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给教育燃灯
17388300000013

第13章 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建设

杜佐周

原刊《教育杂志》第二十一卷第二号,1929年2月20日,本文为节选。杜佐周(1895—1974),教育家,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暨南大学秘书长。

一、今后教育应取的方针

从前国内处于政治的黑暗,困于军阀的专横,一线教育生机,几乎摧残殆尽!故热心于教育者,竭力提倡教育独立运动,以求脱离恶势力的束缚。但这不过是当时一种万不得已的方法;其实,教育必不能离开政治而独立的。昔时教育独立运动,虽经数年的努力,但终未能成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教育与政治原是互为因果。从政治方面讲,有怎样的政治需要,才有怎样的教育设施;从教育方面讲,有怎样的教育培植,才有怎样的政治收获。所以一国的教育设施,必须适应该国政治方面的要求;同时一国的政治成绩,亦必依赖该国教育方面的播种。我们试看上古雅典、西巴达、罗马的教育,及最近英、美、法、德、日和苏俄的教育,莫不依据政治的实况,而规定其设施的方针。

可是我国教育的设施,从无一定的方针。东西抄袭,举棋不定。自民国成立以来,教育宗旨,屡经变更。不偏重于知识,就偏重于理论,求其能具一种民族独立的精神,依据本国政治的需要而立论的,实未曾见。例如民国元年教育部所颁布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意义含混,毫不切于实际。民国八年,欧战告终,全国教育界醉心于杜威(Dewey)的学说,以为教育本身无目的。第五次全国教育联合会议,遂决议废止教育宗旨。而仅宣布教育的本义,为养成健全人格,及发展共和精神。词意笼统,亦无具体的方针可寻。至民国十一年,教育部重新颁布学校系统标准,其中有四条颇似教育方针,就是:(1)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的精神,(3)力谋个性的发展,及(4)注意生活的教育。就其内涵,虽较进步;但仍无一贯的精神。

此等宗旨,究其价值,诚不如前清时所定的反为有声有色。当光绪三十二年时,荣庆上了一个奏章,请明定教育宗旨,中有警句说:“今中国振兴学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人无人不学;尤以明定宗旨宣示天下为要之务。欲审度宗旨以定趋向,自必深查国势、民风、强弱贫富之故,而后能涤除陋习,造就全国之民。窃谓中国政教之所固有,亟宜发明,以拒异说者有二:曰忠君,曰尊孔。民资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实。”平心而论。这个宗旨,除忠君有背民主主义,尊孔有违信教自由外,其余三项,即在今日,犹可表现其价值。尚武足以发扬民族的精神;尚公足以阐明民权的思想;尚实足以实践民生的主张。今日所谓三民主义教育者,亦不过充实其意义,去除其偏见,使其更周密、完善及明确而已。

关于教育方针问题,今年五月间,前大学院召集全国教育会议,亦有精密的讨论。佥谓我国既以三民主义建国,就应以三民主义施教。此后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就是“三民主义的教育”。所谓三民主义的教育,就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鹄的教育。以后国民政府根据这个提议案,于九月间正式通过全国的教育宗旨。兹录其全文于下。

中国国民党,以三民主义建国,应以三民主义施教,从前所颁布之教育宗旨,自不适用,今特仰遵总理遗教,根据教育原理,订定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如下:

恢复民族精神,发扬固有文化,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以实现民族主义。

灌输政治知识,养成运用四权之能力,阐明自由界限,养成服从法律之习惯,宣扬平等精义,增进服务社会之道德,训练组织能力,增进团体协作的精神,以实现民权主义。

养成劳动习惯,增高生产技能,推广科学之应用,提倡经济利益之调和,以实现民生主义。提倡国际正义,涵养人类同情,期由民族自决,进于世界大同。

现在(训政开始)首要之务,端在教育。可是执行这种大规模的工作,非用国家的力量不可;同时亦惟国家才能负起这个责任。我们细考上面国民政府所颁布的教育宗旨,就可知道国家已有一个振顿教育的计划,以谋依循政治的轨道,使其设施得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凡从事于教育者,自应遵照这个方针去努力工作。但就今日的教育实况而言,其去实现这种教育目标的全体,尚属远甚。例如教育经费,尚未独立;义务教育,尚未实行;民众教育,尚未完善;中等教育,尚未充实;高等教育,尚未扩充;职业教育,尚未发达;社会教育,尚未完全;及一切教育研究机关的组织和其设备,均尚非常幼稚!这些情形,均不得不速谋改进的兹就愚见所及,提出下面一个教育改造和建设的纲要,以为国内教育界的参考。

