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17384600000079

第79章 承受耻辱,才能是主人

导语

老子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做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这句话道出了勇于承担起责任,忍辱才能负重的真谛。

老子讲的这个承受耻辱和灾祸,实际上就是说,人要承担起责任。因为只有能承担起责任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拥护。如果一个人害怕承担责任,凡事都要怨天尤人,诿过于人,那么其他人最终都要离弃他的。很多事情的发生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某个人所能影响和操纵的,因此埋怨和求全责备于别人,无济于事情的改变。所以,事情发生后,能承担起责任来,就能得到他人的拥护和爱戴。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直解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冲击坚强却无往不胜,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者能战胜强者,柔者能胜过刚者,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做到。

因此圣人说:

“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做国家的君主;

要能承担国家的灾难,才配做天下的君王。”

正话好像是反话。

心解

要勇于承担责任,忍辱负重

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有更大的发挥。《论语·子路》中有一段话,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意思是说,君子之和平共处的原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即在他们手下做事很容易,因为君子有较宽广的胸怀,奉行的是“仁、义、礼、智、信”的原则,能够原谅并理解每个人能力的大小,还能根据每个人能力的不同而量才使用。他们不在乎你是否讨他们的欢心,他们只在乎这件事做得怎么样。而小人们同样的原则则是体现在讨他们喜欢上面,你尽心尽力做事,做好了,他认为你比他强,他不高兴,便百般挑剔;若是做得不好,他则会破口大骂,求全责备,要求与他们一样。然而你要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讨他欢喜,却又容易了,比如用金钱美色和小恩小惠等。他们在乎的是个人心情的高兴与否,而不在乎这件事做得怎么样。这种人是决不会承担一点点责任的。

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位勇于承担起责任,忍辱负重的典范。“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起初,对这种自上而下地鼓动纵容群众起来“造反”的做法,周恩来是很不理解的。尽管这样,他仍同绝大多数人一样,努力从好的方面、好的前途去理解“文化大革命”,希望通过它能够真正克服和消除党和国家肌体上确实存在的某些弊端和阴暗面,以保证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但不久,他看到了这是一场灾难。摆在他面前的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远事避祸,洁身自好;二是坚守岗位,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尽己所能来挽救危局。前者从个人角度看,不失为一条上策,后者则如履薄冰,前途叵测。周恩来毅然选择了后者。他曾对一位老战友说:“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还说过:“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

为了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把党和国家从灾难中拯救出来,周恩来挺身而出,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他为最终结束“文化大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云同志说:“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

邓小平同志说:“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处的地位十分困难……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

胡耀邦同志说:“我们全党同志都深深地理解,在‘文化大革命’那种极端复杂的特殊条件下,周恩来同志为保护党和人民,作了何等可贵的贡献啊!”

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懦夫。

韩信领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然而年少时,家道贫寒的韩信一度饿得晕倒在河边,幸好被一位正在洗衣的老婆婆发现,老婆婆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吃,才使他免于饿死;村里头有钱人家的孩子欺负他,硬是叫他当众钻裤裆。

后来韩信成就一番伟业,回到家乡后,先是拿重金酬谢当年救他的老婆婆,接下来便是去寻找那个叫他钻裤裆的人。所有人都以为韩信必是要去雪“胯下之辱”,怎料到,他竟然用比给老婆婆更多的银两,感谢当年侮辱他的人。因为韩信认为,虽然老婆婆救了他的命,可那个叫他钻裤裆的人却成就了他的一番事业。

人是需要忍辱负重的,对于那些曾经对我们讥笑、嘲讽、辱骂、背叛甚至对我们落井下石的人,其实充当了我们奋发的动力,他们给予我们的耻辱,是变相的鞭策。正是那些刻画在心里的伤痕,用疼痛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松懈,不能气馁,不能放弃,让我们憋着一股劲,为目标不懈努力,坚持等待胜利的到来。

但是说时容易做时难,忍辱负重的过程是一种煎熬,是一个魔鬼。它可以让温柔的女人变得歇斯底里,也能使坚强的男人变得不堪一击;它能让曾经自信的人失去信心,让你看不到明天,只有眼前的耻辱;它能让你遍体鳞伤,那种痛的滋味,是真正的被割断手筋也无法相比的……但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让你把自己看得更清楚。

