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17499900000022

第22章 佛教对应用管理的看法(2)

星云大师:近代管理学从崛起到现在,大约将近九十年。由其发展过程,可看出一些趋向,如从“物性”管理,进展到“人性”管理;早先将被管理者视为生产工具,只求工作效率,增加产能;后来渐渐重视被管理者的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人性问题。以及从“个体”到“整体”,建立员工的团队认同观念,创造企业形象,关注社会公益等,都是因应时代而自然演变的管理趋势。我想唯有“人性化”,能关怀属下的需要,能尊重、提携属下,并为他们解决问题的管理者,才能让属下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另外,“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这16个字,不只是佛光人的工作信条,也是领导者必须谨记在心的。能“给”,代表心中有无尽的能源宝藏;肯“给”,才是一种宽宏无私的度量。不过,许多主管喜欢下属言听计从,毕恭毕敬,甚至以磨人为乐,借此展现自己的权威。其实,领导者能融入大众,“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

四十年前,我初创佛教学院,即使像“出坡(劳动)”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亲自说明意义,并且身先表率,挑砖担水。到现在,想要为我做事情的徒众何止万千,但我不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还经常主动地为徒众解决问题。听到某个徒众在为北部事情忙碌,我便为他主持南部的会议;知道哪个徒众正在主持会报,一时无法结束,我就为他代课教书。我觉得能和属下培养出“同甘共苦”的情谊,不只可以发挥团队精神,更能让属下心甘情愿地跟随。有的人是天生的领袖人物,有的人则是后天培育而成。美国的华伦·班尼斯,曾经担任肯尼迪、里根等四任总统的顾问,他出版了二十几本有关领导的书。班尼斯认为领导方式很多,每个人都各有不同的领导风格,但是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四种特质或能力:(一)注意力管理,给部属明确的目标或愿景,以凝聚共同的心力;(二)意义管理,让部属认同愿景之意义;(三)信任管理,言行一致,诚恳正直,能让部属信赖;(四)自我管理,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并且能虚心改进,坚固所长。班尼斯还认为只要领导者愿意努力和自省,就能拥有这四种管理能力,成为一流的领导者。

除了这些条件,在统理大众上,我觉得“知人、育人、用人、留人”,也是身为领导者要具备的识能。知人首重了解各人长短,育人要懂得教导部属,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在这方面,《徂徕训》里,也有很好的意见,如:不能一开始就想了解每个人的优点,必须等用人之后,优点才会自然呈现;用人时,只需取其优点,不要过分在乎他的缺点;不可只任用投其所好的人;不要计较小过,而应重视对方的工作表现;用之则无疑,务必给予充分权限;在上位者,不可与在下者争功;人才者,必有乖僻,因为有“器用”,自然不能舍癖;只要能善用人,必定可获得适事、应时的人才。明朝刘伯温的《郁离子》里记载这么一则故事:有位赵国百姓因为家中老鼠为患,到中山国讨了一只猫回来。这只猫很会捉老鼠,却也爱咬小鸡。一段时间之后,这户人家不再有鼠患,但是小鸡也被咬死不少。有人劝他将猫赶走,他回答:“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老鼠,不在没有鸡。老鼠偷吃粮食,咬坏衣服,穿通墙壁,毁损家具,可说祸害无穷!没有鸡,顶多不吃鸡肉;赶走猫,老鼠再来就不得了!”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管理者不能只是盯着属下的缺点,能舍其短,用其所长,才是最重要的!

汉代政治家贾谊也说:“大人物都不拘细节,所以能成就大事业。”因此,大原则不放松,小细节不计较,用人之道在各得其位而已矣!身为主管者要能授权,要有宽阔的度量,让属下发挥所长,在“提拔后学”的原则下给予机会,但也不能一直留在身边,不让其离开。另外,领导者本身不能太忙,太忙容易顾此失彼,而无法作长远、全面的整体规划。

关于用人之道,我提供几点原则:取人之直,疏其谄曲;取人之朴,疏其奢侈;取人之宽,疏其狭隘;取人之敏,疏其懒惰;取人之辨,疏其迷糊;取人之信,疏其虔偶。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懂得用人之道,优秀的人才就会甘于为其所用。

如何当个称职的主管?在《佛光菜根谭》里,我将主管分成四等:“一等主管,关怀员工,尊重专业;二等主管,信任授权,人性管理;三等主管,官僚作风,气势凌人;四等是劣主管,疑心猜忌,不通人情。”身为领导者,能有知人之明,且能推心置腹地信赖、尊重,凡事多体恤、多包容,部属就会因为受到赏识、重用,而心悦诚服,甚至会萌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呢!

佛光山的寺院道场遍布五大洲,每日所从事的弘法事业又多,却都能井然有序地进行。请问大师平时如何管理佛光山的人和事?

