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利除弊定然是好事,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如果能用柔和的方法去处理,就不用强硬的方法。做人做事最忌讳投机取巧,这种行为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惟德”“惟惠”“惟威”这三项如能自如运用,必能助你一臂之力。为人处事一定要有一颗公平的心,懂得赏罚分明。
原文
兴利无太急,要左视右盼;革弊无太骤,要长虑却顾。
译文
兴办有利的事情不要太急躁,要左右看看。革除弊端不要太快,要有长远的打算,还要时常总结。
精华点评
你认为有利的事情,在他人眼里也许就是有害的事情,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例如,为了居民身体的健康,政府严厉打击小摊小贩。然而虽然这是为百姓着想,但以前可能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蔬菜的百姓,就不得不去超市或者更远的地方去买了,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为此,政府在附近找到一片地方建立早市,才解决了居民的生活不便问题。做有利的事情,常常会使人心情激动,往往一冲动就会办错事情,所以最好左右看看,盘算自己是否都考虑周全了。做有利的事情,常常会遭到一些小人的嫉妒,这时就要小心不被他们钻空子,闹出事端来。总之,即使做有利的事情也要多考虑一下,只有这样有利的事情才能得以实现。
革除弊端不要太快,这个教训,在古代就有。例如汉朝的削藩政策,晁错为了国家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力谏削藩。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当时各藩国手握重兵,各藩王根深牢固,一时根本不能铲除。而晁错没有考虑周全,只是一意孤行地提倡用强硬的手段削掉藩国,结果藩国还没有削成,自己反倒被腰斩。而汉武帝时的主父偃同样是提倡削藩,他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推恩令这一政策,推恩令想得非常长远,它要求藩王把自己的土地分割给自己的子嗣们,这样就不会有集权,后代再也闹不起来了。同时这项政策表面上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根本说不出来一点毛病。结果,主父偃成功地帮助汉武帝削减了藩国的势力。从此,中央再不受藩国威胁了。革除弊端,就像是给人做手术,稍有疏忽,就会危险。所以,如果做事情要调整策略,一定要仔细地考虑,并且时时总结,这样才能保证事情顺利进行。
原文
苟可以柔道理,不必悻直也;苟可以无为理,不必多事也。
译文
如果可以用柔和的方式说明道理,就不必用恼怒刚直的方式去表达。如果可以用无欲无求的道理去处理事情,就没有那么多事情。
精华点评
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他在禅院里散步,突然见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是有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没有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不大一会儿,果真有一个小和尚翻墙,黑暗中他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现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心中非常害怕,等着老禅师的批评,但出乎小和尚意料,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让小和尚非常感动,从此他再也不做违反寺规的行为了。
试想一下,如果此时老禅师大发雷霆,把这件事公之于众,那么,小和尚就可能因为羞愧而出走也不一定。而老禅师这样做却使小和尚深受教育。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这里这句话并不是冷漠的代名词,它表现的是清净寡欲的心境。其实世间的烦恼大多数是因为利益得失而产生的。因为利益得失的不平,人和人之间就会产生矛盾。那么如果别人想要升官,你不去与他争。别人想要发财,你不去与他争,那么就不会跟他们构成利益冲突,就少了很多麻烦事情。当然,如果是应该自己得的,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去获取。
原文
经济之士,一居言官,便一建白,此是上等人,去缄默保位者远,只是治不古。若非前人议论不精,乃今人推行不力。试稽旧牍,今日我所言,昔人曾道否?若只一篇文章了事,虽奏牍如山,只为纸笔作孽障,架阁上添鼠食耳。夫士君子建白,岂欲文章奕世哉?冀谏行而民受其福也。今诏令刊布遍中外,而民间疾苦自若,当求其故。故在实政不行而虚文搪塞耳。综核不力,罪将谁归?
译文
经国济世的人,一旦位居负责进言的官位上,便会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是上等人,与那些为了明哲保身而缄默不言的人相距很远,只是治理不古。如果不是前代人议论不精细,就是现在人推行没有力度。试着去稽查古代的典籍文章,今天我所说的话,古代的人曾经说过吗?如果只是一篇文章就能把事情办好,虽然写了堆积如山的奏章,只不过是浪费纸笔,放在书架上招老鼠而已。君子的言论,怎么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文章呢?应该是希望谏言能使百姓受福。现在诏令遍布天下,但是百姓仍然处在疾苦中,应当找出其中的原因。原因在于实际的政策不实行而只是用虚无的文字搪塞而已。综合核查不得力,罪过该归谁呢?