二、教育改造和建设的纲要

论到教育的建设,非有充分的经费不可,但自今以后,无论中央或地方的教育经费,均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宜保障其独立。前次全国教育会议主张,凡国省县,除向有指定的款项外,应于各种税收中,带征教育付税,同时实行遗产税及所得税等为教育特税,以平均国民对于教育的负担。再者,应收用官产、荒地、山林、沙田等,以尽地利,以兴教育。此外,该会且提议“由中央指定海关顿税,发行教育基金库券三千万元,以俄国庚款发行库券五千万元,以比意二国庚款发行库券二千万元,合共得教育基金一万万元,作为党国新教育建设之用。”这种计划不特无过分的要求;且亦为事实即可实行者。以我国限域之大,民众失学之多,加诸科学幼稚,根基浅薄,这一万万元的基金,诚可说是最低的限度,试以民众教育一项应需的经费来说明。照江苏平民教育促进会办理民众教育的成绩,每人令其识字致用,平均需费二元有半。前大学院曾用推算法计算,若全国人数仍为四万万,则除去已受教育的成人,小学以上的学生,尚未入学的儿童,及年在五十岁以上不愿或不能再受教育的人外,约尚有二万五千余万失学的青年及成人。倘若要同时使他们受相当的教育,已约共需费六万万元。义务教育的费用,若充其量而言,还须超过此数。他若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均尚未曾计及。如是,则这区区一万万元的基金,得云过分的要求么?

至于筹划的方法,则全国教育会议的提议中,说得非常清楚,诚宜于最近期内促其实现。教育不是一种装饰,乃是一种建设;为教育而费用,不是一种耗费,乃是一种投资。政府贤明,自应明了此意,速促其成。此外,宽筹教育经费的方法尚多。从前在北伐期中,每月军费约以数千万计;今则军事结束,军费自可裁减。所余款项,应扩大部分为教育经费。全国民众亦当明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对于将来征收教育特税等,均宜乐于接受。其可为地方教育经费的来源,而事实上且易成功者,约有下面数种:(1)盐斤附加税,江西方面,业已实行;(2)注册税,国民政府业已通过拨为扩充教育经费之用;(3)亩捐,江苏方面,业已试办;(4)丁漕附加税,江西方面,亦已通过七成为教育款项;(5)庙产,至少应有一部分,拨为教育费用。他若特产捐,迷信捐,祠产或逆产等,无不可以利用。再者,关于他国庚款,应当否认以前一切组织,另行组织委员会统筹办法,完全划为教育改造及建设的用度。其根本的办法,教育经费宜有一定的标准,或占岁收全额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如是,岁收增加,教育经费亦可同时增加。振兴各种事业,可以无虑缺乏了。

教育经费既经充分筹划后,则当保障其独立。无论中央、省区、市县的教育专款,均应设有管理处直接征收。即其他各项教育的附加税,凡由财政机关代收者,亦当解交该处保管。且教育经费一经确定后,无论何种机关,不得变更或移作别用。若遇特别事变,致有意外的损失时,应由政府设法偿补之。除设有教育专款管理处外,尚应设有监察委员会,专负监督及审查的责任,以期免除舞弊情事。至于规定各种教育特税,应由教育部聘请教育行政专家及财政专家,拟出具体办法,订定相当条例,再由教育部长核定,提出国民政府通过公布施行。教育经费若已充足,则其用法及分配的手续,亦应研究。最初宜从调查入手;调查实情后,再由专家计划。如果实施义务教育,如何促进民众教育,如何充实中等教育,如何扩充高等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如何改良社会教育,及如何改进教育研究机关的组织和增加教育的设备,均应积极研究。以求得到完善的方法。以下特为分别讨论之。

