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江有水千江月
17394900000009

第9章 贵人举荐成大器

有一个人的名字,湖南湘阴人总是挂在嘴边,引为骄傲和荣耀,那就是左宗棠。

他是照耀中国近代天空一颗夺目的明星:首倡洋务运动,立下近代工业化创榛辟莽的功绩;“靖内”围剿捻军,绞杀陕甘回动,扑灭太平军之火,忧国如家,屡建奇功;“攘外”抵御外侮,抬棺出征战沙俄,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新疆,巩固塞防,听到他叱咤风云的名字,敌国闻风丧胆。他的出现,让风卷残云的晚清夕照,涂上浓抹重彩的一笔。由此,左公步入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行列。

可是,这样一位大家巨擘,在未发家发迹之日,却是一位3次“高考”名落孙山、默默无闻的一介书生。他的出山和崛起,除了卓尔不凡、才华出众,更得益于一路走来,贵人举荐,加上自身努力,终成大器。

左公生于1812年(清嘉庆年间),15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获第二名。18岁抛开正统的儒家经典著作,爱上了《天下郡国得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有治国安邦等书籍。之后6年,他3次赴京赶考,均榜上无名,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没有像范进中举一样在考试路上耗尽年华。

左公曾在自建的新房自撰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书生兼达天下、纵横四海的远大抱负跃然联上。更为甚者,左公“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湘阴柳庄的左宗裳故居的“朴存阁”尚存他的自况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世南阳一卧龙。

17岁,左公在长沙城南书院师从湖南著名学者、山长贺熙龄问学,贺熙龄很欣赏左宗棠,曾作诗夸他:“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先得古人心。”贺的哥哥贺长龄更是慧眼识珠,认为他是“当今国士”,并劝他“国家目前正苦于缺乏人才,应志求远大,万勿苟且小就,限制自己的前途。”随即所赠自己编著有关国计民生的《皇朝经世文编》,左公如获至宝,悉心研读,丹黄满纸圈阅多遍。不久,左公被人荐到两江总督陶澍的安化家中,担任家庭教师,陶氏藏书甚丰,他如饥似渴,日夜饱读,兼容并蓄。

离开陶氏家庭后,他出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依朱子小学订学规八则。1837年,陶澍阅边至萍乡,途经醴陵回安化。左宗棠受命为陶澍行馆的山水画撰联:

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渌水俟君清。

陶澍见之,怦然心动,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议要见这位对联作者左宗棠。素昧平生的俩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宜地提出拜陶公为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5岁的惟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并荐左宗棠任两江总督府幕僚。陶澍的另一女婿就是晚清奇才胡林翼。时为翰林的胡林翼也认为左宗棠器宇宏远,志毅坚定,于是不遗余力的向权贵重臣作书推荐,称“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左宗棠的名字因此冲出湖南,闻名于京师的公卿贵族间。陶澍淘金,法眼识英。

是金子,总会发光。1849年,发配新疆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因病开缺回乡,路过湖南时,特请左宗棠到湘江船上相会,俩人一见如故,畅谈古今治国方略,通宵达旦。林则徐认为左宗棠是“不凡之才”,视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将自己多年治兵理政心得乃至新疆地区的图册都托付于左宗棠。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回福建后,林则徐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林则徐目光如炬,穿透岁月,铸就历史。

林则徐去世后,太平军突破清军的围剿攻打长沙。求贤若渴的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请左宗棠出山相助。湘军头目胡林翼、郭嵩焘、曾国藩等人纷纷写信举荐,左宗棠挺身而出,迫使围困长沙达3个月的太平军撤围北去。

真正有本事的人,大多生性傲岸,瞧不起平庸的人。永州镇总兵樊燮到巡抚衙门办事,左宗棠给他冷板凳,还用言语嘲讽他。樊燮哪能受这窝囊气,一状告到京城,说左宗棠是“劣幕”。咸丰帝也很气愤,下令要湖广总督官文处理此事,若属实则将左宗棠“就地正法”。

而在此时,国家民族面临前所未有之奇变,西方烈强的洋枪洋炮在瞄准中国,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走投无路的左宗棠最终更是因祸得福,转危为安,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大贵人咸丰帝御前大臣肃顺。肃顺本是个思想开明的人,情知国家此刻迫切需要湘军集团的人才,藉由潘祖荫上书的良机,他劝说咸丰收回成命,还写信训斥了官文。刑部尚书潘祖荫向咸丰帝写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他的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

新疆告急!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不主张收回新疆。左宗棠拍案而起,他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终于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首肯。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为新疆军务,组建西征军。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国难思良将,患难见忠臣。

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猎猎长风卷起了大纛。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了,这个血性的硬骨头汉子,命人抬棺材一口,随军出征,壮士长歌,准备与沙俄军决一死战。主帅如此,湖湘弟子情绪高昂,无不愿效死力,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出奇制胜。1876年,左宗棠率西征军一举收复北疆,3年后,克达板城、吐鲁番,分裂头目阿古柏战败自杀。1878年全部收复南疆。脱离10余年的新疆再度回到祖国怀抱。同时,他条陈新疆建省,彰显他的远见卓识。

作为男人,我最钦佩左宗棠铮铮铁骨般的阳刚之气。他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强者,扼住命运咽喉的伟丈夫。自从请缨西征,白发临边,就没有打算还乡的。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抒发了这样的抱负:“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折,岂可避难就易哉!”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然刀山火海、粉身碎骨,也百折不回在所不辞。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的人格就得到了升华,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纵观现实社会,有多少满腹经纶,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人,苦于没有伯乐赏识,没有人举荐,抑或遭人嫉恨与打压,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报国无门、老死山中!从一点说来,左宗棠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福。

留言荟萃

妙玉:左宗棠是幸运的。现今的伯乐在花花世界里迷了双眼,怎还会识千里马呢。

江南雪舞:左宗棠的确是幸运的,我们的国家也因此有幸,否则真要改写历史了。

木尧:国难思良将,患难见忠臣!可惜这样一位良将忠臣也无法挽救腐朽没落的清王朝!

高高在上:看了这篇文章,想起四句话: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认识你是缘:“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确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