精华点评
为官就应该为民请命,不仅要时刻关心百姓,还要把政策落实到实处,真正解决百姓的困难。否则搞形式主义,只会失去民心。为官当政要讲求真正落实,讲究实际成效。我们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踏踏实实地干好。尤其是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人工作不用心,只是应付了事。例如在编辑行业里,一些职员为了清闲,只是粗略地校对稿子,结果,出来的书问题一大堆,给企业带来了不良影响。职员虽然得到了一时的清闲,然而换来的却可能是被辞退的危险。其实,搪塞工作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自己不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就不能有所进步,就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当我们抱怨自己干了多年不升职,是否扪心自问过,你有没有应付差事?
只有踏踏实实地干好事情,才能有大的成就,想要偷工减料,投机取巧获得利益,实在是不可取。想要成功,想要有所作为,就要靠自己双手的努力。即使他是百万富翁的子女,如果他不努力,也可能把家产消耗尽,然后,沦为乞丐。
原文
能使天下之人者,惟神、惟德、惟惠、惟威。神则无言无为,而妙应如响。德则共尊共亲,而归附自同。惠则民利其利,威则民畏其法。非是则动众无术矣。
译文
能使天下人服从的,只有神、德、惠、威这四样。神不说话不行动,而妙应如响。德是大家共同尊崇共同亲近的东西,自然愿意归附。惠能使民众得到利益,威则使民众害怕法律的制裁。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能使民众听从的了。
精华点评
一个有道德的人能尊重他人;有道德的人懂得感恩;有道德的人心怀仁厚;有道德的人懂得礼貌待人;有道德的人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道德的人做事讲道理;有道德的人心胸开阔,不为小利争执。有道德的人总是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不与他人争执,宽容他人的错误,不计较得失。正因为他们有这么多美好的品格,所以,有道德的人走到哪里都有人拥护,都会得到别人的敬重。
而一个懂得和他人共同分享胜利果实的人,也将会得到他人的拥护。给他人方便,自己也方便。给他人恩惠,他人定然会感激你的所为,待到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会无私地帮助你。所以,不要吝啬帮助别人,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对于他人可能就是雪中送炭。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他人的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有时候做事不仅要灵活变通,有时候还有必要有点威严和威势。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有些人是势利眼,欺软怕硬。对这种人,如果你过度宽容他,反倒助长了他的气焰,所以,在一定时候,有必要对他表现严厉些,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让这种人止步,收敛嚣张气势。
作为领导者,有威望能让大家服从,也是很重要的。
原文
王法上承天道,下顾人情,要个大中至正,不容有一毫偏重偏轻之制。行法者,要个大公无我,不容有一毫故出故入之心,则是天也。君臣以天行法,而后下民以天相安。
译文
君王的法度是上承接天道,下顺应民情的,要的是一个大中至正,是不容许有半点偏颇的体制。实行法度的人,要的是一个大公无私,不容许有一点出入之心,这就是天道。君臣以天道来实行法度,然后子民才自然能相安无事。
精华点评
君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能有点偏颇,作为我们现代人,在制定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也应该不能有偏颇。例如在公司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当招聘员工的时候,同一个岗位也会有不同的工资,如果应聘人员提的要求高,那么公司就可能给他高一些工资,如果应聘者提的要求低,那么就会给低工资。彼此的工资都不一样,这极容易造成员工之间的心理不平衡,容易引起员工对公司的不满,不利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还有,一个公司拥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也会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所以说,当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时候,尤其是在创建企业的时候,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一定要制定一套公平合理的制度,使员工能劳有所得,劳有所乐。这样企业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
为人处世,我们也要心中有杆秤,不去做不公平的事情,为人正直,不逃避责任,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拥护。
原文
圣人能用天下,而后天下乐为之用。圣人以心用,天下以形用。心用者,无用者也。众用之所恃,以为用者也。若与天下竞智勇、角聪明,则穷矣。
译文
圣人能够作用于天下,然后天下人乐意为他所用。圣人用诚心去作用,而天下人则用形迹去作用。用诚心作用的,是没有作用的。众人所害怕的,是起作用的人。如果和天下人比较智慧和勇气,较量聪明程度,就没有办法了。
精华点评
