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联系
17507600000042

第42章 了悟真实本性(3)

暗,大地猛烈震动,地面裂开,一条裂缝把他和他想服侍的人分开了;闪电划过幽暗的天空,他看到令人惊骇的群魔乱舞,看到它们炯炯发光的眼睛和血盆大口;魔王的声音在身边咆哮:“滚回去!回头吧!这里太危险了,只有死路一条!”犹如雷声在空中轰隆作响般,这声音在警告他:“这不是你该走的路!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回到你的店里吧,回到你熟悉的生活里!”

商人害怕极了,准备转身逃离以保护自己,但是他心中对爱与解脱的渴求,远远胜过任何警告的声音;他的心中满是发光人的影像,于是他一个箭步迈入魔王黑暗的混乱中,而恶魔最终都消失了,光辉再度闪耀四方,地面也合起来恢复了原状。

商人因这景象而颤抖不已,他心中洋溢着爱与感激,发现自己就站在发光人的面前。伟大的圣人给了他一个拥抱,说道:“做得很好,菩萨,做得很好!走过此生所有的恐惧和苦痛,继续走下去,追随自己的心,信任觉性的力量;继续走下去,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你会明了那超越一切想象的解脱与寂静。”

听着这些话,商人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了光,他望向四周,看到地面、树木、歌唱的鸟儿和小草,全都闪耀着同样的神性,他和圣者以及鲜活世界的每一样事物,都归属这无远弗届璀璨发光的存在。

无论恐惧、羞惭和迷惑的乌云有多么浓密,我们都可以效法这位商人,忆持着对觉醒的慈悲心、对智慧与解脱的渴望;如此就能引导我们以觉性来怀抱自己的恐惧与怀疑。每时每刻、日复一日,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前进,我们终会寻获自己所渴求的。

当魔王出现时,只需踏出觉醒的一步——以慈悲的态度触碰当下瞬间的大地。跟他人愤怒争执之际,我们以觉性来感受胸口生起的压力、脸颊的炽热,即是踏出一步。当孩子发高烧,我们拧了凉毛巾敷着孩子额头,以觉性面对自己的恐惧,即是踏出一步。当迷失在入夜的陌生城市,转过街角又是一条陌生的巷道,我们就以觉性观照焦躁的逼仄感,即是踏出另一步。这就是道——以仁慈的觉性一次又一次进入当下。觉醒之道最重要的,就是一步一脚印,乐意为这么一点点进步挺身而出、于当下触碰大地。

彻底接纳之道使我们从魔王的声音中解脱,不再相信自己是分离且无价值的。倘若全然活在当下,我们就能看到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然觉性与仁慈,由此清楚分明地体悟自己的本性。诗人鲁米写道:

我是水。我是荆棘,会钩住路人的衣服?

没有什么需要相信的事。只有当我不再相信“我”时,才会到达这善妙之境?

我日夜守护着自己灵魂的珍珠。如今,在这珍珠之海中,我已不知道哪一颗珍珠是我的。

我们所珍视的慈爱觉性并非遥远难寻的香味,不是历经艰辛跋涉才能找到的宝藏,也绝非需要巧取豪夺或守护的宝藏。就如同麝香鹿临死前才发现的,我们所憧憬渴望的美,原本就在此处。通过解开“我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妄想,通过觉醒地迈入当下,我们就会看到,一切都完整地包含在这珍珠之海中。

虽然我们在修持之道上还是会飘摇不定,还是会错看自己的本质;但是,只要我们把挚爱忆持在心,就能引导自己回到神圣的存在之境,《西藏度亡经》提供了更深切的明证:“忆持着这些教法,忆持着明光,你本性的璀璨光芒;无论你身在何处,流浪到多远的地方,这光芒仅在咫尺之遥;认证自己清净觉性的明光,永远不嫌太迟。”我们要信任觉性与爱,这就是我们真正的家园。迷路的时候,只消停歇片刻,观照觉察,放松身心,再次觉照当下,这就是彻底接纳的心要。

我是谁

绝大部分灵修传统所提出的基本疑问都是“我是谁”。藏传佛教的大圆满修持(dzogchen)是一种直接了悟自己真实本性的训练。在探索下面的大圆满修持之前,最好先花一些时间放松静心,你可以扫描检视全身。虽然做大圆满修持的时候,念头和情绪总会自然地持续生起,但最好还是在情绪较缓和的时候来修持。理想的禅修环境是一个可以直接看到广阔天空或视野开阔不杂乱的地方。望向窗外、看着空白的墙面或空间宽敞的房间亦可。

轻松地坐下来,坐姿要让自己觉得清醒且放松。双眼睁开,把视线落在眼神平视再稍高一点的地方,眼神不要太集中,让自己可以看到视线周围的景物,放松眼部肌肉和额头。看着天空,或想象一片清澈湛蓝的天空,让觉性与无边际的虚空混合,让你的心变得广阔开放——安坦且宽广。花点时间听听周围的声音,看看它们是如何自行发生的。安住在这能容纳最遥远的声音的觉性当中。

如同声音的显现又消失,现在,允许知觉与情绪生起又消融。轻松自然地呼吸,像微风吹拂一般。看着念头如浮云般流动,安住在一种开放且不散乱的觉性中,注意声音、知觉、感受和念头的变动展现。

倘若发现自己的心无可避免地攀执某个特定的念头(包括评判或观想、影像或故事),你只要轻轻地深入觉性,认出念头之源即可。你可以问:“是谁在思考?”或是“是什么在思考?”抑或“当下是谁在觉知?”蜻蜓点水似地再度深入觉性,纯粹瞧瞧谁在思考就行了。

你注意到什么了呢?你所感知的,有没有任何“东西”或“自我”是固定不变、实质存在且永恒持续的呢?除了感受、知觉或念头的变化之外,有任何实体存在吗?深入觉性时,你到底看到了什么?你的体验有边界或中心点吗?你意识到自己正在觉察吗?这念头、缺憾与恐惧之网充满孔洞,由于洞察穿透了这些孔洞,你将逐渐看到生命的一切不仅从觉性中生起,也消融在觉性之中。

放下,全然放松,进入觉醒的大海,放下,任之运行莫干预,让生命在觉性中自然展现。安住在不造作、不散乱的觉性中。当心开始攀执念头时,再度深入觉性,直观念头的根源,然后继续放下,任之运行莫干预。每一刹那都要确认自己已经全然放松,探索觉醒放松之后、让生命如实呈现的解脱自在到底是什么样的。

假使知觉或情绪引起你的注意,就以同样的方式再度深入觉性,问问是谁觉得热或累或害怕。假使这些感觉过于强烈,就不要再转向觉性,而要以接纳性与仁慈来关注这经历。比方说,也许你感受到恐惧的箝制,那么就以出入息重新联结开阔性与仁慈。当你能以平静心和慈悲心来看待自己的经历时,再重新修持大圆满,安住在觉性之中。

在这些强烈情绪的觉醒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残留的“幽灵自我”的印迹,也就是以慈悲心拥抱恐惧与伤害的某个自我。当你意识到这个现象,就问:“是谁在慈悲?”接着深入觉性,然后放下,进入无我的觉性,进入满溢慈悲心的空性之中。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须以一种自在不费力的方式修持大圆满,千万别为了努力做到“正确无误”而使心变得紧绷。为了避免制造压力,每次禅修的时间最好维持在五到十分钟之间,你可以在一天之中做几次短短的正式禅修;也可以做非正式禅修,每次一想到就花几秒钟,深入觉性,看看什么是真实的,继而放下,任之运行莫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