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可是如果一味地这样去做,在现实中就会寸步难行。生活中有时候需要善意的谎言,但要把握好“说谎”的尺度,如果善意的谎言能让事情圆满解决,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 从不说假话
假话,是社交场合中人们的“公敌”,对于常常说假话的经理人,人们会避而远之。但是许多时候,还是有的经理人说了假话,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有人似乎为表明自己的清白,说:“我从不说假话”,其实这本身就是一句假话,世界上没有不说假话的人,这是因为假话也有它的用处。假话说得好会产生比真话还好的效应。
为了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减少人们现实中的痛苦,使人们不会因绝望而沉沦,假话的作用尤为重要。
英国人劳比生性十分耿直,他憎恶在人际交往中说任何假话,无论出于善意还是恶意。但他的耿直并没有使他获得鲜花和赞美。他在50年生命旅途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终于有所醒悟。他痛苦地发现一味地追求耿直讲真话,竟使他自己找不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人,最终以至于连妻子和儿女也离他远去。劳比只能把自己的一生感悟写在日记上,讲给自己听。劳比回顾了不说假话的自己,生活中处处碰壁的尴尬。他这样说:“我到现在才相信,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有时候,假话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
许多人都有过与劳比同样的经历。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这是社会倡导的美好品德。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在许多时候,那些一味坦诚而不知灵活变通的人常常会碰得头破血流。劳比不是政治家,也不再需要自幻,所以他能够十分坦率地说出长期以来许多人都羞于启齿的隐秘:很多时候,交际并不需要真实。
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也曾经向他的老师倾诉和劳比一样的苦衷。他从小受到做人要诚实的教育熏陶,可是走上社会之后,却经常因为不说假话只说真话屡遭白眼。他希望老师能帮助他找出原因。这样的问题决不是几句话所能说清楚的。老师考虑再三,只给年轻人说了两件事:“当我的父亲与我探讨家庭大计时,我决不会说假话;而当我的母亲因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时,我会对她说:‘没关系,医生说你马上就会好的。’这就是说真话和说假话的区别。”
有时,假话比真话更能表现一个人的真诚。虽然假话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真诚相处不相一致,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其实说好假话比说真话还要难上10倍,首先我们应消除对假话的偏见和犯罪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假话说好。说好假话应做到以下三点。
1.真实
其实,假话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真实,是无法真实时的一种真实。有时候,人们无法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只能选择一种模糊不清的语言来表达真实。当你的女友穿着新买的衣服,问你是否漂亮,而你觉得实在难看时,你却不可能直接告诉她:“你的眼光太失水准了。”否则肯定吃白眼。于是你只能模棱两可地说:“还好。”“还好”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不太好或是还可以?这就是假话中的真实。这样的假话与违心的奉承和虚假的谄媚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2.必须
许多情况下,假话非说不可。有时候说假话是出于礼仪。例如,当你应邀去参加单位或朋友的庆祝活动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你必须把自己的悲伤和恼怒掩盖起来,带着笑意投入欢乐的场合。这种掩盖是为了礼仪需要,我们不能一味地加以指责。
3.合情合理
这是假话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许多假话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但因为它合乎情理,所以运用适当的假话同样能体现我们的善良和爱心。例如: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作为丈夫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许多人都会认为: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妻子,也不应该在她面前流露痛苦的表情增加她的心理压力,应该让妻子在剩下的时光里生活得尽可能快活。当丈夫忍受着即将失去妻子的痛苦而说假话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安慰反而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在这假话里包含了丈夫对妻子的关爱以及对个人悲伤的克制。
总之,说假话时,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那么假话一样会给你带来无穷魅力。只要你心存善意,把假话仅作为交际的一种策略,就是一种美丽的假话。这种假话是在善意基础上交际的必要策略,这同丑恶的假话有着本质的不同。
◎ 创造性地说谎才是说话的高手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的确,编造出来的真实往往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能运用得当,它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而要想让这种编出来的事实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就需要巧妙把握好下面两个步骤。
1.要编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辨
在你编造某种真实的时候,要尽量显得合情合理,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要编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
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对你所说的一切也会本能地产生怀疑。这就更需要在编造时,在合理上下些工夫。有时,不妨来一点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混沌局面。你不要说得太具体,让对方感觉你高深莫测。这时,对手感觉“实亦实,虚亦实”。于是,他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编造的全部内容。
2.表达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
