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能力叫“说话”
17391800000032

第32章 巧妙地插入自己的话

在聚会时,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但是许多年轻人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往往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因此常常发生错误。这种急躁的态度,很容易造成损失,不只弄错了问话意图,还会因中途打断对方而失礼。

当然,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也不好。对方说到关键的时刻,说完后,你只看着对方,而不说话,对方会感到很尴尬,他会以为没有说清楚而继续说下去。

有些年轻人在别人说话时,唯唯诺诺,仿佛都听进去了,等到别人说完,却又问道:“很抱歉,你刚才说些什么了?”对他来说,也许只是一时心不在意,听漏了重点,对说话的人却是件很失礼的事。倾听对方说话的神情也很重要,听别人说话时,眼睛却望着地下,或嘴巴微张,呆呆地听,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人们常会轻率地问:“刚才这个问题的意思,能解释一下吗?”或者不经大脑就说:“我不太了解刚才这个问题的意思。”这些话都不算得体,你不妨这样表示:“据我听到的,你的意思是否这样呢……”

即使你真的没听懂,或听漏了一两局,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途中突然提出问题,必须等到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是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

年末工作总结会议后,几个同事围在一起聊了起来。小陈发牢骚道:“每次开完总结会,我就‘很受伤’,领导又批评又抱怨。我看,这总结会是领导批评我们下属的机会,是打压成绩相对滞后同事的会议!”

正埋头写文案的小张听到这种消极、错误的言论后,想对他晓之以理,予以纠正,但听到陈小陈还在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己的观点,她便按下了话头。

等小陈把牢骚话倾吐完,趁他话语停顿的间隙,小张插话道:“小陈,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总结会是领导和下属直接交流的一次机会,是下属进一步赢得领导在工作方面支持的契机啊!就说上次开总结会吧,领导跟我交流了半个多小时,从那以后,我外出的几率大了,写作也有更多的素材了。”

事实胜于雄辩,小陈找不到更好的理由反驳,便妥协道:“是啊,总的来说总结会是利大于弊的,我刚才的意思是……”

小张对小陈消极错误的观点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并没有直接截住话头进行反驳,而是趁他把话说完后,才插话亮出自己观点。试想一下,如果她断然打断小陈,立即亮明反对态度的话,小陈定会对她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产生反感,甚至对她的观点持抵触心理。因此,若想让自己的插话产生预期效果,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在适当的时机插话会有良好的效果,插话时机不当还不如不插。最好在说话人将一层意思说完、话音落定之后再插话。不要在一句话中间横插过去,直接打断了对方的话。这样很不礼貌,打断对方的思路也会令对方反感,效果也可想而知。

想好插话内容。不要急于插话,要想清楚自己要说什么,怎么插说比较合适。即兴插话、语无伦次地乱讲一通,对方会很扫兴;千万要说到位,才能令对方信服。

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可用一两句话来疏导。“你一定感到很气愤。”“你似乎有些心烦。”“你心里很难受吗?”

说这些话时,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或哭或骂都不足为奇。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把对方心中郁结的一股异常情感“诱导”出来。当对方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能够从容地完成对问题的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说这些话时不要陷入盲目安慰者的误区。你不应对他人的话做出判断、评论,说一些诸如“你是对的”“他不应该这样”一类的话。你的责任不过是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架设一条输导管,而不应该火上浇油,强化他的抑郁情绪。

看准插话的对象。插话要看人,不要不讲对象的乱插。朋友之间比较熟悉,不妨事;与上级领导就不能信口开河了,尽量少插为佳。不过事后你可将自己的意见,通过合理的方式反映上去。一般领导不会喜欢下属在自己谈话中乱发言。

聚会中插话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定要注意插话的分寸,不能乱插一通,否则会影响聚会的氛围,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