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联系
17507600000012

第12章 无条件的友善之情(2)

一开始,我只是机械式地说“来吧”,一点诚意也没有;然而即使如此,每次说“来吧”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感觉到内心放松不少。没多久,我就能轻松地说出“来吧”。我想自己也可以像佛陀一样邀请魔王来喝喝茶。我期许不仅能够接纳自己的感受,还要主动欢迎它的来访;到后来,我渐渐能够以更柔和更友善的语调说“来吧”,偶尔还会心一笑呢。我的身体和心逐渐变得更轻安、更开阔,连鼻腔里的压力都开始减轻了。“不要”的乌云已经被“来吧”的广阔天空取代,那无尽的空间怀抱了所有的牢骚和不满。尽管批评的念头还是不断生起,但是随着那一声“来吧”,它们也都消失了。虽然我的心提醒我,这一招用不了多久,但是,对内心的想法说“来吧”,的确使得念头都消融了。我并没有抗拒或紧抓着任何东西,只是让情绪、感受和念头在彻底接纳的友善天空中飘过。对生命无条件的接纳,使我感受到内在的解脱——我正在请魔王喝茶呢!

与其抗拒情感的痛苦,不如在对各种经历说“来吧”的时候,唤醒彻底接纳的精神。正如一本书中所写的:“就与你的沉重同行吧,对它说‘来吧’,对悲伤说‘来吧’,对呢喃的渴望说‘来吧’,对恐惧说‘来吧’。爱,意味着抛弃所有的围篱,打开门,对一切说‘来吧’?只要对当下时刻说‘来吧’,我们就得以置身天堂之中。”我们愿意去感受恐惧或脆弱、贪婪或烦躁的那一瞬间,就是以无条件的友善之心怀抱自己的生命了。

我向学生介绍“来吧”的练习法时,往往引起大家的反对或迷惑。这不就只是“正面思考”的另一种简易版而已?这不过是在掩饰生命苦痛之真相罢了,不是吗?他们反对的理由是,我们当然不可以对所有的经历都说“来吧”,要是我们想伤害别人呢?要是我们正在经历严重的忧郁呢?

说“来吧”并不代表允许愤怒的念头出现或者沉溺在我们的感受中,说“来吧”并非将伤害人的冲动付诸行动,说“来吧”也不是容许外力来伤害我们——假使有人恶意对待我们,我们当然要坚决地说“不”,并且明智地划出界线,保护自己不受到侵犯。然而,即使是在那个当下,我们还是可以对内在的恐惧、愤怒或伤害说“来吧”,这个“来吧”的练习,指的是内在的接纳,也就是说,我们乐意容许自己的念头和感觉自然地生起、自然地流逝。

有时学生会问我:“如果心中充满了自我仇恨的念头,那么,所谓友善地接纳不也只是一种企图,只会掩盖我们真正的感觉而已吗?”这真是个好问题。我们都有跟他人相处的经验,因此很清楚在心怀强烈批判和厌恶时,还是可以表现得好像很友善的样子。这个时候,真正的挑战就是,我们能否友善地注意到自己的不友善?能否看清自己正在经历什么,并对这强大的力量说“来吧”?假使我们做不到,至少还可以表示友善的意愿。

另一个误解就是,将“来吧”误认为是排除不悦感受的技巧,以便让自己觉得好过一点。说“来吧”并非去操控我们的经历,而是一种帮助我们如实对待生命的辅助之道,虽然说“来吧”也有可能让我们感到愈来愈轻安快乐,就像我在闭关时所体验的一样,但是这却不是必然的结果。例如,倘若我们对哀伤说“来吧”,这感觉也有可能会突然高涨为悲痛欲绝;然而,无论我们的感觉如何发展,通过承认当下的一切,我们就提供了让一切得以呈现的空间。