说话时,语言的重要表达形式是声音。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对方对你的所编造内容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表达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自己的表达越明晰、越确切、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方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对方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因此可以说,表达是在操纵对方的知觉。一旦开始编造假话,摆在自己面前的,是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虚拟,使对方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要让对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他才能获得利益,迫使他认为“相信你所说的”是他的唯一选择。
为了使你的假话更加有效,还可以利用人们的认同心理,站到对方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的利益说话,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言语。诸如“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如此,对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你所说的话。
编造出的“真实”,由于经过周密思考和精雕细琢,往往更有可信度。虽然这是一种谎言,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你说得合乎情理,它比真诚更能打动人。因此,假话同真话一样是人们交往与沟通的一种需要。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无悖于道德的谎言都会为你创造出更多的好处。
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的原则,编造出一些让他人容易接受而不伤害他人利益的谎言,那是你的高明。你完全没有必要固执于“绝对诚实”。相反,你若本末倒置,不分场合、不恰当的“真诚”也会让人对你避而远之。
◎ 说谎让事情更圆满
“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真理和事实是客观的,说与不说一个样,只有“谎言”才体现了一些“人文色彩”。
生活离不开“谎言”,有些时候,你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时候,甚至只有说谎,才会让事情的结局更加圆满。
美国作家欧·亨利写过一篇题目为《最后一片叶子》的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公寓的一个房间里,住着一位身患重病的女人。她的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在秋风的摇曳下,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病人守望着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女病人的邻居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笔画了一片能够以假乱真的叶子,固定在树枝上。寒冷的冬天到了,只有那片叶子还孤零零、顽强地挂在高高的树枝上。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守望着那片唯一的树叶,心想那片叶子是那么的顽强,能在寒风中傲立枝头,自己的生命也不能那么脆弱,是上帝为她留下了一片叶子,让她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于是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病人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
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同样,作为亲友,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话接着编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往往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在生病的日子充满快乐和希望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做些什么?
在面对病人时,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则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
曾经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把学习能力、成绩相当的初一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以表扬与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以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以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以责备和批评。
在授课时,让三个组的学生做一些具有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这个实验连做了一个学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开始有一些进步,后来就逐渐地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很差,以至于有人开始厌学;第三组学生最初成绩有所上升,以后成绩就开始停滞不前了。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给学生写一些推荐信,或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或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就是了。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如果这样做,他的推荐信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时,必定在其中夸奖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这样的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
还有一类谎言是社会礼仪中必须说的奉承话,这些话里大都含有水分,或夸张或空话连篇。听着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虽然心里并不一定十分愉快,但人们如果缺少这些空话与谎话,社交礼仪就无从谈起了。
礼节性语言和奉承话可给人们的幻想与虚荣心带来极大的满足,使人从困境与艰难中摆脱出来。它让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因此它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卢梭在《忏悔录》中曾经这样说:“我从没有说谎的兴趣,可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说些谎话,以便使自己从不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有时为了维持交谈,我迟钝的思维,干枯的话题迫使我虚构一些事情以便有话可说。”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中国人的教养?我一直苦苦思索,于是发现了以下三点:一、说谎;二、具有像绅士一样说谎的能力;三、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静,并且对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过于热衷。”
