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17499800000001

第1章 编辑缘起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系列丛书将大师近年来弘法五大洲,于各地针对不同领域的社会人士所做的讲演、座谈,结集成册,提供大众参酌,从中读出解决现实人生之道。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陀的说法,皆为针对人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予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系列丛书编辑为三册,内容略述如下:

§§§第一册:社会议题探讨

此类别收录大师八篇言论。对环保、经济、自杀的防治、女性问题等,大师都提出解决之道。佛教是面向人间、面向人群的,社会议题的探讨必然是为佛教所纳入与关怀的。因此,针对“经济问题”,大师提出:经济是民生的命脉之所系,一个国家要厚植国力就要发展经济,因为经济充裕,国防自然有力量,教育自然会提升,社会生产力自然增加,人民生活自然丰足安定,社会乱象也将因之消除。

在“女性问题”上,大师鼓励女性们要肯定自我,因为女性的智慧、能力并不亚于男性。女性犹如观世音菩萨,以慈悲来庄严世间,可以参与政治、教育、文化、慈善、社会等各种公众事务,积极扩大服务的机会与层面。

此外,对于自杀、战争与和平等全球关心的议题,大师的观点是:依佛教的包容思想,人们想要拥有世间的一切,不需要用战争来取得,只要大家互相尊重就能拥有。再者,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生命是天地间共生共有的,每个人只有资格把自己奉献给大众,尽力让生命活出意义与价值,没有摧残生命的自由。

大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传教宏观思想,于美国西来大学通过互联网,令“法音宣流”,为加拿大蒙特利尔、温哥华,美国纽约、圣路易斯、奥斯汀、休斯敦、旧金山、费利蒙、圣地亚哥,以及中国台湾等十个地区的学生讲授“佛教对环保问题的看法”。大师强调:真正的环保,除了珍惜大地资源,更应做好个人身心的环保,如:拒绝思想污染、垃圾知识、语言暴力,从净化身、口、意开始,自我觉醒,才能达到心灵环保,建立一个现实生活的“净土”。

§§§第二册:族群伦理探讨

此单元,有大师八篇精彩的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宗教、人生、家庭、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族群问题,自古至今无不影响着各个国家及民族间的分与合。要想化干戈为玉帛,最需要的就是要有“同体共生”“尊重包容”的国际观,接受同体共生的“地球人”的思想。

佛陀主张“各族入佛,同为佛子”,“四姓出家,同为释种”。这是佛陀具慈悲融和的性格使然。纵观佛教史上,从未有过战争或冲突,乃因佛教包容异己的宽大心量。此单元,对化解族群间及各宗教间的敌意,消除阶级和性别的歧视,倡导人权平等,都提出了一些致力和平的看法。

族群问题或政治人权等,唯有遵循大师倡导的“尊重与融和”,才能消除对立;也唯有尊重,才能和平;唯有包容,才能互助,以佛法的慈悲观,对世界的和谐发展发挥正面的帮助作用。

族群的起点在个人,个人的形成在家庭、在学校。有鉴于此,大师与青年、教师、硕博士等,以座谈会的方式,畅谈佛教对“青少年教育”“家庭问题”“生命教育”“应用管理”等问题的看法,希望社会大众一起来重视“教育”,肯定健全“家庭”。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伦理的健全,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石。教育的意义在启发心智,完成人格。

佛光山以文教开始,开山至今办有大慈育幼院、丛林学院、普门中学、宜兰人文国小、均头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西来大学、信徒大学等。佛教是青年的宗教,是朝气蓬勃的宗教,不是暮气沉沉的宗教,是故,佛光山致力于各项教育的推动。

§§§第三册:生死关怀探讨

生死问题是古今人等皆想揭开的谜团。此册辑录大师在世界各地的八篇座谈纪实。在这些对话中,大师以佛陀的言论为出发点,提出个人的体验与看法。从如何看待安乐死、临终关怀、身心疾病等,大师为我们指出一条“希望之路”,如:到成功大学医学院讲演,发表佛教对“器官捐赠”及“临终关怀”的见解与做法;对于“身心疾病”如何治疗的问题,主张需以佛法的慈悲喜舍作为治疗心病的良药;再者,应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邀请,与多所大学的各科系学生座谈时,对大家所提出的安乐死、堕胎、杀生等问题,大师从佛教、医学、法律、人情等方面,一一提出解说及因应之道。

为化解多数人对“生死”的恐惧,大师在美国西来大学通过远距教学,与全球各地的学员座谈,提出:生死本一如,就像白天和黑夜自然地轮转,人往生后,家人要能为他念佛,并随喜量力为他行善积蓄功德,才是正面地帮助亲友,解除面临死亡的恐惧。

死亡如换衣,如搬家,如出狱,如秋天的叶落。对死亡有正确的认知,我们才能跨越生死的藩篱,悠游人间,自在无碍。大师提出“死亡是新的开始”,像每天早上升起的太阳,让人们摒除死亡是绝望的陈旧观念。

除了对死亡的关怀,大师也从现实生活的层面,探讨了民间信仰的价值、素食问题、修行问题等。

大师对“民间信仰”给予肯定。民间的关公、妈祖及有忠孝节义情操的神明等,他们让民众相信善恶报应,对社会的祥和是有所帮助的。老婆婆虔诚礼拜,虽不懂高深的哲理,但信念之坚真、纯洁、高尚,却是值得赞赏的。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在还未正信时,“迷信”至少比“不信”好,因为,“迷信”的人,还有个善恶因果的言行规范。

皈依后,一定要吃素吗?一般人将素食与信仰佛教划等号,其实素食只是一种生活习惯而已。皈依是终生信奉佛教,不一定要吃素,心中有佛,拥有慈悲心才最重要。对于修行,大师提出很简要的说明:修行即为修正行为,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静坐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三册内容概述如上。编辑此书的缘起,是希望以佛法的观点来探讨并解决社会乱象,以及当代所面临的各类复杂的问题;同时促使更多人来探社会问题与人心问题的究竟,明白佛陀的智慧是跨越时空的,佛法是具有时代性的,即使社会快速变迁,问题千变万化,只要人间远离不了“生老病死”的困惑,佛陀就犹如心灵良医,而佛法则是调和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