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能力叫“说话”
17391800000027

第27章 自我表露有助于关系发展

自我表露,就是在他人面前真实地打开自己的心扉,表白自己的感受、倾诉自己的思想。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听,有关自己的事一点也不讲,那么,对方就很难放下戒备心信任你,不愿把自己非常隐秘的信息告诉你。

“你哭过吗?”一次,有位记者在大庭广众场合采访世界垒球王史蒂夫·加夫时,突然提问道。

众所周知,男子有泪不轻弹,何况是一个迷住千百万观众的体育明星呢!看来,这个记者先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这个问题,是很有点儿挖垒球王的内心深层信息的打算,但似乎也有点儿揭“男子汉”短的嫌疑。那么,垒球王作何回答呢?

“哭过,”他说,“我觉得在某种场合掉眼泪更像个男子汉,因为这表现了你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如此坦率地将自知而人不知的信息暴露于众,结果如何呢?观众们更加喜欢这个实实在在的球王了。

正是由于垒球王的自我表露,使得他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受“面子”的驱使,或是为了使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更加“完美”,很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信息,唯恐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别人会有损自己的形象。

殊不知,恰如其分地暴露弱点不仅不会损坏你的形象,还能使你的形象更加完美和动人。完美之人让人仰慕,而有缺点的普通人更被人喜欢和接受。

心理学家阿伦夫妇和他们的同事曾做过关于“亲密感”形成方面的研究,他们将互不相识的被试分为两大组,分别让他们共处45分钟。

其中一组,在最初的15分钟里,让他们交流一些无关隐私的话题,比如“最近一次同事聚餐是什么时候”等等;接下来的15分钟里,让他们讨论一些较私密的话题,比如“你最宝贵的回忆是什么?”而最后的15分钟里,引导他们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如完成一个句子:“我希望有一个人和我一起分享……”或者“你最后一次在别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自己哭呢?为了什么?”

相对于另一组45分钟一直在讨论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来说,前面那组组员共处45分钟后关系明显更亲密。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人际关系的巨大秘密:自我表露可以轻易地帮助人们同他人形成亲密感。因此,要想获得他人的信任,可以恰当地运用自我表露这一交际技巧。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恰当”两个字,也就是说,自我表露也是讲技巧的。

李莉大学毕业,刚走进职场,特别想快一点和同事们熟起来,于是,便不惜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那些同事们,比如,自己在大学里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初恋,曾经为了一个人如何地痴狂等。谁料到,这反而使同事们对她更加疏远,李莉在这新环境里,显得越发孤独了。

为什么表露了自己的秘密却没有拉近与同事之间的距离呢?原因是李莉违背了自我表露也需要适度的原则。

一般来讲,如果自我表露过度,容易给对方带来压力。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是遵循对等原则的,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平,衡量着别人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能给别人带来什么。

而一旦自我表露过度,就会让对方产生压力,觉得自己也只有对你敞开心扉才能维系心理的平衡,但此时信任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很多人是不愿意将“私下自我”暴露给不信任的人的,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回避。

另外,过度的自我表露还容易让对方觉得你不可信赖,觉得你可以轻易地表露自己的秘密,也就会轻易地出卖对方的秘密,继而让信任大打折扣。

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恰当地把握这个“度”呢?

自我表露的程度有三层,即“表面的想法”、“接近内心的想法”、“内心的想法”,因关系深浅的不同,自我表露的程度也应该不同。

比如说,和一个人最初相识,一般情况下只需表露表面的想法;当与对方的关系深入发展并建立起一些信任的关系时,表露接近内心的想法;而当与对方关系达到了非常信任的程度,再表露内心的想法。

由此看来,自我表露是把双刃剑,是促进人际关系还是破坏人际关系,最关键的是要看你把握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