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17384600000005

第5章 挫掉心中的锐气

导语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挫掉心中的锐气,才能化解与人的矛盾冲突,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即使对于得罪你的人也要留一点余地,如此才能自保。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直解

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得很哪,好像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气,解脱纠纷;含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得很哪,似亡而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心解

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

在日常生活当中,切记: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你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因而顾忌,疏远你。

中唐名将郭子仪,是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极少数名臣之一。有关他的两个典故足以说明“挫其锐,解其纷”的道理。

一是关于他与监军太监鱼朝思的恩怨。鱼朝思曾经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唐代宗大历四年春,郭子仪奉命入朝。当郭子仪回到京城,朝野人士都认为恐怕要掀起一场大风暴,代宗也为了这件事,特别吊唁慰问。郭子仪却说:“我在外面带兵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也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

鱼朝思听说后便想邀请他同游章敬寺,表示尊敬和友好。当时的宰相是元载,他知道了这个消息,怕鱼朝思拉拢郭子仪,于是派人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思的邀请是对他有大不利的企图,要想谋杀他。郭子仪的部下将士听到这个消息,极力主张要带一批武装卫队去赴约。郭子仪却毅然决定不听这些谣传,只带了几个家童去赴约。他对部将们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来害我?假使受皇帝的密令要对付我,你们怎么可以反抗呢?”就这样他到了章敬寺。鱼朝思看见他带来的几个家童很是戒备的神情,就非常奇怪地问郭子仪怎么回事。于是郭子仪老老实实告诉他外面有这样的谣传,所以我只带了几个家童来,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动手时还要煞费苦心地布置一番。他这样的坦然说明,感动得鱼朝思掉下了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

另一则典故讲的是郭子仪晚年,他退休家中,以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那时,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有一天,卢杞来拜访他,他正被一班歌伎们围着,正在得意地欣赏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他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会客室的屏风后面去,一个也不准出来见客。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问他:“你平日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的慎重?”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他长相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家最爱笑,没有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青脸,一定要笑,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杀身抄家的冤报。只有对郭子仪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给予保全,因为他认为郭子仪当年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史载郭子仪年八十五而终。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僚有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八子七婿,皆贵显于当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史上历代的功臣,能够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实在太难而特难。这皆因郭子仪一生的做人处世,合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的原则。

不宜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当别人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我们有理的时候,是以牙还牙,结下更大的仇,还是高抬贵手,放人一马呢?北宋名臣王旦在这方面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王旦担任司空中书时,一次送到枢密院的文件因格式不符合规定,被寇准告到了皇帝那里,王旦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斥责。

一个月后,枢密院有文件送到中书省,谁知枢密院的文件也出现了不符合规定的错误。值班官吏高兴地把文件送给了王旦,以为可以乘机报复一下枢密院的寇准,出以前那口恶气。但是王旦并没有将此事上报皇上,而是指出了错误,将文件退还给枢密院,并通知他们修改后重新上报。寇准知道这件事情后,心里感到十分惭愧。

当寇准见到王旦时,佩服地说:“仁兄的度量真大啊!今后我要好好向仁兄学习。”王旦却说:“我这样处理这件事情,是我做人的本分。我们之间如果冤冤相报,何日是头?我们同朝为官,理应互相宽容,互相帮助,同为朝廷效力,个人之间的恩怨应该抛之脑后。”

王旦这种以德报怨的做法,深深地感染了恩怨分明的寇准。从此以后,寇准一直将王旦当做知己。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固然有的是由一些人无理或无礼引起的,但也确有一些是所谓的“得理不饶人”所激化的。而“得理不饶人”的结果,往往会滑向失“理”。因此,为了让人际间少一点摩擦,多一点和气,大家都需要持友好的礼让态度,无理自然要让人,有理也不要得寸进尺,也要懂得让人。

得理不让人会使路越走越窄

“倚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强大的时候,不挫掉自己的锐气,而是仗势欺人的话,自己一旦失势,别人反过来就会欺负你;这就好比在没有退路的巷子里追狗,狗如果没有了退路,就会掉转头来咬人。这就教导我们,做人要有高姿态,别人如果伤害了你而理亏的时候,你得理也要让三分,而不能穷追猛打,否则别人没有了退路,势必极力反扑,你自己也就没有了余地,结果可能会两败俱伤。让与不让,会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得理让人会天宽地阔,得理不让人会使路越走越窄。

东汉时有个叫齐宽的人,有一次他坐着牛车在路上走,忽然遇到一个丢牛的人,说齐宽车上套的牛是他的。齐宽一句话也没说,解下牛就让他牵走,自己下车步行回家。

过了不久,丢牛的人又找到了自己的牛,于是就把齐宽的牛送回来。一见到齐宽,那人就跪下磕头道歉:“我实在对不起您,现在由您随便处罚好了。”

齐宽却当什么也没发生,和颜悦色地对那人说:“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相似的,偶然认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现在你又辛辛苦苦地把我的牛送了回来,还有什么可道歉的呢?”

州官听说这件事后,对齐宽的宽宏大量、不与人计较的品德大加赞赏,齐宽的美名也由此传开来。

如今人心不古,人人皆曰功利,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事,怕已成了“出土文物”,所谓“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是也。

曾经有位留美归国的硕士应聘到一家贸易公司上班,他不但学历高,且口才极佳,业务能力也强,在业务洽谈中屡屡崭露头角。可每当其他同事向他提出一些较不成熟的企划案,或是某些时候得罪到他时,他总会毫不客气地大加指责。在他的观念里,这样并无不妥,因为这一切都是“师出有名”,如果不是别人有误在先,也轮不到他开炮。

然而,他的态度却让他在同事间成了只孤鸟,没多久,他选择了离开公司,当然,不是因为能力欠佳,而是因为人际压力。而一直到他离职前,他仍不断地问自己:“难道我的观点错了吗?难道我发的脾气都是没有道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