(一)义务教育

凡属国民,不论男女,均应受相当的教育。一个儿童,到了入学的年龄,他的父兄就该负责送他入学。这是他们的义务,如完粮纳税一样,不能避免的;所以普通叫做义务教育。至于义务教育如何重要,现在不必讨论;因为人人都知道。我国提倡此种教育,亦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但终未能成功。究其理由,约有三种:(a)经费无着,(b)师资缺乏,及(c)畏难心理。倘若我们欲为根本的改造或建设,必须先从这些困难上,下一种工夫。对于第一种困难,如上面种种筹划教育基金的方法,均能一一实行,就可说是已经解决了,可以毋庸赘述。不过除出地方教育以外,中央亦应拨专款辅助,以为提倡。提倡的原则,以能使各省竞争普及为目的。

论及第二种困难,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全国人口四万万,若仅以十人中有一个应入学校的儿童计算,则已有四千万儿童应有学校,使其求学。假定这四千万儿童已有十分之三得到机会,受四年或六年的教育,则尚有二千八百万儿童,未能享受其应有的权利。若是一个教员可教七十个儿童,则全国应有四百万个教员。除现在已可胜任者外,其须特别训练者,必尚占大多数。中校不是完全为养成师资的,区区少数的师范科学生,必不能满足这种巨大的需要;所以恢复师范教育或扩充师范教育,实为当今很要之务。我国大多数人民是住在乡间,此后农村教育自应特别注意。农村的环境,与城市的不同。他们有他们的需要;所有学校亦应根据这种需要,以为设施的方针。无论行政的组织,校舍的构造,课程的编制,及教材的收辑等,均须当做一种问题来研究;故今后的师范教育,亦应以发展农村方面的教育为主体。

至于第三种困难,就是畏难心理,诚可谓我国国民性最大的弱点。任何事业,若已认定其需要,惟有努力进行,才可使其成功。否则,畏难而退,安有成功的希望。义务教育,虽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但若政府与人民均能同心协力,积极做去,亦未尝不可以于很短期间成功的。日本就是我们的一个最好先例。

(二)民众教育

欲谋教育普及,治本的方法,固是实施义务教育,至于治标的方法,则为振兴民众教育。我国的农人、商人、工人、女子及无职业的平民,大都是未曾受过教育的。其数虽无正确的统计可稽,大约必超过三万二千万以上。若论训政时期的急务,则实无有如这些民众的补习教育之更为重要了。办理民众教育,必须与实施义务教育同时进行;因为经费困难,师资缺乏,非彼此利用,以事节省不可。设施教育,应根据社会的情形,及适应人民的需要。今民众所处的环境每不相同,其需要自不能一致;故其教育的办法,亦自然不能完全一样。我们设立学校以先,必须调查他们生活的习惯,平时的经验,及职业的需要;然后根据调查所得,办事才有具体的把握。民众教育的目的,一方面使其能读书写字;另方面须促其从事于职业,而谋独立的生活,或增进其职业的能力,而谋生活的改进。因为民众的职业不同,故须有五种补习学校,以满足他们的要求:(a)农民补习学校,(b)商民补习学校,(c)工人补习学校,(d)女子补习学校,及(e)普通补习学校。

民众学校的种类,既不相同,则其课程与教材,自然应有区别。为适合各省社会的情形及人民的需要计,应由各省教育行政机关设立编辑委员会编辑民众学校的课本及其他读物。同时各省且宜彼此联络,互相协助。从前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所编辑的刊物,如《市民千字课》及《农民千字课》等,均可采为编辑的参考。其编辑的原则,作者在以前发表的《实施民众补习教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曾经说过,可有如下几条:(a)必须适合学生的程度及兴味,(b)必须满足学生生活上的需要;(c)必须补助学生职业的长进,(d)必须顾及社会环境的要求,(e)必须遵循本国教育的宗旨。换言之,各种课程均应因地制宜,参照各方面的情形而斟酌损益之;故所采用的课本及读物,亦自然应以此种原则为标准。

