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17499800000006

第6章 佛教对伦理问题的看法(1)

人不能离群而独居,因此免不了要与社会人群相处往来。在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有一些理则必须遵守,群我的关系才能和谐,社会的运作才能井然有序;失去这些理则的规范,社会就会脱序,甚至乱象丛生。规范人我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有形的要靠“法律”来约束,无形的就必须借助“伦理”与“道德”来维系。

中国人向来以“礼仪之邦”自诩,十分重视居家“伦理”与社会“道德”,尤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伦的建立,一直是中国人理想社会的目标,也是伦理道德的核心。

佛教自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展。许多人以为佛教只重视出世的思想,实际上佛教的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教义,都在促进群我关系的融和。佛教对世间人际往来的关心,并不亚于儒家。尤其一直在积极弘扬“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认为:“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护持与帮助。无论何时何处,能多为别人着想,不情绪化,权衡轻重,明白事理,人我之间不比较、不计较,如此必能拥有一个欢喜和谐的伦理关系。”

星云大师于2006年3月1日在西来大学主持“远距教学”,在第二天的课程中,特别针对佛教对“伦理问题”的看法,从“伦理”的定义,谈到如何促进家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佛教对“孝顺”有何主张;现在的“人工受孕”“试管婴儿”“借腹生子”,未来是否会造成乱伦的现象;研究“克隆人”是否违反人间的伦理;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两者有何异同之处;现在社会应建立什么样的新伦理观等问题,一一提出看法。以下是当天的座谈纪实。

伦理道德是社会秩序的规范,人的行为一旦违反伦常,社会就会失序。首先可否请大师针对“伦理”的定义作一番说明。

星云大师:“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秩序与默契,是依不同场合、身份而共遵的规则。失去伦理的规范,人的行为就会脱轨,社会的运作就会失序,所以“伦理”就是行为的准则。

在中国社会里,一向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人伦关系,加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种德目,视为社会共遵的核心价值,不但奉为行为的准则,也是道德的圆满体现。

然而,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并非全然绝对的美好,有些还存在着争议性。比方过去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其实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同等的尊严,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不论哪一个人都不可以随便左右别人的生死。再如中国重视孝道,“孝”比较容易做到,“顺”则有待商榷。因为历代多少有为青年,就是为了顺从父母之命而断送了大好前途。因此,“伦理”不但要“合法”,而且要“合情”“合理”。

话说中国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但是现在的年轻女孩多数不会包粽子。尽管如此,端午节到了,婆婆要媳妇包粽子,做媳妇的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听命,手忙脚乱,百般辛苦,好不容易忙了一天,终于把粽子包好。就在煮粽子的时候,听到婆婆打电话给已出嫁的女儿:“女儿啊!你有时间吗?赶快回来,你嫂子包的粽子快好了,你回来吃粽子喔!”媳妇一听,整个人的心都凉了,心想:“我这么辛苦从早忙到晚,好不容易把粽子包好,你对我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只知道要赶快打电话给你的女儿回来吃粽子。”一气之下,把围裙一脱,就往娘家跑。才一踏进家门,妈妈一看,很高兴地说:“女儿啊!你嫂嫂刚包好了粽子,我正准备打电话叫你回来吃粽子呢!”这时候她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天下的母亲对女儿的心都是一样的!

母亲与女儿有母女的伦理,婆婆对媳妇也有婆媳的关系,我们不能错乱了这种关系。就如结了婚的夫妻,你喊我亲爱的,我喊你亲爱的,一天喊个几百次也没有关系。但是见到别的男女就不能随便喊“亲爱的,亲爱的”,因为彼此的关系不一样。所以,伦理就是人我之间的关系亲疏、尊卑、大小,都应该合乎身份,都要有所规范,才叫作伦理;有伦理,才能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不致逾矩犯上。

从亲族之间的家庭伦理,继而延伸到社会的群我之间,还有所谓的师生伦理、师徒伦理,乃至工作伦理、专业伦理、医学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法律伦理、科技伦理、媒体伦理、社会伦理、国际伦理等。甚至除了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外,还有人和天地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动植物的关系等。举凡世间一切,都有伦理关系,有伦理,社会就不会失序脱轨。

总之,伦理就是“秩序”,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道德观念。社会有伦理的维系,才能井然有序地发展;人与人之间有伦理观念,才能长幼有序,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而能和谐相处。国际之间能建立因果观、缘起观、慈悲观、无常观,能有“地球村”的理念,人人都能做个“地球人”,才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能有此思想理念,则世界和平不难至之。

请问大师,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失序现象,诸如婚外情、家庭暴力、逆伦、乱伦、遗弃等,佛教对这些问题是否能够提供一些解决办法?请大师开示。

