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17508900000109

第109章 思考的深度决定报道的厚度———枟“断腕”壮士今更壮枠案例解析

社会效果

报道在枟湖州日报枠一版头条位置推出后,在本市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一方面,市民从“无锡蓝藻污染”事件的不安中开始冷静下来,另一方面,对正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党员干部也多了一份来自身边的案例。报道得到了湖州市及长兴县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篇指导性强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典型报道。

7月26日,枟光明日报枠在第二版刊发了该报记者与本报记者合作采写的3000多字的长篇通讯枟浙江长兴:白鹭飞处“断腕”治污枠,再次报道了长兴在环境治理中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经验,全国各大门户网站作了转载。不久,新华社、枟经济日报枠等媒体也先后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报道。

据长兴县委宣传部分管外宣工作的副部长反映,从2007年至今,该县“绿色发展”的实践,“一直是一个外宣热点题材”。

2009年初,浙江省社科院和长兴县联合推出了研究课题,就长兴县这些年来的“绿色发展”进行专题研究与总结。长兴县委、县政府借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契机,在更高层面上提出了“打造县级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新目标,意在继续探索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子。

事实上,包括长兴县在内的湖州市,近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了矿山整治、“零点行动”和治太工程一、二期等,不仅恢复了“江南清丽地”的本来面貌,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太湖蓝藻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企业环保措施明显强化,群众保护太湖水的自觉性越来越强。

采编过程

无锡突发事件波及湖州 党报舆论引导责无旁贷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约400公里的沿岸线,养育了两省四市的1700万居民。太湖流域以其富饶而著称,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蓝藻大面积暴发,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2007年初夏,江苏省无锡市暴发“蓝藻危机”,一时间,太湖蓝藻问题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一大热点。甚至国外的媒体也借此大做文章,对我国的环境生态“指手划脚”。

无锡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同饮太湖水的湖州市,从市领导到平民百姓自然十分重视。市委、市政府立刻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有关部门都启动了应急预案。不久,省委书记、省长先后来湖州调研,进一步部署相关工作。

作为地方党报,枟湖州日报枠立即承担起权威信息的发布任务。报社领导与日报中层干部多次开会讨论,确定基调,落实报道,及时刊发了一系列动态报道,以大量的即时信息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几天后,市民紧张的情绪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慢慢平静下来。

这时,作为新闻工作者,回顾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开始思考下一步的报道思路。

“深度反思”不可取“正面提醒”有必要

无锡水污染事件趋缓没几天,市委宣传部向新闻单位传达了有关指示,建议谨发反思性报道。

日报编务会上传达了有关精神,大家在讨论中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深度反思不可取,正面提醒有必要”,趁环保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焦点的时候,组织一组正面的、有影响、有启迪的典型报道,进一步唤起企业和市民的环保意识,这正切合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报道大主题。

大的思路确定下来了,接下来的任务是各部门调查筛选报道线索。当时,要闻部的联系点之一是长兴县,对长兴县的情况比较熟悉。

地处西太湖的长兴县,曾经拥有过几顶令人骄傲的“桂冠”:建材大县、轻纺之乡、蓄电池基地等,改革开放后依靠建材、纺织、耐火材料、蓄电池等产业的兴起,确实品尝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甜头,又过早地吃到了苦头。上世纪90年代末,一场饮用水危机让长兴人开始反问自己:“为什么守着太湖没水喝?”后来发生的“天能群体性事件”更是发人深省,并一度被国家环保部门戴上了“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高帽子”。

2003年,长兴县开了一次著名的“不发展”会议,搁置“要不要发展”的争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与举措,开始了历时3年的耐火、矿业、水泥、蓄电池、轻纺等五大行业的大整治,一举摘掉“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帽子。同一时期,该县经济社会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在“全国百强县”榜上,从2002年第107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56位。

“长兴县经济与环保良性互动发展的经验是成功的,值得总结。”笔者作为要闻部主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何况,长兴县与无锡的宜兴市接壤,报道的新闻性与说服力相对强一些。”

总编辑集思广益后当下决定将长兴“壮士断腕”作为系列报道的首篇。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立意,以典型经验回答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对矛盾,促进良性互动发展,报道不仅能对本地有导向作用,还对沿太湖周边地区有启迪。

