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慎重小心,以免发生有害或不幸的事情。世事纷繁复杂,迷雾重重,稍不小心,就可能掉进世事的陷阱中。所以,只有小心谨慎地处世才能安身立命,保证自己长久的平安。
原文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刘氏者①,必绛侯也②;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兴汉室者,必武侯也③。
注释
①刘氏:指汉高祖刘邦建立的刘姓王朝。
②绛侯:即周勃。西汉初大臣,秦末跟随刘邦起义,因为屡立战功,被任将军,封绛侯。
③武侯:即诸葛亮,刘禅继位后,他被称为武乡侯。
译文
忠厚诚挚的人,才可把大事托付给他,所以能使汉朝安定的,必定是周勃绛侯;言行谨慎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所以兴复汉室的,一定是诸葛孔明。
精华点评
忠厚诚挚的人,有坚定的立场,讲义节,不会因为名利违背自己的气节,做出背弃信义的事情来,所以,这样的人值得他人的信赖,能够托付大事。就如周勃,他是开国大臣,为了西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有征战将兵之才,还有质朴刚毅的优秀品质,汉高祖把大事托付给他,是正确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口是心非的人,看似很忠诚,但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则见风使舵,这样没有立场和气节的人,谁能放心把事情托付给他呢?所以,当我们要托付人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看清这个人的品质,不要被他表面上的忠厚迷惑。
言行谨慎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考虑得很周全,不至于因为疏忽做错事情。刘备没有什么才能,他在请诸葛亮之前,自己连个稳定的落脚地方都没有,经常被当时的豪杰们追来逐去。于是他重用了诸葛亮,而诸葛亮谨慎行事,步步为营,终使刘备站住了脚跟,扩大了地盘,逐渐从汉末的枭雄中,崭露头角,直至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建立蜀汉大业。如果诸葛亮行事草率,即使稍有疏忽,就可能立刻断送蜀汉大业。
可见,在汉室的兴复中,诸葛亮谨言慎行的功劳不可磨灭啊。
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也同样要注意谨言慎行,没有必要说的话尽量不要说,说了力求清晰明白,不要让人产生歧义。行为做事,也是如此,尽量不要妨碍别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原文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①;御事而留有余②,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注释
①无厌:永不满足。厌,通“餍”,满足。
②御事:泛指所有人的为人处事。
译文
对待他人要留有余地,恩惠一点点地流露出来才能维系永不满足的人心;处理事情要留有余地,一点点地露出智慧,才可以预防无法预测的变故。
精华点评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就要学会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就比如文中所说,对待他人的时候,要心里留一点余地,在没有了解对方的品行的时候,不要什么都说出去,不给自己留后路。例如,如果你家里有些财产,你如数说出去,甚至都告诉了对方藏在哪里,那么如果这个人是个贪财的人,你的话就很可能勾起他的欲望,他做出偷盗的行为也有可能。人心隔肚皮,人心是最容易变幻而又没有规律可循的,因此,防人之心不可无。多留一手,也许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拯救。人心是贪得无厌的,如果一时把所有的爱心都给了对方,那么以后如果你没有能力再给他以恩惠时,他就会认为你是个吝啬鬼,彼此就会发生矛盾。
做事也是一样,凡事都要多给自己留条后路,这样一旦遇到危险,我们才能保护自己,不至于遭到不测。
原文
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夭①,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②;亦不言天,尽人自可以回天③。
注释
①操切者:办事急躁的人。寿夭:寿命短。
②养性:修养性情。
③尽人:尽力而为。
译文
性情固执的人福分浅薄,而性格随和的人福禄必定丰厚。做事急躁的人寿命短,而性情宽厚的人寿命必定长。因此,君子不必谈论命运,修心养性就可以安身立命,也不必论说天意,尽力而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挽回天意。
精华点评
这篇短文精确地阐述了为人处世之理,过于刚烈则很容易折断,柔软的东西往往最坚韧,坚硬的牙齿容易掉落,而柔韧的舌头却完好无损。所以,做人不要太固执,太刚硬,别人无意冒犯了你,你便大发雷霆,这样很难让人接近。好的情况是相安无事,不好就是人际关系矛盾重重,这样的为人处世,怎么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呢?而性格随和的人则处处懂得谦让,凡事多听听他人的意见,那么别人因为给你提意见而感到快乐,你在听取他人意见中受到了益处而高兴,这样的人际关系怎么能不好呢?彼此其乐融融,生活就会更加顺风顺水了。有高尚道德的君子懂得柔的道理,所以他们处处懂得与人为善,替他人着想,所以,他们的命运不会差。怨天尤人,从来不是君子所为,君子面对事情,总能勇往直前,不论结果如何都要尽全力去做,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什么事情都能不攻自破,迎刃而解。所以,处世圆融,做事尽力,命运才能由自己掌握。
原文
眼里无点灰尘①,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②,才能处世一番。
注释
①灰尘:尘土,这里以此比喻见解观点上的成见。
②渣滓:无作用的东西,这里以此比喻思想上的偏见。
译文
眼中没有任何成见,才可以广读各种书籍,胸中没有偏激之情可以处世圆融。
精华点评
