,君子重名,在老子看来都是外在的需求过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它们都可能伤及自身。

“不去争名夺利”不是道德上的外在追求,而是从自身根本利益考虑的内在需求。比如做一个道德上的完人,实际上只是在追求一种“名”的价值,如成为孝子、烈女、英雄、清官、某方面的专家等这些受人追捧的“名”,这种价值是善变的,是“伪”的,是从别人的需要考虑的,是虚荣心,是面子在作怪。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直解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去争名夺利;

不珍视稀有的东西,以免使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净化人们的心灵,让人民吃得饱饱的;

让人们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而把身体养得棒棒的。

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

并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心解

死要面子活受罪

林语堂说,“争脸”好像是许多人的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在他看来,虚荣的“面子问题”无疑是许多人一种劣根性的表现。

某个村子里有一个年纪很大的单身汉,一直穷得叮当响,家里的东西一如他这个人,可能家徒四壁就从他这里来的。可是有一年春节过后,这个单身汉忽然阔绰起来,他家里天天都有诱人的肉香飘散在村子上空。他不招摇,也不张扬,一改端碗清汤寡水的白稀饭蹲在门口稀里呼噜喝的习惯,一个人在家里悄悄吃过饭,便油着嘴皮到地里去干活。

有一天,一个好事者趁他在家悄悄吃饭的时候,出其不意地就闯了去,看见这个单身汉正在用一片腊肉抹嘴皮,后来这件事便成了附近好几个村子的村民树下休息、月下乘凉的谈资,闹了很久。都怪那个好事者,说他搅了单身汉的婚事,原来,单身汉看上了一个寡妇,想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面子给撑起来,造成以前是假穷的假象,可没想到给这个好事者搅得事情还没说就黄了。

莎士比亚说:“爱好虚荣的人,把一件富丽的外衣遮掩着一件丑陋的内衣。”虚荣的面子是许多人给自己戴上的一个无形的面具,并且是用世故、虚伪,甚至是矫情一类东西做成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得娄在他的戏剧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有什么证据来证明我是我自己?”爱慕虚荣的人其真实的自我已经完全被面具遮掩住了。

虚荣的“面子”,是许多人的精神支柱,只要抓住了它,全身都跟着走动。面子或外观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躯体或肚子里面究竟如何是次要的。“光着屁股坐花轿”“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这类比喻,都是我们熟知的。

中国古籍《孟子·离娄下》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齐国有一位穷酸之人娶了一个媳妇,还有一位“偏房”,这位先生祖上也许发达过,可现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面子可低不下来,就是在自己的妻妾面前也忘不了打肿脸充胖子。于是他对她们说,经常有贵客请他赴宴,而且每次回来都装成酒足饭饱的模样。其实,每天他都来到东门外的一个墓地里,跑到上坟人那里去乞讨剩余的祭品。原来他就是这样参加宴会的!而每天他都跑来洋洋自得地在他一妻一妾面前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丝毫也不感觉惭愧。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才算有面子,还管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人类社会在不断分化,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大,许多人在社会剧变中失去了自我价值的判断,他们的心理遭到极大的扭曲,因此只有借助于虚荣来满足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

就说买房吧,自从住房被人们视为衡量生活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后,拥有一套住房成为每户家庭甚至每个人的梦想。刚工作的就计划着买房,想结婚的更是着急买房,买了房的想着换大些换好些,自己住妥当了还未雨绸缪想给未成年的儿女备一套。各种有关买房的想法都在情理之中,各种买房需求加起来,使得市场上的房子不愁卖,但是背着房贷过日子的人也多了起来。

这实质上就是虚荣心在作怪。人已经成了虚荣心的奴隶,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大家都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平衡好房子消费和其他各类开支,年轻人逐步改善,老年人住得舒适就好。儿女买房自力更生多为父母省些养老金,父母少替孙辈操心颐养天年,大家都把自己的日子过实在了,把买房的事想明白了,或许,有关房子的欢喜和忧愁也会渐渐平淡起来。

虚荣会开花,但不会结果

在一个村庄上,村里的人共同偷得了一头牦牛,并且把它宰杀吃掉了。

那个失牛的人根据线索,寻到这个村庄上来,见到了那些村民,问他们说:“我的牦牛是不是在你们的村庄上?”

偷牛的村人回答说:“我们并没有村庄。”

失牛的人又问:“池塘边不是有一株树么?”

他们回答说:“并没有树。”

失牛的人于是再问:“你们偷牛,是不是在村庄的东边?”