星云大师:过去也常有人问我,说我门下徒众一千多人,寺院近两百所,又有各种文教事业单位,如此庞大的团体,不知我是如何管理的?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管理技巧,我只是为佛光山建立各种制度,以制度来管理,以组织来领导而已。例如在开山之初,我即根据六和敬、戒律和丛林清规,着手为佛光山制定各项组织章程,建立各种制度,以及“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运作准则。在人事管理上,有几个基本方针。“徒众不私有”:佛光山所有的徒众,没有一个是个人的徒弟,所有的弟子都是佛教的、公家的,只以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为序。因为不私收徒弟,徒众之间就不会为了徒弟而产生纷争。“金钱不私蓄”:佛光山所有徒众除了常住发放的“单银”之外,涓滴归常住所有,个人不私置财产。徒众没有金钱,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反而他们的衣、食、住、行、疾病、留学、游学、参访,甚至剃度以后,回家探望父母的礼品,常住都会为他准备。在佛光山健全的制度下,大众享有最完善的福利。

还有“人事要调动”,秉持“滚石不生苔,流水才是活水”的原则,佛光山的人事有轮值调动。每一座别院、分院、布教所、事业单位,都不是个人所有。或许今年在这里做住持,明年可能调派到另一个寺院去。调职有许多好处,可以多方学习,多方结缘,增加不同的经验。“序级有制度”:佛光山依每一位徒众在道业、事业、学业上的努力而评核序级,由清净士、学士、修士到开士,逐级升等。

因为有这些健全的体制,所以佛光山能够和谐顺利地发展。此外,佛光山依徒众的性向、能力,分别训练,再依个人专长担任各项职务,如住持、当家、知客、文教、策划、法务、典座等等,总希望每个人都能各尽所长,为佛教奉献心力,也为自己的生命留下光辉。

在寺院管理方面,佛光山的各个殿堂,像大雄宝殿、大悲殿、会议室、客堂、教室等,都是全日开放,以便让大众随时都能进去瞻仰、使用。在物品管理方面,我不喜欢建仓库,我觉得物品是给大家用的,最好能物尽其用,东西一旦堆在仓库里,往往一放多年,等到要用时已经发霉生锈,岂不可惜!我管理金钱,也不喜欢放在秘密的地方。三四十年前,在寿山寺的时候,我常将金钱放在固定的地方,让学生、徒众各取所需;我认为这才是公平之道。

我管理人,倡导法治、人治,甚至无为而治,我觉得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内心的管理;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

有鉴于“人和为贵”,所以我一向主张“集体创作”。我觉得最上乘的管理方式,应该是让大家自动自发,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奋发突破。我也大力提倡“同体共生”的精神,我觉得最高明的管理原则,应该是让整个团体能够产生共识,而上下一条心。不过,在“以和为贵”的前提下,我亦提倡“和而不同”的运作模式。

《资治通鉴》里,任延对东汉帝刘秀说:“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一个团体如果形成只有一个声音的“一言堂”,将会缺乏活力,不再进步成长。因此,虽然我一手创建佛光山,但我都以召开会议来代替下达命令;尽管我是多少人的师父、师公,但我宁愿大家商讨研究,也不愿断然否决别人的意见。当然,其中也曾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例如有些议案必须赶紧实行,因为主事者的保守、延误时机,可能日后得付出多倍的努力及代价,但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看法,也只有孤注一掷。40年来,为了斡旋各个单位的意见,为了调和各个主管不同的看法,总有开不完的会议,但想到能给人多少利益,给人多少方便,给人多少学习,一切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总之,佛光山那么多人相处在一起,之所以能和谐无诤,一个最大的妙诀就是相互尊重,再者就是大家有共识。佛光山不是一个痴聚的团体,大家有相同的理想、方向与愿景,而且99%的僧众都毕业于佛光山丛林学院,所以在思想、理念上,大体一致,大家以弘扬“人间佛教”为目标,从弘法利生中,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能安住身心,共创一个六和敬的僧团;这就是佛光山最好的管理之道。

从刚才大师谈如何管理佛光山的人事,可以看出大师很有现代管理学的理念与长才。不知大师这些理念是否受到佛教经典的启发,能否举一些实例说明?

星云大师:四十多年前我到日本访问时,见到许多工商企业团体,为了培养员工良好的思想理念及生活习惯,在正式工作之前,会将他们送到寺院,接受佛教的“管理”课程,以此作为“职前训练”。当时日本寺院负责行政的出家法师,也无不以佛门对人事、对工作的管理方式倾囊相授。那时我就认为佛教在社会管理方面,应该可以提出一些贡献。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有关管理的方法,可以说俯拾皆是。如《阿弥陀经》就是阿弥陀佛的管理学,阿弥陀佛是善于营造管理的建筑师。他所建造的极乐世界是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楼阁,有七宝池和八功德水,街道皆以金银琉璃铺成,花草树木香洁微妙,重重叠叠的景观,非常庄严美丽。更重要的是,极乐净土没有空气、水源、毒气、核能等各种污染,没有嘈杂的噪音;气候清爽宜人,没有生态失衡的问题,也没有水火风灾及地震、海啸之害,是一个庄严安乐的清净国土。