星云大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是人生的避风港。家应该是最安全、最温馨的地方,但是现在“家庭暴力”却成为社会的严重问题之一,其他诸如婚外情、乱伦、逆伦、弃养等家庭问题,也不断衍生出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谈到家庭暴力,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施暴者大多是男人,女人多数是受害者。但是如果客观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女人对男人施加暴力的例子也不少。例如,有的女性比较爱唠叨、啰唆,经常在丈夫耳边喋喋不休,让男人心生厌恶。唠叨、啰唆也是暴力。甚至有的女人经常怨怪丈夫:“你没有出息,没有用,不能赚大钱,不能升官。你看人家张先生、李先生……”说得丈夫信心尽失,对未来毫无希望。这也是暴力!也有的女性比较多疑、小心眼,一点小事就放不下,于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也是暴力!所以仔细分析起来,家庭暴力事件不是只有男对女,有时候也可能是女对男!

不但家庭暴力男女双方都有责任,甚至讲到婚外情,有时候也不是某一方的问题。婚外情的发生,不外乎:

(一)夫妻沟通不良,彼此没有相互体贴、包容,没有共同的兴趣、嗜好,尤其没有共同的话题,感情自然日趋转淡。

(二)没有建立共识,没有把对方融为一体,彼此同体共生。

(三)有第三者介入。这种情形通常是夫妻之间已有不能令对方满意之处,这时刚好有第三者介入,于是很容易一触就产生火花。

(四)丈夫性好渔色,见异思迁。

(五)妻子所爱不当,太过专注于家务,或只关心孩子,也会让丈夫移情别恋。

(六)双方各有缺陷,包括身体、心理、思想上的,不能让对方满足。

由此观之,发生婚外情的双方都有问题,不能把责任归为任何一方,所以营造一个幸福的家,要靠夫妻同心协力。夫妻之间,如果懂得相互尊重、体谅、包容,尤其要常想:“结婚是因为彼此相爱,是为了组织幸福的家庭,而不是为了生气、吵架。”能够时时记着当初相爱的那一颗初心,可能就不会发生婚外情,也不会有家庭暴力的问题了。

家庭不和,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而家庭暴力事件,无论夫妻互殴、虐待儿童等,都为社会大众所不容。至于乱伦问题,则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当前社会,甚至不断有弑父、弑母的逆伦事件传出,更为人神所共愤。

从种种的社会乱象,不但看出人性的善恶,也可知现在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日渐薄弱,同时更印证这是个“一半一半”的世界:男人一半,女人一半;白天一半,黑夜一半;好的一半,坏的一半;善的一半,恶的一半;甚至佛一半,魔也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只有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世界才会变好。所以关于家庭暴力、婚外情等问题,只有合理、合法、合情地“待人好”,这许多问题才能一一解决。

针对刚才大师所说,关于伦理道德观念日渐薄弱的问题,请问大师,我们如何加强家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改善这种现象呢?

星云大师:人在世间生活,人际关系很重要。如果人我的关系不调和,人际的交往不顺畅,就会生出许多苦恼忧烦。尤其家人之间,每天生活在一起,如果不懂得调和彼此的关系,就会苦不堪言。

中国人讲“亲兄弟,明算账”,人,总有计较的心理。为了计较“你多我少,我多你少”,不但朋友可能反目成仇,即使至亲骨肉,也都可能对簿公堂,造成不少人间纷扰。

话说有一户人家,父亲逝世时留下了十七头牛,遗嘱上写明分配的方式是:大儿子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得三分之一,小儿子得九分之一。十七头牛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九分之一,都不是整数,因此三个儿子非常苦恼,甚至天天吵架,问题还是不能解决。邻居有一位长者,看着三兄弟每天吵闹不休,就主动把自己仅有的一头牛送给他们。

十七头牛加上长者的一头,共十八头牛。大儿子应分得的是二分之一,得九头牛;二儿子应分得三分之一,是六头牛;小儿子应得的九分之一,是两头牛。三兄弟所分得的九头、六头、两头,加起来正好是父亲给他们的十七头牛,于是三兄弟又把长者所送的牛还给了他。长者丝毫没有损失,却替三兄弟解决了问题。

人因为害怕吃亏,所以喜欢计较,但是多少不在于物质的数量,而在于本身的心量和道德,尤其一个人能通情达理、明白是非,这才重要。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则趣谈。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有一天到街上办事,看到一家布店门口有两个人在吵架,卖布的要向买布的收取二十四块钱,但买布的说:“一尺布三块钱,八尺布应该是二十三块钱,为什么要我付二十四元?”

颜回一听,走到买布的人跟前,说:“这位仁兄你错了,三八是二十四,你应该付给人家二十四元才对。”买布的人很不服气,指着颜回说:“你有什么资格说话,三八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只有孔夫子有资格评断,咱们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很好,孔子是我的老师,如果他说是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人说:“如果我错了,我就把头给你,但如果是你错了呢?”

