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江有水千江月
17394900000020

第20章 苍生大医孙思邈

唐代有一位道教医学家,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深,世代受人尊敬和爱戴,全国不少地方都立有祠庙供奉他,彰其悲天悯人的节操和不朽功绩,他,就是“药王”孙思邈。

享誉“天下药山”的涟源龙山,山上建有“药王殿”,纪念孙思邈曾在此采药、治病;“花炮王国”的浏阳河畔,也有一座宋代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据浏阳市“升冲观”道长介绍,这与火药发明家孙思邈在此隐居炼丹有关。

道长引经据典说,唐代贞观年间,孙思邈采药来到浏阳山区,便在城东的一座小山上隐居炼丹,后人把这座山叫“孙隐山”。不过,他炼丹的目的与其他道家不同,多数道家是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或者为已“得道成仙”、“白日飞升”,以致走火入魔,走入死胡同;而孙思邈却是为了“炼气养神,求度之术”。比如,他炼制的《太一神精丹》就是当时专治“霍乱”及“瘟症”的特效药。流传至今的“镇心丹”,配伍超常,一方之中,寒热温凉,气血攻补兼备。相传,浏阳花炮始祖李畋还曾师从药王孙思邈,学习制造火药技术呢。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非常聪明,日夜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典籍,造诣深厚,且淡泊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一一谢绝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立志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家。于是,他在“青衿之岁,高尚兹具,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正是这种不耻下问、手不释卷、博采众长的作风,使孙思邈成为一代名医。

广征博引的孙思邈,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治病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他编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圆通博大,汇融百家,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何将自己的两部宏篇巨著冠以“千金”二字?我在孙思邈《千金要方》序中找到了答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在他眼里,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医术高明的孙思邈心胸开阔,博爱宏达,富同情心,他把“医乃仁术”的思想具体化为《大医精诚》。他认为,对任何病人,无论是贫富、贵贱、亲疏智愚如何,都应该一视同仁。翻开《大医精诚》,菩萨心肠的语言,字字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富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而今,《大医精诚》一文列为行医者医德教育的必读篇目,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志为苍生大医者,第一要精。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要诚,要有高尚的品德,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作为一个道教医学家,孙思邈集道家之开阔,佛家之恻隐、慈悲为一身,忠诚奉行“不为利回,不为义疚”的行医原则,急病人之所急,“一心赴救”,把个人的利弊得失,荣辱毁誉统统置之度外,这种浓厚而朴素的人道主义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效法和提倡的。然而,近些年来,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莫过于医务人员的斯文扫地,医患关系的恶化,白衣天使的妖化。

君不见,广州一患者走进医院大门,就带着录音笔、摄像器材,把医生当‘吸血的狼’来防,医患间信任荡然无存;深圳一民营医院医护人员担心患者“闹事”,纷纷戴起钢盔上班,既滑稽好笑又让人可悲;黑色幽默的消息要数华西医院,为避免6名医生屡遭“死亡威胁”医院竟然为其雇用“贴身保镖”,专门负责他们的人身安全。而今匪夷所思的是,前不久,沈阳市卫生局、公安局联合举行聘任仪式,将该市的一批警察聘任为27家医院的“警察副院长”,其职责不是为了看病,而是打击医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少数医务人员缺乏起码的怜悯之心,对患者麻木不仁,甚至横眉冷对;把眼前的患者当成赢利的“人质”,不顾病情的需要,过度检查,乱开处方,哪种药品回扣高,就开哪种药;更有甚者,看病和手术时心不在焉,以至于“阑尾炎手术切掉子宫”,“纱布遗忘在腹腔”等不可饶恕的医疗事故频繁发生……在很多人的心中,医院带给患者的温暖太少了,更多的是冰冷和痛苦的回忆。医疗设备越先进,医生却越来越冷漠。原本医生与患者之间携手抗击病魔的传奇经历,却演变成人与金钱和机器的故事,这是何等的悲哀!

医疗界的乱象,不排除医疗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但归根到底还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失范和人文关怀的缺失。医患关系恶化只是“果”,医方的职业道德的滑坡,才是其真正的“主因”。我总是这样想,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如果没有对人性的尊重,手术刀和屠宰刀没有任何区别。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第一品格。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一座座的医学高峰,必然是技术与人文的交汇点,是精与诚的结晶。

医学,从来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这种局限,既来自形形色色疾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来自医生作为人而非神的特性。医学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患者,但医生的天职就是帮助患者、温暖患者走向康复。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生是最富人情味的职业。医学不仅维系人类自身健康,更是善良人性的传递、美妙情感的延伸。

有道是:苍生大医思邈矣,精诚何时照君还?

留言荟萃

孤独的狼:“不为利回,不为义疚”的行医原则,当为现今医生效法。

江南雪舞:的确,现代从医者许多对患者麻木不仁,甚至横眉冷对;把眼前的患者当成赢利的“人质”。

壮志凌云:没有情感,医学是苍白的;没有人文,技术是贫血的。医师中只有极少数“没有人性”的,绝大部分医师是为患者着想的。信任来自医患双方。希望早日实现医院和谐。

心瑜:对患者,要学会换位思考,以人为本,以孙思邈为镜,可知自己得失。

随缘:现代医疗界呼唤远古的文明,尤其需要更多的像孙思邈这样的良医和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