天下人之所用为圣人所用,因为圣人能起到作用,可见人们重视有作用的人。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只是社会的寄生虫,为人们所鄙视。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作用于社会,例如你每天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都是他人通过劳动制作出来的。而你的工作为公司创造了效益,给社会做出了贡献。你做出的贡献越大,你的报酬就越高。而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可能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福利,或他人的奉献。因为老人已经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他已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劳碌了一辈子,到老就应该安享晚年。而小孩是未来社会的希望,是社会的后备力量,我们应该好好地抚养教育他们,使成为栋梁之才,将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贡献。但是还有一种人本应该能做出贡献的,但是他们或者好吃懒做,或者投机取巧,不愿意给社会做出贡献,只想得到社会的福利。所以,要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在团体中有威望,那么努力工作吧,多做贡献吧。
原文
先王为政,全在人心上用工夫。其体人心,在我心上用工夫。何者?同然之故也。故先王体人于我,而民心得,天下治。
译文
古代的君王治理政治,全在民心上下工夫。他体会人心,就是从自己的心理感受上下工夫。为什么呢?是因为人心相同的缘故。所以古代君王在自己身上体察别人,因而能得民心,天下得到大治。
精华点评
将心比心,这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它应用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例如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我们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善解人意,其实就是因为该人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对方的心情。所以,能够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主动帮助他人处理问题,并且达到他人想要的目的,自然能够使他人满意。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些矛盾就会自然化解,人和人之间就会多些和谐。凡是不能将心比心的人,必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有利于自己的就去做,不利于自己的就不去做,不顾他人的境况或感受。他们不懂得帮助他人,理解他人。所以这样的人也不会得到人们欢迎。总之,凡是和人打交道的事情,都可以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去交往。有些人抱怨有人和他关系不好,若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考虑,也许症结就找到了。
原文
天下之患,莫大于“苟可以”而止。养颓靡不复振之习,成亟重不可反之势,皆“苟可以”三字为之也。是以圣人之治身也,勤励不息;其治民也,鼓舞不倦。不以无事废常规,不以无害忽小失。非多事,非好劳也,诚知夫天下之事,廑未然之忧者尚多或然之悔,怀太过之虑者犹贻不及之忧,兢慎始之图者不免怠终之患故耳。
译文
天下的祸患,没有比“苟可以”而停止更大的了。养成颓废委靡的习惯,日积月累就形成积重难返的态势,都是“苟可以”这三个字作祟。因此圣人修养身心,勤恳勉励一刻也不停止。他们治理百姓,鼓舞百姓一刻也不倦怠。不因为没有事情而使常规废弛,不因为没有损害就疏忽一些小的失误。不是他们多事,不是他们好劳动,是因为他们深知天下之事,心中常怀忧患的尚且还会有让人后悔的意外发生,心中多些忧虑的人仍然会因为一时思考不到的事忧患,行事慎于开始的人也难免会有怠于终局的毛病。
精华点评
这段话告诉我们能居安思危,常存忧患意识,也会可能出现失误,所以,要时时刻刻给自己敲警钟,提醒自己不能疏忽大意。
心中有忧患意识是可嘉的,但是当我们遇到什么喜事时,就会认为这样高兴的事情会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即使心中有忧患意识,但是也被喜悦蒙蔽了,放松了警惕,此时,也许祸患就到来了。
一些东西可能在一定的时期的确起不到作用,就比如在帝制时代,国家处在和平时期,一些兵器就没有用处,但是如果因此而疏忽,不去修理整治,等到了突然发生暴乱的时候,兵器都生了锈,怎么去打仗呢。而武器又不是一两天就能制造出来的,结果必然不利于军队作战了。所以,不仅要有忧患意识,还要时刻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使灾祸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
原文
振则须起风雷之益,惩则须奋刚健之乾,不如是,海内大可忧矣。
译文
振奋就必须奋起风雷之益,惩罚就必须奋发刚健之乾,如果不这样,天下的忧患就大了。
精华点评
这句话最适合用于领头人物。它告诉我们作为领头人,想要带好一个团队,就要有强大的号召力,当他要激发人们的昂扬精神时,能够使成员个个为之鼓舞振奋。当他要惩罚人的时候,也能严肃有力,秉公执法不懈怠。如果一个领头人没有号召力,他说的话组织成员都当耳旁风,都不听从他的指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组织成员不能团结起来,就像一盘散沙,那么这样的团队,做什么都只能勉强成功或成不了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同样,如果一个领导不能秉公执法,不能严惩犯了错误的成员,那么他就不能在团队中树立威信,组织成员就会肆无忌惮,就可能常常犯错误。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样的团队也成不了大事。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定要赏罚分明,该关怀员工的时候,给以宽仁厚爱。该惩罚员工的时候,也不能心慈手软,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服从公司的纲纪法度,团队才能凝聚在一起,共同朝一个方向努力,做出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