我国失学人民之多,已如上述。今欲使他们均有书可读,则在一城一乡中,至少须有补习学校数十或数百处;故校舍亦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有些地方,当然应新建筑,以求满足这种迫切的需要。但民众学校的校舍,应与普通学校不同。一方面宜求经济;另方面当求适用。可是这是非很容易的事;必须有教育建筑专家特别研究及计划后,始可免除一切无意义的耗费。这种建筑,原是我国教育的一种新建设,实很值得注意的。但就经费的现状而论,欲完全从新建筑,亦是万不可能。有现成的学校,可以借用,实当设法利用之。他若空闲阔敞的屋宇,如庙宇、祠堂及民房等,均可借为民众学校的教室。至于设备,虽当力求完全,但亦宜视经济的能力如何,而酌量增添之。

(三)中等教育

我国兴学以来,迄今数十年,毕业于中学的学生,亦已不少。除少数升学及少数教书外,从事于其他职业,而能得着良好的成绩者,实不多见。此后改造中等教育的计划,不仅在校数的增加,而且在课程分配的得宜;不仅在班次的添多,而且在教学训练的改良。中等学校的数量增加,固然是教育发达的好现象;但若多设了几个有名无实的学校,亦是无益。现在办学的人,只注重形式,而疏忽实质,实是一种很大弊病,速宜改革的。

我国教育的最大缺点,莫如课程编制之没有科学方法。这种情形,在中学方面,尤为显著。其实教育的成败,大部分视课程编制完善与否为定。例如英文一科,在中学方面,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每周至少有六时或七时的教学。试问每班学生将来能有几个利用英文去谋生?我可以武断说一句:没有三分之一,将来必需英文的。如是,为什么不将英文当做选修科,让其余三分之二学生去学他们自己需要的功课?再者,我可以说这三分之一将用英文的学生,亦必大都是应用实用方面的材料。如是,为什么中学里面反要教些文学材料?这都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欲谋改造,应由教育行政当局负责组织中学课程编制委员会,切实调查研究,议出科目的纲目,以便采用。所有委员会的委员,且宜是实际从事于教学而且当有学识及经验者,才可胜任;同时,尚须聘请课程编制的专家为之指导。美国全国教育会议(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指由教育局长组(Department of Superintendence)负责组织课程编制委员会,讨论课程问题;前后共五六年工夫,始将各级学校的课程,拟有相当的标准及纲要。这种工作,一方面是非常重要;一方面又是非常困难。必须由国家指定专款,竭力提倡,由教育界同人同心协作,努力研究,才有良好成绩可期。不特中学方面,必应如此;即其余各级学校,亦宜如此。

其次,则是教学法问题。现在小学方面的教学,已逐渐改进了。但在中学方面,仍如旧日一样腐败,大都还是用注入式的方法,学生每立于被动的地位。一种简易的材料,若用自动的方法去学习,则一月或二月时间就可完竣;今由教员代为咬字嚼句,则须半年或一年才能完竣。且其能力的养成及见识的保存,前者还要比后者快而且久。这种损失,实是非常巨大;但教育界很鲜注意及之,诚足叹惜!例如历史地理等学科,若就现在商务及中华两书馆所出版的课本而言,则学生已有读书的能力者,实可于最短期内,完其阅读。可是实际在普通中学内,无论历史或地理,每周至少有两点钟在教室里教学。比较进步的教员,尚能指出参考书,叫学生自己学习,以为讨论的材料;但大多数人都是照书说话,在教室里,能敷衍过去,就算完事了。学生在那边看小说,作幻想,教员每是不管的。我们试问一班学生从初中或高中毕业出来,他们的历史或地理程度,能够值得他们三年或六年的每周二时或三时的学习么。说起来,真是可怜;恐怕十个人中没有三四个人,这些宝贵的时间,不是白费的!历史地理如此,其他学科如英文、算学、博物等,何尝不是如此。这种情形不改良,中学教育永远不能进步。一方面固是课程的问题,另方面亦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均应从速解决的。

