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艺术故事总动员
17507900000034

第34章 “民族魂”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能够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鲁迅作品有“忧愤深广”之特点,他的忧愤与痛苦都与国民紧紧相连,与国家的发展命运紧紧相连。鲁迅尖锐地指出,在封建主义“仁义道德”假面具的掩盖下,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不过是一个“吃人”的场所,这是对封建专制主义最深刻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可谓切中了当时国家现状之要害,他的作品——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指出中国人民在“吃人”的社会中的这种悲惨状况和无权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是从未有过的。他还将顽固的封建专制比作充满黑暗、万难打破的“铁屋子”,表现出对这个“吃人”社会的极端愤慨。

鲁迅在抨击传统文化中奴性文化的同时,还深刻地意识到这种文化已经积淀为集体无意识,内化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性格。《阿Q正传》是反映这种奴化性格的典型作品,代表统治阶级的赵太爷和代表奴隶阶级的阿Q都具有奴化性格。阿Q虽然常常是赵太爷之流欺侮的对象,但他从不放弃凌辱别人的机会,他欺负比他弱的小D和小尼姑就是例证。而赵太爷失意的时候,也是“奴性十足”,以至低三下四地称呼他最瞧不起的阿Q为“老Q”。主子根性和奴才根性如此互相转化,说明中国民族的劣根性,即失势时逆来顺受,自甘于屈辱而无抗争精神;得势时则倚强凌弱,欺负自己的同胞。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鲁迅以顽强独立的不屈人格一路前行。正如夜行者,鲁迅明白这条摸索之路的艰辛,但他始终坚持等待着黎明光华的照耀之后万象更新的生龙活虎之态;他又像一个拓荒者,对于荆棘丛生的山坡,对于枯燥无望的沙漠戈壁,从没有落寞萎缩的心态,而是一路披荆斩棘,在黑暗中开辟光明。

鲁迅是中国的民族魂,是中国最有骨气的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体现着人生天地间的浩然正气。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是现代文学一面不朽的旗帜和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