眼里没有成见,能够包容万象,他可以欣赏各种书籍中的各种观点,才能集众家之所长,客观地得出最佳的观点。反之,如果一个人在读书时心中有成见,那他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两种观点:一种是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一种是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看法:因而,这个人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失偏颇。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亦是如此,彼此发生点小摩擦是难免的,如果把这些小事都放在心上,就会对他人产生偏见,不利于行为做事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人处世,我们心中要有个主见,圆融一些,大度一些,这样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原文
看书只要理路通透①,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注释
①理路通透:归纳总结其中的道理,使之融会贯通。
译文
读书贵在将书中的道理读透,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不能受旧学说的限制而不知变通,也不要对新学说还没有了解就盲目信从。
精华点评
书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人类对自身生活反省的总结。其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学说都不能保持永远正确,它们可能不再适用于人类。同时,有些学说本身可能就存在观点上的偏颇,可能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读书要读透其中的思想,要学会融会贯通,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同样,我们在日常的行为处事中,也应该学会冷静思考,不偏听偏信。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每件事情都有它自身独特之处,我们不能用一个思想去解决所有问题,所以,遇事要学会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处理。当然,我们也不能全听从以往的经验之谈,因为经验之谈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出入,不一定正确。处理事情总是要不断地有新的方法出现,当然我们也不要盲目地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因为新的方法若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也不可靠。所以,要想把事情解决得圆满,就要不拘泥旧说,也不盲从新说。亲身实践,仔细分析,把握事情的关键,做出客观的判断。
原文
耳目宽则天地窄①,争务短则日月长②。
注释
①耳目宽:耳聪目明,见多识广。
②争务:争名逐利的事务。
译文
如果见多识广,便会觉得天地狭小;将争名逐利的事务减少,就会觉得时间清闲而悠长。
精华点评
一个人见多识广是很有益的,他可以更多地借鉴别人的宝贵经验,这对做好事情非常有帮助。但是这并不说,见多识广没有弊端。其实,如果一个人一味贪图见多识广,凡事都要听一听,见一见,可一双眼睛、一双耳朵,能够听多少,见多少呢?再说,有些事情虽然表现得不一样,然而究其本质,其实大同小异。例如,听说有一个贪官通过收受贿赂被判了刑,而另一个官员因为贪图美色,亦被判了刑。我们从这两件事情得到的经验教训就是不要贪财、不要好色,否则就可能自食恶果。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过多的贪欲,心中正直,能不取不义之财,能不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他还会做出这些事情吗?所以说,只要修炼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保证不会犯这些错误了。同时有些事情,听了还不如不听;许多情况,看了还不如不看。有时候装聋作哑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多向内心去追求,多修炼自己的品行道德,即使没有多少的见识,也能避免灾祸,积累功德。人们在追逐名利时,事事计较,绞尽脑汁,为了名利闹得身心俱疲,不如减少追逐名利的事务烦恼,让心底明净、清闲。所以,凡事有所取,有所弃,人生才能活得自在得意。
原文
言不可尽信,必揆诸理①;事未可遽行②,必问诸心。
注释
①揆:推测;揣度。
②遽行:急切地去做事。
译文
言语不可以完全听信,一定要用理性去仔细判断,看是否有不真实的地方。遇事不可以急躁冒进,一定要扪心自问,看是否有违背良心之处。
精华点评
语言的交流,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但用语言传递的信息,可信度却不是很高,因为人们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可能因为理解失误,使原来的消息被错误的消息覆盖。还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认真听,而导致消息错误。还有可能是传递消息的人是个喜欢夸张的人,那么他可能在传递消息的时候,添油加醋。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从他口中传出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若另有所图的人故意传错消息,来达到他的目的,那么我们就更要小心了。总之,传递信息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信息实效。所以,我们在听到他人传言的信息时,一定要懂得理性思考,进行客观判断。如果经过种种考虑,觉得可以相信,再进一步去证实和了解。
欲速则不达。如果想要做一件事情,我们就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扪心自问,看有没有违背良心的地方。如果是违反道德的事情,我们一定不能去做。汉代的一位官吏到地方去巡视,一个地方官就用袖子藏了数十两金子来深夜拜访他,想讨好这位大官,希望得到他的隐蔽,不至于使自己做的贪赃枉法的事情泄露出去,但是被这位官吏严辞拒绝了。地方官说,反正没人知道。而这位官吏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一步错,步步错,所以做事不能草率冒进,要想好了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