生命需要负重

在危地马拉,有一种叫落沙婆的小鸟,要叫七天七夜才下一个蛋。由于鸟类没有接生婆,所以难产的落沙婆只有彻夜不停地痛哭啼叫。可恰恰是因为这痛苦的七天,使蛋壳变得坚硬,小落沙婆孵出来之后也更健壮,这便是一个母亲经历七天痛苦所换来一个孩子健康的明天,而那彻夜不停的哀啼,是落沙婆在用另外的方式释放着肉身的痛苦。

古希腊有位诗人说:“我身上有无数个裂缝,到处在漏水。”这是关于悲剧的最有力的诠释。悲剧就是撕开伤口给人看,这些流经生命,又从生命中渗漏出去的水,可以酿酒,可以醉人,可以醒世,可以洗心。这些痛苦千疮百孔,却让灵魂得到了升华。

花生是被咀嚼的,钉子是被敲打的。可是,若没有人咀嚼,花生也一样会腐烂,若没有人敲打,钉子也一样会生锈。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花生岂非一定要经人咀嚼,钉子岂非一定要被人敲打,然后它们的生命才有价值。

人生非得这样不可。假如在年轻时便急着把人生变得前卫且肤浅,或是将人生变得轻率且轻浮的话,那只是放弃了认真地接受人生乐趣及放弃了真正担当人生责任的机会,而靠着自己固有的本性去感受人生,并且停止了追求生命价值的努力。但是,这对人生而言,并不意味着任何的进步。这只是意味着抗拒人生无限的宽广与可能。

我们需要肩负重任才能茁壮成长,在重任中,隐藏着力量,也隐藏了使我们变成有用之才、带给我们生命意义的东西。我们还能从完成重任中,获得喜悦、幸福及梦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盲目地羡慕轻松、舒适、没有压力却有着高额回报的工作。可是有多少这种工作呢?也有人希望自己的一生轻松自在,无忧无虑,可是又有谁会这样“幸运”呢?难道没有压力和困难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吗?

有这样一则寓言:两艘新造的船准备出海,一艘船上装了很多的货物,另一艘却什么也不肯装,它对那艘装满货物的船说:“老兄,你可真傻,装那么多东西多累呀,你看我一身轻松,多自在。装满货物的船说:“我们生来就是要装货的,什么也不装,那还叫船吗?”于是它们都出发了。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海鸥飞翔,鱼跃水面,那艘空船欣赏着海上美景,得意地嘲笑着后面那艘船的蠢笨。航行了一段时间后,海上起了风浪,风越刮越猛,浪越掀越高,装满货物的船因为重心很低,平稳地在风浪中穿行,而那艘空船却被巨浪掀翻,沉入了海底。

人生的航程上我们也会负载很多的东西,比如繁重的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负担,还会面临许许多多的意外,负重而行实际上是人类诞生以来的生存状态。如果这种负重注定无法避免,必须面对,那我们在肩挑重担、遭遇困难时,何不坚毅自豪地说一句:“上帝把沉重的十字架挂在我的脖子上,那是因为我驮得起!”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充实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虽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让自己肩负重任、挑起大梁是每一个有思想的人该做的事。责任,是一个重于泰山的名词,越是能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负责,心跳便越能合上大地的节拍,与大地发出浑厚的共鸣,这才是最为真实的人生。

一个寡妇带着四个儿女过生活。寡妇在丈夫生前体弱多病,每每积攒下一些钱,大多被用来看病买药,寡妇说,不如死去。丈夫外出挣钱死于一场交通事故,时值大雨倾盆,肇事者逃逸,久查未果,留下几个孤儿寡母。寡妇痛定思痛,走出屋来,只觉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她慢慢地习惯了面对一切事物,也渐渐地习惯了独自持家的生活。种地,养鸡养鸭养猪,她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挣钱供养儿女上。她的腿脚变得轻盈,腰身变得活络,头脑清醒而睿智。十八年后,最小的女儿大学毕业回家,远远地看到寡妇突然歪倒在门口,从此,寡妇永未能再起。

可以想见,天堂里的寡妇是多么的幸福。

给生命负重,只有这样,在充满艰辛的人生旅途上,我们才能坚定前行,不被困难和挫折轻易击倒。

给生命负重,我们才会在未知的生活海洋里平稳前进,而不会被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打翻。

给生命负重,我们才会懂得耕耘的辛勤,体味收获的快乐,品尝果实的甘美。

给生命负重,我们就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迎接人生中的每一个挑战,抓住生命中的每一次机遇,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