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17384600000057

第57章 对待生活,保持无知

导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种无知不是愚昧而不明事理的无知,而是一种睿智和沉默。这种无知是一种境界,是高僧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空灵;这种无知有一种力量,它让人避免对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所带来的恐惧和痛苦;这种无知是一种自信,不是相信自己知道一切别人不知道的,而是相信自己不怕不知道一切别人都知道的;这种无知是一种大度和坦荡,容忍一切高深莫测的人在自己面前彰显无上的本事,和那些聪明绝顶的人玩弄的各种把戏,当然也能够容忍一切的罪恶和痛楚,因为他看见自己也是有恶的;这种无知也是一种幽默,微笑是他最大最有杀伤力的武器;这种无知更是一种乐观,在绝望中却永远不停下前行的步伐,在痛苦的轮回中永远不停止朝圣的心灵。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直解

知道的人不乱说,夸夸其谈的人必无知。

塞住孔窍,关闭门户,

磨去锋芒,解除纠纷,

调和光芒,混同尘世,

这就叫“玄同”。

所以,你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与他疏离;

无法让他获利,也无法使他受害;

无法让他富贵,也无法使他卑贱。

所以他是天下最尊贵的。

心解

自知无知是起码的教养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然而面对如此的赞誉,这位哲学家却冷冰冰地回应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但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我们把苏格拉底式的智慧称为“自知无知”的智慧。

苏格拉底一生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求教,对各色人物穷根究底地发问,其结果是到处戳破了在知的华丽外表下无知的败絮。他一生不倦的求知活动仿佛就是为了证明: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的知识往往是靠不住的。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西方哲学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形成体系的人。他说:“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那才是双倍的无知。”

无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认识自己,是一门学问,说起来也许不少人并不认同。只要我们好好反思,就不难发现原来认识自己是那样的困难!我们不难发现,在生活工作之中,凡是自我感觉良好者,一旦得志的时候就飘飘然了,往往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好像谁都不放在眼里。其实,这正是走向危险的无知!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无论哪一领域,入门了才知道天空是如此的广阔。可以说,一个人的本领再大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即使进入了某个领域,掌握知识和本领也总是有限的。爬得越高,视野就会越开阔,就会望得越远。古诗《登鹳雀楼》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是精彩地概括了这种说法。

有人还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每一个知识领域好比一个圆圈。认知的过程好比是在画圆圈,内圈面积好比已知部分,圈外则好比未知部分。刚刚开始学习阶段,画的圆圈自然是小的,圆周接触的未知部分也是很有限的。可是,随着圆圈越画越大,接触的未知部分也就越来越多了。

承认自己无知,绝对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有可能去努力实践,去发愤图强,逐渐改变自己,充实自我。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为时不晚的。给自己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虚心求教,定能超越自我。

双倍的无知,源于不认识自己。柏拉图始终这样评价自己:“我所知道的是我始终一无所知。”这正是大家的风范!学习,才是让自己走向自信、走向成功的理想途径。好好地估计自己,反思自己,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才不会让愚昧或者胜利冲昏了头脑,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

面对自知无知的态度,人们往往浅薄地赞叹其谦虚,或以为是为了博得谦虚的美誉而廉价地自我贬抑。人们不懂得,自知无知不是谦虚,而是诚实;不是廉价的自我贬抑,而是自知之明的自然表露;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而是起码的教养。

收藏起自己的张扬

个性太张扬是无知和自信的两个极端。张扬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图在周围的人里得到羡慕和赞美。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把这句话作为乾隆送给陈家洛佩玉上的刻字,乍一见,就惊动全场。这是何等高不可攀的境界,如玉般清冷、雍容自若,不露锋芒,不事张扬。人浮于事,要经过何种历练才能收敛光华、磨去棱角,达到这种境界。

孔子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天下间毕竟凡人众而君子少,因此如果有人见了你,却又不认识你,你会心里不高兴,这也是人之常情。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最有效办法当然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就要从言语和行动方面去努力,而这却会很容易在言行或举止方面锋芒毕露。

张扬是刺激大家的最灵验的方法,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表现完全相反。他们个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人意料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不肯做出众人物,这是什么道理呢?

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太张扬,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成为自己成功的绊脚石。行动太张扬,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将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如果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哪里还能实现成功呢?

年轻人往往会狂妄自大,树敌太多,与同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语言表达上、在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言语行为之所以锋芒太露,是急于张扬的缘故,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小王在年轻时常以“三头”自负,即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校读书时,就已显露无遗,看不起同学,不畏师长,自我感觉特好。步入社会还和在校时一样地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他在经历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语行为太张扬,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设下的荆棘,虽经努力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