(四)高等教育

改造中国教育,固当从普通教育及中等教育着手;但高等教育亦是一种不能容缓的建设。现在我国社会的最大缺点,在于缺乏科学人才。人类之能克服天然界者,赖乎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赖乎科学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设施,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我国的高等教育情形如何?计现在所有大学,不论公私大小,充其量而言,不能过五十所。假定每校平均以八百个学生计算,则亦不过共有四万大学的学生。若依据人口总数四万万而求其比例,则一万人中只有一人得到机会进入大学求学。再者,这五十所大学,是否均有相当的标准,研究的空气,能负起大学的盛名而无愧?这四万个大学生,是否均能切实研究,富有学识,将来担任各业的领袖而克胜任?真是很大的疑问!

美国人口,比较我国少四倍;但根据六七年前的报告,该国已有公私大学七百六十所,及学生五十余万人。换言之,美国一万人中差不多有五十个大学的学生;这就是二百人中有一个。与我国相较,其差别不亦太大么!况且该国的大学,都是经费充足,设备完全,程度高深;学生亦大抵是实事求是,有真正研究的精神。如是,其结果与我国必不相同,亦在意料中了。可是这种情形,不当令我们灰心,只当使我们更益努力,以求改进。改进之道,惟有宽筹经费,多设大学,罗致人才,及提高程度的一途。倘若经费一项,如上所论,已有解决,则各省均宜创设大学。至于各省大学分科的办法,则须应适地方的需要;万不宜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现在各省若要创办大学,最困难的问题,还是人才。我国兴办专门教育的历史甚短,人才缺乏,诚所不免。必须俟将来高等教育发达后,始可不虑缺乏。目下国内能得专门研究的机会既如此有限,一方面惟有继续遣派留学;另方面正课多聘外国专家,担任教授。欲使高等教育发达,又其程度可与外国著名的大学相当,采用第二种方法,实在更觉经济,因为遣派留学,费用既甚浩大,训练亦不普遍。例如现在留学欧美者,大约有三四千人之多。每年每人的所费,约须在两千元左右。如是,每年当费六七百万元。倘若以此巨款,在国内建设大规模的研究院,仿照从前日本的方法,聘请外国真有学问、真有研究的各种专门人才来华,担任教学指导的责任,必可较为得计。故这亦是教育改造的一端,应当特别注意的。再者,欲求训练普遍,在国内的研究生,必须优其待遇,轻其负担。研究有成绩者,且宜由国家奖励之,给与相当的学位。如是,庶几国内学术可以提高,科学可以进步,各界亦不至如今过于缺乏人才了。

(五)职业教育

我国民生凋敝,生活困难,振兴职业教育,实是一个根本救济的方法。近数年来,国内对于这种问题,亦逐渐知所注意。一时各处创设各种职业学校甚多,均欲培植学生生产的能力,以为改进国家经济的地位。可是每因经费支出,设备不完,师资缺乏,组织失当,而不能卓著优良的成绩!但其根本的困难,尚不仅在此。社会方面充满封建思想,一般青年或父兄大都是醉心于正途出身的观念,重文学,轻职业。所以大多数学生,自小学毕业后,均趋于普通学科,预备升入大学。其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者,大都因为投考普通中学失败,不得已改变初志,以为保存面子之计,非有真心从事于职业的训练。这种轻视职业的观念,必须切实纠正。同时,小学与中学的课程内,亦宜添加职业科目,如手工家政等,务使儿童明了劳动的意义,养成他们尊重职业的习惯。其实小学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不能进入中学;中学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不能进入大学。如是,离开学校后,势必将从事于生产。与其仅学普通不切实用的学科,熟若兼习与将来生产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故这不特是改造职业教育的问题,且是改造中小学教育的问题。此后办理中小学,除少数学生,就其能力、兴味、志愿或家庭情形,确能升学而习普通科外,其余均可免习普遍科的一部分,另习其他职业课程。

