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17499500000022

第22章 低成本扩张,与竞争对手共舞(1)

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存。企业通过管理基础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的采用,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制约下,能够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并最终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与竞争对手共舞。

向标杆企业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学习应该是每个企业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向标杆企业学习。通过学习,取长补短,有的放矢地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止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努力学习。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他人学习,更要向对手学习。要明白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长久生存的道理。一个人的生命在于学习,一个企业的生命亦如此。

要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他的长处和优势。学习,不仅仅是自我知识和技能的充实,还包括利用他人身上值得借鉴的地方,更加完善自我。

向标杆企业学习,是一种形成创造性压力的最佳途径,也是企业打造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国外很多知名企业,如IBM、摩托罗拉、3M、杜邦等早已深谙此道,将向标杆企业学习上升到企业的管理概念中,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实力的杀手锏。

来看看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是怎样找“师傅”,来使自己从优秀到卓越的吧!

埃克森美孚公司是由洛克菲勒建立的,早在1992年时,美孚的年收入就比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的收入还高。不过,美孚还想做得更好。为了提高销售业绩,公司做了一项调查,询问了服务站的4 000位客户什么对他们是重要的。结果显示,仅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价格是最重要的,80%的人认为以下三样同样重要:一是能提供帮助的友好员工;二是快捷的服务;三是对他们的忠诚消费予以认可。

这一调查结果促使美孚公司对服务进行变革,具体内容分别以经营、客户服务、顾客忠诚度作为对标项目。然后,公司根据对标项目作为目标,去寻找经营最好、客户服务最优和回头客最多的标杆企业,对相应的最佳企业实践进行研究,以此为榜样来改造美孚遍布全美的加油站。

经过一番认真地寻找,锁定了在以快捷方便的加油站服务而闻名的潘斯克公司、获得不寻常的顾客满意度的丽嘉-卡尔顿酒店以及有众多回头客的家居仓储为标杆企业。

美孚公司通过对上面三个标杆企业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最终形成了新的加油站概念——“友好服务”,目的是努力使客户体会到加油也是愉快的体验。结果,公司竞争实力大大加强,当年加油站的收入就增长了10%。

而到了2000年的时候,美孚全年销售额高达2 320亿美元,位居全球500强企业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这就是标杆学习带来的成功。

不仅仅如此,除了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之外,向标杆企业学习的好处还有很多:

(1)可以帮企业辨别、寻找优秀企业及其卓越的管理功能,并将之吸收、消化到本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从而激励领导者更好地完成绩效计划。

(2)通过挖掘对方的成功经验,决定采取何种措施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克服阻碍企业进步的弊病。

(3)可以扩大企业市场信息的来源,使企业发现自己从未发现的技术或管理上的突破。

(4)学习过程中可以使企业间各个部门的协作更加紧密无间。

企业要在商海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就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因而,不断地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向标杆企业学习,究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这是现代企业的领导者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里应当提醒领导者,向标杆企业学习要注意避免几个选择误区:

误区一:只选择本行业的企业。其实学习行业外的标杆企业,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误区二:选择概念好的企业,如高科技企业。其实越是高科技企业对管理的要求相对而言反而越低;而越是没有技术壁垒的企业越要讲究管理竞争。

误区三:只选择大企业,尤其是国外的大企业。

误区四:照搬或模仿对方的制度和经验。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单纯的模仿,而是要创新,要活学活用。

误区五:学习是领导者的事,不用考虑员工的接受程度。这是极为错误的。

误区六:学习要立竿见影。实际上,学习是一种长期持续的过程,是企业的长效管理,而不是一次性工程。

企业一定要根据行业发展前景、企业发展战略、产品成本和收益等实际情况,仔细挑选自己应该学习的优秀企业。选准榜样、选对榜样,才能真正有所收益,才能使企业的各个方面汲取到优秀的理念与管理模式。

低成本扩张一定要做细做实前期工作

低成本扩张一般多是“虎吃羊”,而很少“蛇吞象”。如果经济“效益好”、会计信息“质量高”的企业,在没有任何外力干预的情况下,情愿被他人兼并,那么兼并者需要提高警惕。

低成本扩张一定要做细、做实、做好前期工作。否则,低成本扩张可能会变成高成本的付出;会噩梦不断,后悔莫及!