他们仍旧回答说:“并没有东边。”

失牛的人又问:“你们偷牛的时候,不是刚刚正午么?”

他们还是回答说:“并没有正午。”

最后,失牛的人就说:“依照你们所说,没有村庄,没有池塘,没有树,或者还可说得通。可是天底下哪里会没有东边,没有正午呢?因此,我知道你们说的都是谎话,不可相信。牛一定是你们偷吃了,是不是?”

那些村民知道无可抵赖,只得无地自容地承认把牛偷来吃了的事情。

生活中,有许多爱面子的人,就好像那偷牛的村民一样,为了保持颜面,虽做错了事,死也不肯认错。不肯认错,于是想办法遮盖错事,于是狡辩,推卸责任;不肯认错,因此一错再错,一直错到底;不肯认错,于是铸成更大更严重的错。

我们常夸中国是泱泱大国,是礼仪之邦,有五千年文化传统。可我们中的许多人就是死爱面子,不肯认错,似乎五千年文化带给我们的礼仪,不能帮我们突破这最基本的操守。或把错事隐藏、遮盖,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或把错事模糊,不了了之;或推卸责任,把错误归咎外在因素,以至一错再错。

记得邹韬奋先生在《硬吞香蕉皮》中也讲过一个关于香蕉皮的笑话。一个做过黑龙江省督办的旧官员在宴会上第一次看到香蕉,便不假思索地连皮吃了下去。过了一会儿,看到同座的客人剥皮再吃却为时太晚,他又不肯认错,只得一本正经地解释说:“我向来吃香蕉就是连皮吃下去的。”一时传为笑柄。

可见吃了香蕉皮不怕,怕的是吃了以后还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和认错的态度。

虚荣会开花,但不会结果。如果不能依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去生活,无异就是否定自己而导致生活的溃败及精神上的困扰与烦恼。

把握好虚荣的“度”

要想在世界上寻找个毫无虚荣心的人,就如同寻找一个表面毫不掩饰低劣感情的人一样困难。母亲以孩子为炫耀对象,男人吹嘘比女人更有本领,富人嘲笑穷人的寒酸,可以说虚荣的圈子是整个儿的,无怪敏感的诗人要说:“虚荣,虚荣,世界上一切都是虚荣!”

为文者喜人夸文章美,习武者爱听赞武功高。夸一声令郎聪明,当妈的眉开眼笑;赞一声令爱漂亮,为父的喜上眉梢。居闹市夸其购物便利,住乡下赞其环境优美,人皆乐之;夸苦苦劳作的身体强健,赞日进斗金的运筹帷幄,人皆喜之。

年轻人爱听人夸少年老成,中年人爱听人说成熟睿智,老年人喜听人夸宝刀不老。姿色平平者喜听人说有风度,徐娘半老也求一句风韵犹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顺耳之言人皆喜之。

凡此种种,都和虚荣心有关系,但也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不好。这样看来,虚荣心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的东西。人类假如没有了虚荣心,恐怕也就缺少了一些动力。

只是虚荣要有一个度,超出了这个度,就成了虚荣的奴隶,那就会使别人讨厌,甚至成为作恶的根源。

面子上的虚荣,以你的里子为度。红牌丝绵杭缎面这才相配,如果是再生棉配上杭缎面岂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花费上的虚荣,以你的票子为度。有钱尽管花,没人会拦着,但如果拼上一年打工钱,去住一夜总统套房,那你的脑袋一定有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工作上的虚荣,以你的能力为度。用你的才气和踏实的工作,获得一片喝彩和赞许,暗中洋洋自得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刚学会电脑就自比盖茨,刚会锯块木板就自称鲁班,恐怕会让人笑掉大牙。

社交上的虚荣,以你的人品为度。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优劣会有人评说,褒贬不由自当家。即便你当面听的是奉承阿谀,转过脸去别人还不是嗤之以鼻。

爱情上的虚荣,以你的“电量”为度。如果接触良好,放电充分,自然迸发出耀眼的爱情火花,你尽可大唱爱情赞歌。明知不来电,甚至连静电感应也没有,你大可不必拿着电筒,时闪时灭,冒充爱的闪电。

友情上的虚荣,以你的忠诚为度。只要你是真心实意地对待朋友,而又并不求任何回报,你必得到真正的友情。但如果你只是付出了虚假而又期望着别人的加倍的回报,那是绝不可能的。

有一点虚荣,并不可怕,也不可避免,但请注意你的度。

有一点虚荣,虽不有益,也未必有害,关键在于你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