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江有水千江月
17394900000044

第44章 命运多舛话题词

文革时代,很多书是禁读的,特别是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初中阶段,我曾把一本《林海雪原》带到学校看,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还罚做作业。尽管如此,仍挡不住读者如饥似渴的求知欲,那时,在读者广泛流传的手抄书,成为一道独特的读书风景。《一双绣花鞋》、《梅花党》、《少女之心》和《第二次握手》这些手抄本,我就几乎都偷偷读过好几种版本,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也是因为张扬的名字,让我萌生了当作家的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见到了久仰的大作家张扬先生。

那是1990年6月27日,大众卫生报主办的湖南省第二届卫生文学讲习班在天下名山南岳衡山开班,特邀请了湖南的张扬、何立伟、聂鑫森、贺晓彤等几个鼎鼎有名的作家上课。我当时供职于南岳山麓的湖南省结核病防治医院,爱好文学创作,兼做新闻报道。作为一名学员兼讲习班工作人员,我负责接待作家,他们在南岳讲课期间的衣食住行由我全程负责。就这样,在与作家们朝夕相处的零距离日子里,我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我心仪已久的张扬先生。报到的第一天,作家张扬先生最早来,会务组便安排我照顾张扬先生的起居,和张扬先生住在一起。

晚上,当我向张扬先生讲述曾偷看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的经历时,躺在床上的张扬先生一下子翻了起来,紧紧握着我的手,眼里含着泪光,说:“江峰小弟呀,你不晓得,我写这本书差点见马克思去了,我当时是判了死刑的人呀!搭帮胡耀邦同志为我解除牢狱之苦。”

见张扬老师打开了话茬,谈兴正隆,我便起身为他泡了一杯绿茶。他动情地向我讲述“文字狱”往事——

其时,《第二次握手》手抄本成为私下里最受读者追捧的读物,我在这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是“科学救国”理念,旗帜鲜明地鞭挞着那个将知识践踏至谷底的时代,这可能唤醒了许多年轻人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有人称我的书“像一朵报春花在严寒中捎来了春的气息”。

我在书中描述了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等知识分子曲折的事业、爱情和命运,同时还刻画了周恩来的形象。“周恩来”、“知识分子”、“第三者”、“海外关系”、“爱情”等那个年代所有的敏感元素,我在书中几乎都触及到了,有些章节还有“穿着薄薄的泳衣”、“胸脯起伏着”等描写。这些违禁文字大大触怒了“四人帮”,“文痞”姚文元点名批评我,称“这是一本很坏的东西,实际上是搞修正主义,反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并罗列了我几大罪名。

“毒害青少年,同无产阶级争夺接班人”。这是我当年的罪名之一。据当年的相关材料记载,传阅《第二次握手》的人中“有党总支委员、团总支书记和副书记、团支部书记、团委委员以及党团员和青年工人”。北京市仪表局所属的七三八厂当年甚至把《第二次握手》油印了50本,在干部和群众中广为传播。“因为油印这本小说,连批林批孔的会都开不起来”(笑声)。

在《第二次握手》中,主人公丁洁琼有一句非常动人的台词:“人的一生中只应该有一次爱情,也只能有一次。”女主人公对爱情的信仰与追求成了我的罪名之二,这是那个谈“爱”色变的年代里的另类,也是对面具式样板英雄的极大讽刺。可这还远不及我在书中所表达的对周恩来总理的热爱罪名来得大,反动派甚至因此给我扣上了“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帽子,这是我的第三大罪状,也是最大的罪状。1975年1月7日这天,正在湖南浏阳中岳公社当知青的我被突然拘捕,不久并被定为死刑犯。

就在中共中央在北京为彭德怀、陶铸举行追悼大会,并为其恢复名誉后不久,我也迎来了自己平反出狱的日子。喜讯来得是那样突然,以至于还准备着“要把牢底坐穿”的我,仍满怀疑虑,甚至在得知可以出狱的消息时还想“再在这里待两三天,考虑考虑……”而那时,我的身体已经因为长期的监狱生活而极度虚弱——重度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

1979年1月9日,《中国青年报》女记者顾志成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女编辑邝夏渝的冲破重重阻力坚持调查,写出内参《〈归来〉是本好小说,作者张扬应平反出狱》直送中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闻悉此事,在听取了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汇报后,指示“先写个简洁的书面材料,待我批示后,报社和出版社就可以用电话通知湖南方面,尽快结案放人”。总之,所有这些环节中只要缺了一个,张扬也许早已成为一缕冤魂!

不知不觉,张扬先生谈到凌晨一点,却毫无倦意。我不失时机地拿出学习班发的采访笔记本,请张扬先生为我题词。他略加思索,提笔摘录杜甫赠李白诗句送我: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摘杜甫句赠汤江峰小友。张扬。1990.6.27.于南岳。

随后,张扬先生向我解释了这两句诗所蕴含的要义:“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流放夜郎,遭人诬陷。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我想,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也是张扬先生文学创作之路的真实写照。

何尝不是,太过一帆风顺的人,由于生活的积淀少,思虑浅,因而不容易写出好的作品;而生活中饱受挫折与磨难的人,反而能够在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中受到启发,有所领悟,好的作品便随之产生。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句诗我至今念念不忘。

留言荟萃

华岳:张扬先生当初下放在我的家乡,就住在我家隔壁的表舅舅家里,当初他被抓走的时候,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写了《第二次握手》被抓的。

红波:张扬是我父亲的朋友,够哥们的,我也见过他。父亲还写过张扬到永州的新闻稿件,朋友们好羡慕我爸。

梅子:其实人的一生都会历经很多事,只是大多的人都没有去用心来记录,只有你让这点滴泉水变成了汪洋。

莲:看过秘密流传的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很遗憾,那些偷偷传阅的感受已大大超过了小说留给我的印象。一定要找机会看看原版书。

明月几时有:记得读中专时,我们也偷偷地传阅过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当时那种“做贼心虚”的感觉,现在都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