对于如今的韩国知名品牌三星,人们是耳熟能详,殊不知三星标志的产品10年前在海外还是“廉价”与“仿制”的代名词。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使三星的领导者李健熙意识到,如果企业只做低成本的简单扩张,是绝不可能在国际上与顶尖品牌的激烈竞争中获胜的。因而他开始改变发展策略,前期工作做细、做实,他从产品的设计着手,在世界各地开设设计所,包括像美国、欧洲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通过招募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用重金打造强大的研发队伍,并将营销的重点放在重量级的世界性大事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健熙的策略领导下,三星品牌在国际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地位。

三星的成功是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最好的范例。停留在“Made in China”阶段的中国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只有掌握了原创力,中国企业才能驶向“Brand in China”和“Creative in China”的彼岸。中国企业若要在海外扩展市场,必须建立企业和品牌的公关形象,不能仅以成本低为单一竞争条件。

低成本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捷径。一些企业凭借低成本扩张,在短时期内迅速成为同业的强者,显示了低成本扩张的巨大优势。但是,成功的低成本扩张是以严谨务实的前期工作为前提,就像三星是以雄厚的企业实力和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如果企业盲目扩张,危害是巨大甚至是致命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因前期工作不细、不实的低成本扩张,而导致的企业效益滑坡、实力衰退,甚至面临倒闭的例子不在少数。

某年年末,A企业在承债式兼并B企业时,由于前期工作不深、不细,在B企业的资产状况没有完全摸清核实的情况下,就与有关方面签订了兼并协议,并与B企业的债权人——四家银行签订了约2亿元的偿债合同。

之后不久,又发现B企业与另外一些金融机构、企业等还有约3亿元的债务。两者相加,兼并协议的笔墨未干,A企业已经背上了共约5亿元的债务包袱。

自那以后,A企业陷入沉重的债务之中。截至2003年年末,不仅为B企业支付了5 000多万元的到期债务,而且经常因债务纠纷被有关法院查封、冻结账户。企业领导者的精力大部分转移到应付诉讼和打官司上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上面这个例子中的现象只能说是盲目扩张的弊端之一,A企业的教训是深刻的,足以说明扩张前做好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低成本扩张的关键一环是做好前期工作。要全面、系统地摸清并核实被扩张对象的真实状况,包括资产、财务、人员、历史沿革、关联方以及是否发生过经济案件和诉讼情况,等等。

其中的“全面、系统、真实”非常重要,如果弄来的数据、信息是虚假的,那将如上面的A企业一样兼并将成为企业的灾难。

低成本扩张的基础是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一般来讲,被扩张兼并的企业都是弱势群体,非“小”即“病”,企业内部经营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少有好的企业愿意被他人扩张兼并的。这就要求扩张兼并的主体拥有雄厚的实力,很强的竞争力,包括资金实力、人才实力、科技开发实力、产品竞争力,等等。

由于性质差异,不同的企业在低成本扩张时,会有不同的决策程序和过程。但求强求大,追求可持续发展和最大利润,却是企业共同的目标。正因如此,企业在决定实施低成本扩张时一定要做细、做实、做好前期工作。

不必按常理出牌

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与生而来的冒险特质。而关键是,是否敢冒不按常理出牌的险。敢于冒险,对锻炼人格也大有益处。人生不尽如人意之事十之八九,平时刻意让自己去应付一些难题,这样可以让自己预习如何去面对突发的状况。如果自己从不冒险一试,那一生也不过是随波逐流,随时等着“大浪”把自己打下去。

商业世界中似乎总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让外人产生雾里看花之感的故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争夺,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精彩,因为他们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下面就看两个生动的例子:

故事一:浙江横店集团在其战略规划中,将影视娱乐与电气电子、医药化工并列为集团的三大未来核心产业,为了落实该战略,其在浙江横店荒僻的群山之间砸了30亿元巨资和数年的时间,按1∶1的比例复制出了一个故宫建筑群,做成了当今中国规模最大的影视城。更绝的是,该影视城为了吸引剧组前来拍摄,不收场地租赁费,此举吸引了国内众多的剧组入驻,公司希望最终将横店做成中国的好莱坞。而与之相对照的国内其他影视拍摄基地,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场租费与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