不过,我也告诫过学生,对内在经历说“来吧”不一定都是明智的选择。假使我们曾经受过重大创伤,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往昔惊恐的感觉再度汹涌而至。那时如果我们内心不够平稳,或恢复力不够,就无法以无条件的友善之情去面对自己的经历,而这个“来吧”的努力,最终可能会让我们淹没在恐惧之中。这时,最好是想办法减轻恐惧,也许可以向朋友寻求慰藉,做些能消耗体力的运动,或者服用药物。在这段期间,对自己最慈悲的回应则是,对高涨的感觉说“不”,而对能够保持心情稳定的方法说“来吧”。

我们可以利用许多方式向内心世界传达“来吧”的信息。当我们感到痛苦时,可以轻声说“没关系”,或者是打招呼欢迎:“哈啰!”在心里说,或轻声说出来都可以。或者,也可以利用影像或手势代表“来吧”,我的一个朋友选择想象自己双手合十,向当下的经历鞠躬致敬,每当她觉得焦虑、愤怒或罪恶感缠身时,她也想象自己满怀真诚地向这些感觉鞠躬致敬。我自己有时则会把手轻轻放在胸口,向内在当下的感受发出接纳与关爱的信息。

一行禅师则将自己的练习称为“微笑瑜伽”,他建议我们,无论是在禅修中或只是在等红绿灯时,每天都尽可能地多多微笑,“嘴角轻轻绽放的微笑花苞,”他在书中如此写道,“不仅滋养了觉性,也奇迹似地令你感到平静?你的微笑将把喜乐带给自己和周围的人们。”现代科学也证实了,微笑的力量的确能够让我们敞开心胸,松弛身心。惯于微笑的肌肉确实能够发送生物化学信息,告知神经系统,大可以放下溃退、争斗或僵住的反应。微笑就是无条件的友善之情,使我们得以无畏地接纳任何经历。

一行禅师当年曾经造访旧金山禅学中心,发现中心的学员对严格的精神训练都非常投入。拜访行程即将结束时,学员们齐聚一堂,请求禅师为大家的修行指点迷津,他微笑着说道:“你们每天应该晚一点起床?还应该多多微笑。”

对我们的生命说“来吧”

“来吧”的练习,并不止于针对当下的经历,我们也可以对整个生命说“来吧”,对我们的友谊、儿女、外貌、个性、工作,以及灵修之道都说“来吧”,不过,由于我们是如此惯于追求完美,当我们退后一步,看看自己“到底做得好不好”时,通常还是会觉得生命不如预期的圆满。这时魔王又现身了,在我们生命中的良善与价值上蒙上一层阴影。

禅学老师艾德布朗是位杰出的厨师,也是旧金山葛林斯餐厅的创始人,因擅长利用天然食材烹制佳肴而远近驰名。但是早年当他还在塔萨贾拉山禅修中心担任大厨的时候,也曾面对棘手的难题。艾德一直想要做出自己梦想中的饼干,但是无论尝试哪种食谱,或不断变换材料,他都觉得味道“不对”。后来他发现,原来那难以达到的高标准,是自己多年前设定的——从小到大,他就对贝氏堡饼干情有独钟,他脑海中早已“制作”这种饼干千万次了。

终于有一天,转变发生了,那便是觉醒:我在跟什么比较而觉得味道“不对”?天啊,我一直想做的,竟然是罐装贝氏堡饼干!然后,精彩的时刻到来了,我真心品尝了自己做的饼干,不跟(之前潜藏的)其他标准比较;饼干有着麦香、薄脆且奶油味十足,“充满了阳光和大地的气息,口感实在”

(就像里尔克的十四行诗所说的),真是无与伦比、活力十足。这是我印象中最满意的一次。

这些时刻可能会令人感到无比震惊、无比解脱;当你明白了生命原本就很美好时,感谢自己吧!只有在跟制作精致、包装精美的产品比较时,它才会显得有所不足。想要制作饼干——或者生命——却不想弄脏碗、不想混乱、不要沮丧、不要愤怒,的确很容易让人感到挫折。接下来就是品尝了,亲自品味当下的经历——有多么错综复杂且堆叠如山,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