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无疑是有更大价值的。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被人当成“笨蛋”、“傻瓜”来看,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 过于真实只会让你陷入绝境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老实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简直无处栖身。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院长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中用的牲口,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自己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老实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老实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老实人还没有忘记告诉人们另一个真实的事实:“如果干得了活儿,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结果那些买主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老实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听老实人讲述完集市上发生的事,院长十分恼怒地对老实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真是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你的老实,可是,如果老实过了度就只能是个蠢材!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老实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其实,故事中“老实人”的遭遇许多人不仅看到过,而且都亲身经历过。
最近阿文和老婆关系相当紧张,前几天甚至传出要“离婚”的消息。本来挺亲密的小两口,怎么突然之间要离婚呢?原来只是因为阿文在不经意间说出了一句过于真实的话。
那天下班很早,两个人吃过晚饭就靠在沙发上欣赏正在热播的青春偶像剧。影片里男女主角正爱得如火如荼,女主角深情地问对方:“你到底爱不爱我?”男主角随即说道:“我当然爱你,因为你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阿文听了这句话后,自言自语道:“好!这是个具有智慧而又带点禅意的回答,堪称经典。”阿文的老婆听他这么说,上下打量了他一眼之后,便不断地拷问阿文:“你是不是也把我当成你身体的一部分呢?”阿文被问烦了,只好敷衍回答说:“你当然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了。”阿文以为这样回答就可以交差了,谁料老婆听完之后却并不满足,而是继续问他:“那么,我到底是你身体的哪一部分?”老婆本来是想听几句甜言蜜语的,可是,阿文却无奈地笑了笑,想逃避这个问题,老婆再三地追问,情急之下,阿文只好将真实的答案脱口而出,他诚恳地对老婆说道:“你是我的盲肠!”可想而知,听到这个答案之后,失望至极的老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其实,当你面对别人,尤其是你的另一半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千万别在情急之下,就将心中那个“最最真实的答案”脱口而出,因为这个“最最真实的正确答案”可能会让你吃足苦头,就像上面故事里的那个可怜的阿文一样。
生活里没有绝对的真实,如果你什么事情都实话实说,只会给自己制造出一大堆麻烦,甚至会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比如说我们常见的一些商品广告中从来不会有“本产品有……缺点”之类的话,世间万物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你又何必像那位老实人和阿文一样把自己完全地暴露在别人面前呢?
“谎言”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剂。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的谎言,饱含真诚,散发出温暖的光辉,能让说谎者与被“骗”者共享欢快。而过于真实只会让你身边的人“吃不消”,对你敬而远之了。
◎ 以谎话留余地的说话技巧
梭罗曾经说过:“我们离不开谎言,因为,那是我们通往老实的最短路程。”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说真话往往没有比说谎话容易被人称作老实。只要你说的这个谎话对别人有利,那么别人必定会说你很老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些人之所以喜欢听好听的谎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宁愿你说谎话欺骗他,也不想听到会让他心里受到伤害的真话。
或许,就是因为这些缘故,我们经常会被迫说出某些自己根本不想说的应酬话,不得不睁着眼说瞎话,不得不说上一些连自己都不可能相信的“鬼话”。
虽然,我们很不愿意说出这些言不由衷的假话,但这就是你不能不面对的现实,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所谓的人性主流意识。这也就是为何我们从小就被逼着一定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忍痛割舍掉自己非常想吃的大梨子,而且还要再三地强调自己是心甘情愿,否则,前面的那个礼让动作,在别人眼里就是虚伪做作,就是不够老实。
但是,这种为了赢得老实的举措,如果用人性的角度来检验,却显得有点愚蠢。因为有谁会笨到舍弃掉原本唾手可得的大梨子,而去吃另外的小梨子呢?
有一个小男孩,在父母的教诲下总是显得非常的礼貌,遇到喜欢的食物也知道要谦让别人,周围的人都夸他聪明懂事。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小男孩也同平常一样将自己盘子中最大的苹果送给客人吃,客人也一边称赞他,一边接过了苹果。可是当这位客人刚刚咬下第一口苹果的时候,小男孩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边哭还边说:“你凭什么吃我的大苹果?你凭什么吃我的大苹果?”客人在莫名其妙的同时也尴尬万分。原来,从前家里来的客人接过食物之后就重新放回盘子里,很少有人真的去吃它。男孩也就养成了习惯,可是,这次他自己喜欢的食物却真的被别人占有了,他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可见,生活中的人性往往如此。在生活中要学会处处给自己留有余地。如果你太过于老实地说出对自己不利的真话或者做出绝对真实的举动,通常就会被人称作“笨蛋”或“傻瓜”。因为只有所谓的笨蛋才会那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暴露在别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