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17508900000105

第105章 时代需要与记者能耐

一个人身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幸运的,只要你顺应时代进步的脉动,都不会成为时代的弃儿,何况是“时代瞭望者、历史记录者”的新闻从业人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回想自己16年的新闻实践,一半时间做编辑,一半时间跑采访,如履薄冰,细心体味,边学边干,边干边想,也算是有了一点体会。笔者认为,就职业素养而言,以下三点缺一不可。

留一分天真

我们都读过枟皇帝的新装枠,谁都不会忘记戳穿“西洋镜”的那个天真的声音。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你在媒体上发声的时候,应该提醒一下自己:“让一个天真的声音活着。”

日常生活中,当发现纯真往往伴随人的成长而消逝,当谈理想成为可笑、书卷气等同幼稚,当人们常困惑对方的话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年届半百的我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凉意。

以力求真实、客观、平衡为职业操守的新闻工作者,需要留一分天真,养一分静气。古人云“侠心交友,素心做人”。身处一个急剧变化着的时代,面对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功利浮躁之风在一定层面上还很浓重的时候,而记者又是联系社会各界、百行百业的特殊人群,可以说是经常出入公共场所容易感染的群体,能否不被迷失,能否以一颗童真般的心灵去聆听时代进步的足音,能否以纯真来剔除虚假与庸俗,有时真的是很难。但有一点是不难做到的,那就是经常提醒自己、反省自己,以守望自己心头的那片麦田,留住自己的一颗灵魂。

2001年,笔者做过一篇报道,借助地理上的优势,成为国内媒体率先报道长兴县一项教育改革举措的推行,并获得当年度的浙江新闻奖。因为与其中一位报道对象比较熟悉,这则消息明显夹带了“私货”,替这位朋友说了几句“好话”,事实上成为这则报道的败笔,也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类似这样的遗憾,在本人不长的新闻生涯中已经不少。

究其根源,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工作取向,是侧重于追求价值还是利益。大凡芸芸众生,“为物质活着,不累也难;为精神活着,快乐不难”。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记者就是对历史负责的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缺乏真诚,缺乏理想主义的精神,缺乏忠于史实的史家情怀,就会有愧于这个时代。

建一个空间

正像企业需要建一个原材料基地一样,记者必须拥有一个自己熟悉的信息畅通的空间。

术业有专攻,本人自觉不是一个全能型的记者,只能“窝”在一定的空间里从事自己的工作。因为阅历的关系,笔者对长兴县相对比较熟悉,在曾经教过十年书的教育领域里能说上几句“内行话”。曾经做了一个小统计,从2001年调到采访一线至今,尽管连续8年得了14个浙江新闻奖,除了一个集体署名的系列报道和3个论文奖,10件新闻作品中有8件取材长兴、4件是教育新闻。事实上,时代的脚步太快,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空间,得有这么三个要件作为“基础材料”:

培养忠诚度。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可当记者必须是“爱上一行才有可能跑好一行”。试想,记者对自己联系的领域知之甚少、毫无兴趣,或者长期处于一种公事公办式的“状态”,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本人主要联系“三农”工作,心里的一份尊重是建立在对所联系领域的充分认识上。“三农”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实现不了现代化,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一大难点,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只有相知相识,才能培养忠诚度。一名年轻的同事,在一次下基层活动时,走进村头就开始捂鼻子了,进了农家找不到坐的地方,因为不好意思当众取一张纸巾垫在屁股底下。看到这一幕,任谁都明白,这个年轻记者至少眼下是采写不出有质量的农村报道来的。这其中有认知的因素,更要紧的还是情感投入的因素。

保持关注度。记者是24小时的职业,同时还要注意收集积累涉及行业领域的相关政策、文件、工作计划等信息,即使在人际交往中也尽可能做到“三句不离本行”,这样工作起来自然省力得多。其实,联系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保持这样的关注度。有一回,春节期间去长兴访友,在饭桌上听说了这样一件事:长兴实验小学一名女生,让父母陪着去农村结对的同学家送书费,途中遭遇车祸受伤。二话没说,笔者当即进行了采访。采访中,他们都表示,女生一家助人为乐,如今自己遇到困难,学校和单位责无旁贷。枟湖州日报枠第二天开始刊发了一组连续报道,使一场普通的车祸演变为“一堂生动的社会公德课”,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注重关联度。任何领域都是全社会大坐标系上的一部分,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相互关联的,关联处容易出新闻。新闻单位因为专业分工,常出现“谁抢谁的饭碗”这样的争论,其实是不利于新闻质量的提升。湖州日报一直倡导“抢新闻”、反对“抢宣传”,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枟研究生当村主任助理直言“不屈才”枠这个报道,我们此前有过一年多的跟踪报道。一方面是大学教育实现大众化后带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形成的人才需求,一旦时机成熟,将两者联系起来思考提炼,报道的分量自然就重多了。事实上,这样的事例在任何一家媒体比比皆是,关键是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也不能过分计较于内部联系分工。

多一些思考

如同研究是学者的题中之义,在学习与观察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思考的深度决定一篇报道的厚度。其实,身为记者,最该有的能耐就是发现、挖掘新闻事实的核心价值,这挖掘、提炼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回想2003年夏天枟湖州日报枠“群众利益无小事”系列报道,背景缘于贫富差距拉大、干群关系相对紧张的社会矛盾。恰巧这个时候,湖城一位老教师投书本报,就亲历的三桩小事批评有关部门的工作作风。经编辑后,来信以枟小事并不小枠为题在民生版刊出。市委领导当天就此作出批示,强调要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宣传报道的契机。事隔6年,我们可以这么说,紧扣时代进步发展的节拍是这个系列报道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诚然,作为一名基层的记者,加上自身素养、角度与视野的限制,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能看得清、想得透。如何突破思考中的种种障碍,的确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其实在学习与观察中,始终保持一份冷静,在独立思考中求得“独特的发现”与“独到的见解”,说难也不难。

2008年底,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与地方都及时地提出了以“保增长、促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说实话,一时间是理解不透的,觉得“保”与“促”之间是矛盾的。想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突然没由来地跳出“回头看柳暗花明”一句,很多事情不都是回过头来看一看才更清楚吗?“保增长”的另一种解读就是力保平稳的基础上来争取不断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时间。8%这个增长指标,就是“保”与“促”的平衡值。正是这么一番莫名其妙的思考,我们做了一个长篇综述枟湖州:危机下的新布局枠,又通过言论提出了“以其等着‘抄底’,不如提前布局新一轮发展”这个观点。事后看来,我们至少没有“掉队”。

(原载2010年第2期枟新闻实践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