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17384600000060

第60章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导语

人生在世应该怎样做人从古到今始终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只顾个人私利,还是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生活中,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计较,到头来必定会招致他人的不满。相反,心底无私天地宽,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积善积德,才会赢得世人的爱戴和后人的怀念。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直解

治理国家,敬事上天,没有比“啬”更好的办法了。

“啬”乃是早做准备。

早做准备就是不断地积蓄“德”;

“德”不断地积蓄就无往而不胜;

无往而不胜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

这种无法估计的力量,可以管理国家;

有了治国的根本,方可长治久安。

这就叫做根深柢固,这是长生久存的道理。

心解

重积德则无不克

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荀子有一句类似的话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佛教有一部《法句经》,对现实人生体验充满了敏锐的洞察力,它指导人们如何把善事、好事积聚起来,成为功德善事。好事、善事在平常一件一件地做,做多了就会有功德。就像圣者不拣择,累积许多大小善德,最后成就崇高的人格。如何积善成德?《法句经》说有四点:

第一,善法多闻。现代一些青年学子常常不会读书,追究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没有智慧,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没有听闻,没有谛听。好话听不进去,道理自认为懂了,如此,有再多的好书、再多的知识,又怎么会进步呢?所谓“闻善言而着意”,多听善法,听到好话,听到重点,才会有智慧。

第二,善念多思。我们的念头,不断地生灭、不断地起伏,所以佛教教人以念佛、诵经等种种方法对治。其实,佛不要我们念他,主要是借助念佛的正念来帮助我们;经也不要我们来念,是念经之后,让我们的心得到安定,善念增长。心有善念、获得正念,才能有正确的思考,遇到挫折,才会勇于面对和承担,才会活得光明、自在。所以常言心存善念才会有福报。

第三,善事多做。人生发展是好是坏,除了外在的因缘条件,还要靠自己积德修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论是对个人、团体还是乡村、城市,乃至社会、国家有所帮助的,只要能力所及,不妨多做,多做善事,能增长福德。

第四,善行多赞。别人做善事,要多赞美,不要以为赞美别人做善事没有什么意思。他人做善事,你心里欢喜,这和做善事的功德是一样的;他做善事,你肯赞美,也等于你做的一样,这也是一种方便讨巧的修行方法。

生命要有所开展、提升,平时不可小觑小小因缘,积少就会成多,好比聚集水滴可以成河流,汇纳百川可以成大海。相同的,多闻善法会有大智能,多思善念能降伏妄想贪念,多做善事可以累增福德,多行赞美会传播欢喜。

善行,才是衡量宽博仁爱之心的标尺

老禅师带着徒儿下山游方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年迈老妪。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妪,徒儿有些不情愿,老禅师打句佛语,问徒儿他们身上的银两和口粮共有多少。徒儿说口粮仅够三天,银两才化得五两白银。老禅师颔首微笑道:“口粮三日总有食完之时,白银五两也不足以修缮一座破庙,但与一无所有的人相比,我们师徒已属幸哉。”说完,老禅师留下了三两白银和师徒两人两天的口粮,随后转身离去。

一路上,老禅师见徒儿闷闷不乐,便道:“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这些银两和食物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暂时能维持生计罢了,可对施主却是救命之物啊。”徒儿似懂非懂。几年后,老禅师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那经书徒弟年幼时就已经倒背如流,故而未曾翻阅便搁在了一边。

徒儿继承师位后果然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待庙筹建完毕,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具有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寺庙已是殿堂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功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顿然号啕大哭。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

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其实,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为之,力所能及的援手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与不吝施舍的富足者相比,那些具有慷慨之心的穷人也往往比前者显得更为伟大与高尚,尽管他们的援助是那么微不足道。

善行,才是衡量宽博仁爱之心的标尺。骛远与求大,或许终其一生都难有一次体现生命价值的机会!

真正通向富足的道路,不是财货的堆积,也不是名利的追求,而是善念、善行,是“德”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