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艺术故事总动员
17507900000033

第33章 浪漫的爱国文人雨果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城,是一位极具爱国情怀的作家,这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

1824年,自由主义日趋高涨,他的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是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撰写的。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要求,未能演出,而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序言里提出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宣扬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从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实绩。主要有批判专制王权的戏剧《玛丽蓉·德·路尔墨》(被禁演),歌颂希腊民族解放斗争的诗集《东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1830年发表的《爱尔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作,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而与国王抗争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艺术上打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界限,显示了浪漫主义丰富多彩的风格。

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和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妥协态度。1848年“六月革命”后,他逐渐走向共和的立场,在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不久,又成为反对派。1851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与拿破仑三世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巴黎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暴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作品以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容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斗争规律。封建贵族的凶狠残暴、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革命气氛、共和军的英勇善战,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1885年,雨果逝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光贤祠。2010年10月16日,150年前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暴行的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其半身雕像正式入驻圆明园,被安置在大水法遗址东侧约50米处。雨果雕像为全青铜制品,宽50厘米,高84厘米,重90公斤;底部长30厘米,宽25厘米。雕像由法国雕塑家娜什拉·凯努女士制作,法中友协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法国东方华人协会共同捐赠,雕像用中法文字镌刻了说明词。在雨果雕像之南,一块书形石雕上,特地镌刻了雨果150年前谴责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暴行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部分。他义正词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