至于改造职业学校本身的计划,陈礼江曾有几种意见,足供我们的参考,兹摘录之如下。

(a)“任何职业学校当求平民化与生活化,而以教授直接的生产知识与技能为惟一宗旨。无论教师与学生均宜本着‘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实际操作。至在农业与工业学校里学习,须一律短装,躬自操做。从前那种重视理论忽略动作的方法,急须改良;徒尚虚文不求实用的态度,速宜革除。(b)职业学校当以业为单位。惟同一学校内,得设性质相同的各组。其所设立的根据,应以适合地方需要及利用环境及生产为原则。”设立一校以先,应当实地调查。如现有的职业孰为发达,孰应改良,及未来的职业孰为需要,孰有希望等,均须详细分析。以后农业学校当专设在农事发达的乡村;工业学校当专设在工业繁盛的地方;商业学校当专设在商务兴旺的市镇。如是,学生可以实地观察与练习。再者,职业学校的组织,最好“有一半时间在课室内学习;另有一半时间在实际生产机关中做工”。(c)职业学校的课程,当以职业基本学科及职业学科为主体。至于其他与职业本身没有关系而且非公民常识所必需的材料,均可除去。此后学生应准毕业与否,当以能够实际工作与否为标准;至于修业年限,亦不必规定。(d)当注意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路。今后职业学校的设科,如能根据社会调查的情形;学生在校时,如能注重实地的工作;他们能毕业与否,如能又以实际工作的成绩为标准;则这个出路问题,就可解决一大半了。因为一方面社会既有一种需要,另方面学生又有相当能力以满足这种需要,则介绍学生工作,自然可以容易许多。可是欲求有系统的办法和合科学的精神,则除用上法改进职业学校本身外,尚宜注意职业指导及与社会联络的工作。这些问题,都是改进职业教育方面应当研究的。

此外,增进设备,亦为改进职业教育的要图。盖职业的训练,重在实习。上面所谓以实际作业为主体者,就是这个意思。从前各种职业学校的成绩,不甚优良,虽或因为教学不当,实亦因为设备不完。既无充分的设备,自然不能有实际训练的动境;以致纸上谈兵,徒凭空言,就完全失掉职业教育的本义!他若教学人才问题,亦为重要。从前办理职业学校者,何曾自己受过职业的训练。既无学识,又无经验。一切设施,完全根据于办理普通学校的办法。其成绩腐败,自不待言。故此后对于人选问题,亦应十分严密审慎。

(六)社会教育

除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以外,具有发展社会文化及增进民众修养的一切设施,均可称谓社会教育。现在我国普通教育未能普及,社会教育的扩充,尤觉不可一日容缓。其扩充之道,首在经费的筹划。这个问题,上面已有具体的讨论,可不赘述。今当注意者,则在经费数额的规定而已。从前我国对于社会教育素不注意,故其经费占有教育款项全额的比例,极为有限。这种情形,速当改良。必使在普通教育经费中,划有一定的成熟,以便各种社会教育事业有顺利的进行才好。至于成数多少,尚须待诸专家斟酌。前数月大学院颁在图书馆条例,规定图书馆经费须占教育经费全量百分之五。盖图书馆不过为社会教育之一种,其余社会教育机关尚多;我们亦不妨以此为准则,暂定一个数额,占教育经费全量百分之十五左右,以资改进。

社会教育的种类甚多,此地不能为之一一讨论。兹特提出其主要者,以为实际建设的标准。(a)关于智识方面,如图书馆、讲演所、博物馆、阅报处、美术馆、展览会及公共问字处等,必须逐一添设;(b)关于体育方面,如公共体育场、儿童游戏场及民众休息所等,亦当酌量增开;(c)关于娱乐方面,如教育新剧场、民众俱乐部、循环音乐队、普通影戏院,公共游艺室及其他公园等,尤应从速设立。但欲实行这种计划,必非少数经费所能办;故必须由国家指定一种特别的社会教育建设费,才有成功的希望。