颜回说:“如果是我错了,我就把头上的冠输给你。”

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说:“颜回,你输啦,三八就是二十三!你把冠取下来给他吧!”

颜回从来没有反对过老师,现在听孔子这么一说,他认为老师糊涂了,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因此第二天就借口家中有事,想要请假回家。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并不说破,只说“事情办完后就早点回来”,并且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不明究竟勿动刀。”颜回应声“记住了”,即刻动身回家。

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于是颜回躲进路边一棵树干中空的古树里,猛然记起孔子的话,赶快从空树干中走出来。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响雷就把古树劈个粉碎。颜回惊险逃过一劫,连夜赶回家里。他不想惊动熟睡的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门栓。进了屋里,发现床上睡了两个人,正遇“奸情”,一时怒从心起,正要举剑砍人,又想起孔子的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于是点灯一看,床上睡的是妻子和他的妹妹。

颜回大惊,不等天明就迫不及待地赶了回去,向老师忏悔,同时感谢老师的话救了自己、妻子及妹妹三个人的命。不过这时候颜回还是忍不住问道:“老师,三八到底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呢?”

孔子反问:“那么你说,到底是生命重要?还是帽冠重要呢?”

“当然是生命重要了。”

孔子说:“这就对了,如果我说三八是二十三,你输的只不过是一顶冠;如果我说三八是二十四,他输的可是一条人命呢!”

佛教讲“一就是多”“一即一切”,因为“法无定法”,因此三八可以是“二十四”,也可以是“二十三”,甚至是“无计数”,但其实三八还是“三八”,这就是圣人的智慧。圣人的智慧是圆融而不执着、不呆板的,所以做人要有圆融的智慧,尤其要“明理”。现在的人喜欢说理,但是明理的人很少。说理的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自己的理,维护自己的理,一旦别人不服气、不接受,就会产生纷争。

话说有张家李家两户,张家经常吵闹不休,李家却和睦互敬。有一天,张先生问李先生:“为什么你们家时时充满欢乐,我们家却天天像个战场一样?”

李先生回答:“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

张先生不解其意,问道:“此话怎么讲?”李先生说:“譬如,在我们家,如果有人将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人认错:‘是我不好,我把杯子放得太靠近桌缘了,害你打破茶杯,有没有伤到手啊?’打破的人也会连忙说:‘没事,没事,是我不小心,对不起,让你吓着了。’但是,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你们家,打翻的人会说:‘是谁这么没大脑,把杯子放得这么靠边,害我打翻了?’另外一个人会立刻反驳:‘是我放的杯子,怎么样?你自己不小心,还要赖到别人身上!’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不肯‘认错’,当然就不得安宁了。”

所以,做人如果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处尊重别人,随时承认自己的错处,尤其要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则人际关系就会很和平。因为伦理是人际关系融洽的重要一环,一个家庭里,即使亲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属,也要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的伦理关系来维系,才能保障彼此之间的秩序与和谐。

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现代不少年轻人平常就疏于对父母“晨昏定省”,如果父母生病了,兄弟姊妹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更是时有所闻。请问大师,子女对于年老尤其身患疾病的父母,应该如何尽孝呢?佛教对“孝顺”,乃至对亲族家人的伦理有何看法与主张吗?请大师开示。

星云大师:孝顺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美德,孝亲思想维系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健全。然而随着时代潮流的演变,现代人愈来愈不注重孝道伦理,尤其所谓“代沟”的问题,越发使得现代人的“亲子关系”更为疏远、淡薄,因此社会上有愈来愈多的“独居老人”。这固然是时代变迁等诸多因素所造成,但是传统的孝道观念式微,绝对是当中重要的一环。

父母为了家庭、儿女,一辈子心甘情愿地牺牲奉献,不计较,不嫌苦,然而这份“天下父母心”,有几个儿女能体会?

有一个父亲,三十多岁丧偶,独力抚养六个女儿。在女儿极力反对下,年轻的父亲一直不曾续弦。好不容易十几、二十年过去,小女孩慢慢长大,也各自找到对象结婚,这时她们忽然觉得很愧对父亲,因为自己的自私,让老爸爸孤独一生。

有一个母亲即将过六十大寿,全家集合商量,想要选一个礼物送给母亲。大家想了又想,几十年来每个人都想为母亲添置衣服物品,但是妈妈总是说不要;想要办一桌丰盛的筵席来请母亲,也有人说妈妈不喜欢吃那么多菜。大家研究再三,小弟说:“妈妈平时最喜欢吃剩菜了!在妈妈生日的这一天,我们就把留下来的剩菜给妈妈享用好了。”

母亲的六十大寿到了,先生和儿女们笑着对妈妈说:“你每次都说最喜欢吃剩菜,因此我们也只有用剩菜来讨你欢喜,为你祝寿。”妈妈含着眼泪对着他们说:“数十年来,我就是喜欢吃剩菜。”一句话,包含了多少母爱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