而且,在西方极乐世界里,交通管理顺畅,没有交通事故;人事管理健全,没有男女纠纷;经济管理完善,没有经济占有;治安管理良好,没有恶人陷害。也没有政治的迫害、衣食的扰人、老病的挂碍、种族的界限、怨家的敌对。极乐世界的居民注重品德,相互尊重,他们在道业上,已达不退转的阿鞞跋致境界,因此没有暴力伤害,更没有贪赃枉法,人人友爱合群,互敬互重,是个有德贤者共同居住的佛国。

阿弥陀佛将极乐世界的居民,全部“管理”成“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论在自然环境、建筑规划,或社会、人际的管理上,可以说阿弥陀佛都是最高明的管理专家,因为他能够给人安全,给人安乐,给人安心,给人安适。

一卷《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最好的“管理学”。观世音菩萨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大无畏、大力量,寻声救苦,以千手千眼救苦救难,对风灾、水患、火难等,菩萨无不伸以援手,主动帮忙他人解决困难,救脱困境,让众生得以无忧无惧。另外,观世音菩萨能观世间音声而随缘度化,圆满众生所愿。贪欲者,他以布施喜舍来帮助;嗔恨者,他以慈悲来教化;愚痴者,他用智慧来引导;疑嫉者,他赐信心来摄受;求生儿子的人,助其生下福德智慧之男;求生女儿的人,助其获得端正有相之女。

观世音菩萨善于随类应化,观机说法,如果是军人,观世音就为他说军人法;对工商人士,就讲工商管理法;对童男或童女,也会给予童男童女的教育。这种“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的随机应现,即是“同事摄”的体现。

除此,《普门品》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管理,就是“一心称名”。在人间,不论是上司与部属,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或是朋友同侪之间,若想获得对方的尊重与爱护,达到人际关系的圆融,首先应该学习“爱语”布施。人与人之间唯有至诚赞叹,“口中有你,心意诚敬”,双方才能心意相通,圆满融和。

再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也是非常好的管理学。此十大愿是菩萨为了度众生,精进勇猛,长期不断修行的愿力,应用于世间的人事管理,更是微妙高超。我以现代语言来诠释:礼敬诸佛,是人格的尊重;称赞如来,是语言的赞美;广修供养,是心意的布施;忏悔业障,是行为的改进;随喜功德,是善事的资助;请转法轮,是真理的传播;请佛住世,是圣贤的护持;常随佛学,是智者的追随;恒顺众生,是民意的重视;普皆回向,是功德的圆满。身为主管的在身、口、意上,若能依此十点待人处事,相信定能成为让部属真心爱戴的领导者。

佛陀是最早的管理专家,他讲说的教理义涵,可以说无一不是管理法。例如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来形容每个人法身、自性的永恒,无始无终、无穷无际;用之于管理,不也是要做到纵的上下联系,横的各方关照,才能圆满周全吗?其他如“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八正道”等等,也都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管理法门。

原来佛教经典里,有那么多的管理法宝!我们从大师的传记知道,大师从小就在大陆接受完整的丛林教育。可否请大师再谈谈传统佛教寺院道场的管理学?

星云大师:佛教寺院的管理,从佛陀成立僧团时,即已有健全的系统。佛陀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提倡人我平等制度。他常说:“我亦僧数。”也说:“我不摄受众,我以法摄众。”佛陀不以领导者自居,而是以真理来摄受统理僧团大众。因此,凡是进入僧团的每一成员,都必须舍弃过去的阶级、财富、名誉、地位,仅有内在修证境界的差别,而无外在身份阶级的划分,以人格尊重、长幼有序、互敬互爱,作为僧团建立的基础。

佛陀住世时,以其制定的戒律及所说的教法为领导中心,僧团生活采取托钵行乞,和合共住的形式。在共住规约上,僧侣除个人使用的衣钵等物外,其他物品、用具、床具,乃至房舍、园林等,均属僧团共有,不得据为私有。对僧团器物的维护,则有工作上的分配;于每一住处僧团中,推选一位有德长老,领导僧侣的生活作息,及担任平时的教诫。

在日常生活上,僧侣以戒律和“六和敬”,作为共住的法则。“六和敬”是:

(一)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是思想的统一。

(二)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

(三)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是经济的均衡。

(四)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开展。

(五)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是语言的亲切。

(六)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是相处的和乐。

在身口意、见解、利益各方面,有这些共识和依循的准则,所以能维持清净和谐的僧团。

佛陀也会于每月八日、十四日或十五日与僧众共集一处,布萨说戒,期使散布于各处的僧侣能定期集会。若有违犯戒律者,即于此时对其所犯的情事,加以审议、判决、处置。这些都是佛陀为让僧团和合久住,所制定的身心净化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