再者,办理社会教育的人才,亦当与办理普通教育的人才不同。必须有特别的训练者负责,方能胜任愉快。作者前在江西助理教育行政时,对于此层,曾提出下面几个标准:(a)须富有普通常识及知国内外教育的趋势;(b)须明了教育原理,特别关于社会教育方面;(c)须明了社会教育的实施方法及与他种教育联络的情形;(d)须具有特别的热忱,而愿贡献全部精力于社会教育的改进;(e)须能忍劳耐苦且无他种嗜好;(f)须品格端方,且长于言语交际。此外,如资格声望,亦属重要。最好,各大学如有教育科,诚宜另设一系,专门训练这种人才。

(七)各种科学研究机关的组织及其设备的扩充

我国知识界贫弱恐慌的最大原因,就是科学幼稚,学术不兴。关于普通教育事业,虽腐败消沉,但究竟尚有其物。既有一定的学制,又有相当的经费。若再进一步,使国家及地方教育经费更形充裕,则为长足的进步,亦是容易的事。至关于学术及科学方面的事业,国家既无一定的计划,更无一定的制度,若论经费,除最近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利用庚款一部分略事补助,及现状国民政府月拨数万元为中央研究院的经费外,就无另外确款。有许多事业应宜兴创,且急宜兴创者,均尚未能举行,诚为可惜!我国留学历史,已有三十余年之久,成绩优良者,原不乏人;但所有专门学者,一回国后,不但不能日新月异,继续研究,且都相率改弦更张,弃其所学。这对于个人的损失尚小,对于国家的损失实大了。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诚可为我国学术界的创举;至少亦可谓我国政府对于这种文化事业的重要,已有具体的认识了。惟创办伊始,经费仍形支绌;且设备不完,人才亦欠集中。改进之道,自当以宽筹经费,扩充设备,及集中人才为前题。再者,现在中央研究院,是一个独立的机关。为保持独立的精神,以便研究可以专一计,这固是很好的办法;但为工作经济着想,仍当与各大学互相联络,分途研究。科学是一种专业;学术非用一曝十寒的方法,可以提高的。我希望今后国内的科学家必须认定宗旨,誓立志愿;不要见异思迁,奔走于政治的门户,醉迷于官僚政客的生活。就是教育行政方面的事务,亦要少干些。人生精力有限,科学高深无穷;身兼数事,欲望有充分的时间研究,获得良好的结果,这诚是欺人的说话。故科学家必须自己保持科学的态度,专心于一种特别的研究,如是庶几数年或数十年后,可以树立中国科学的根基,不至事事不如人了。

现在国内最紧要的研究院,而且须于最近期内成立的,约有如下数种:(a)自然科学研究院,(b)社会科学研究院,(c)教育研究院,(d)心理研究院,(e)农业研究院,(f)工业研究院,(g)商业研究院及(h)美术研究院。各院之内,分科均当力求专精,设备亦当极求完备。例如自然科学研究院内,至少须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天文、地质等科,自由研究,以求进步。每科且宜各有巨款,购置设备;并当规定充分经费,以为辅助、津贴及印刷之用。其他如各科的图书馆、实验场、陈列所、编译处及研究会等,均应同时成立,以资扩充研究的范围,及提高其精神。本志第十六卷第六期,曾出一次庚子赔款与教育的专号,关于科学教育的建设问题,亦有许多讨论,颇足为本段的参考;还希有志于此项建设者留意之。

三、结论

上面所叙述的我国教育改造及建设问题,不过举其大要而言;实未能为之逐一详细讨论。因为范围太广,节目繁多,欲在单篇文字内,尽量分析研究,亦事实上所不容易做到的。倘使读者对于各项问题,认为确甚重要,而且愿意为之进一步贡献意见,以为实际从事于整理教育者的参考,则作者就很感激了;因为“抛砖引玉”,原是作者应本志的请托而作此文的意思。

四、参考书

1.姜琦、邱桩:《中国新教育行政制度研究》。

2.《教育杂志》,第十六卷,第六号。

3.杜佐周:《农民教育问题商榷》,《教育杂志》,第十九卷,第十二号。

4.杜佐周:《实施民众补习教育的几个根本问题》,《教育杂志》第二十卷,第六号。

十二月三日于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