三赴长兴采访 走访太湖沿线

题材确定的第二天即7月15日,作者到长兴县采访。先到县委宣传部,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庆忠合计了采访安排,紧接着,约访了分管环保工作的县委常委、副县长庄国良和县发改委主任,主要了解该县近几年环保工作的思路、措施、成效和经济运行情况。下午,到县环保局,采访了局长与分管副局长及负责监测太湖水质的工程师。当晚,电话采访了正在外地开会的县委书记刘国富,重点是如何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并请曾经担任副县长的王庆忠详细介绍了该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与特色。第二天上午继续走访了“天能”等几家企业和最先开始整治耐火产业的李家巷镇。下午赶回湖州,整理材料,考虑主题的提炼与材料的取舍,确定了报道的切入口。

南太湖的水质好于北太湖。这一事实有无变化?这是确保这篇报道能否推出的关键点。于是,过了一天,作者从湖州出发,沿环湖大堤,实地察看几条入湖口的水质和防范蓝藻措施的落实状况,采访了长兴县雉城镇彭城村沈家角自然村临湖居住的两户人家,了解生活用水的情况。实地耳闻目睹后的判断,更对作者成稿有了“底气”。当天晚上,返回湖州连夜开始着手写作。

7月20日下午,第三次赴长采访,并再次与县环境局负责人一起,现场测试了境内两条主要河道长兴港、合溪港入湖口的水质。再次借用仪器证实了南太湖水质,进一步为报道主题的确立夯实了基础。

数易其稿细斟酌 大样签发前改定

初稿一气呵成,兴冲冲地来到总编办公室。总编辑看了初稿,并没有说什么虚话,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背景文字太多,宣传味道太浓;二是出场人物过多,采访痕迹过重,喧宾夺主;三是语言需要精炼,当时的氛围不宜过分追求生动,重在有说服力。

7月20日晚上开始改写,直到深夜完成了第二稿。21日上午,再次改稿。下午,又请一位老报人帮助看稿,虚心听取修改意见。就这样,稿子基本定下来已是晚上10点钟,又来到夜编室,与值班编委、夜班编辑一起,逐字逐句推敲。凌晨二点多,清样签发前一刻,稿子最终改定,于当天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

几点体会

思考的深度决定一篇报道的厚度,这道理对每一个记者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用心挖掘,深度决定高度;用心提炼,浓度决定厚度。枟“断腕”壮士今更壮枠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源于观察与思考中的积累,以及不断挖掘、提炼的结果。

一是要冷静思考,党报发声重在正面引导

当时的情况下,全国聚焦太湖,不少媒体开始挖掘所谓的背景,开始“反思报道”。“党报必须站出来发声”,关键还在于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在研讨中认为,党报的正面引导更有效。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发展理念就是可持续的发展。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一对矛盾,促进良性互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长兴县的成功实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湖州市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成果,事实证明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是可行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能够统一的。

枟“断腕”壮士今更壮枠的新闻价值,在于环保问题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当口,通过实例,提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这无疑是立足当地又跳出当地的一种舆论引导力。报道的实效也说明了这一点,在矛盾尖锐的时候,正面引导的作用与典型报道的价值更加能够充分体现。

二是坚持真实性,在树立正面典型的同时不回避矛盾

在报道的角度选择与报道内容的取舍过程中,我们没有回避矛盾,既交代了长兴县一段时间内被“戴帽”的窘境,也没有回避县领导的压力。正是在事实面前,说明了新时代的政绩观在转变,从片面追求GDP到追求群众幸福生活的实现,这是时代进步的一个可喜变化。尤其是,在无锡蓝藻事件发生后,社会上一片纷纷嚷嚷的时候,我们的报道让人们看到了方向和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报道的典型才不是读者反感的那些以偏概全的所谓虚荣,才能使我们的典型报道富有生命力。

长兴县“壮士断腕”的勇气,固然有被“逼上梁山”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在群众的诉求与事实面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党政主导,以政策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自上而下推动了一场“绿色革命”。事实上,我们在采访中强烈地感受到,长兴践行科学发展的探索,当地社会各界包括经济人士和普通市民都是充分肯定的。

三是要用心提炼、精心制作

提炼是对新闻事实进行思考、选择、整理、调整、概括的过程,是考量一个记者思想、见解的重要环节,用心处在于风云在胸、心怀大局,力求“心中始终有激情,大脑始终要冷静”,吃透材料,把握事实。

另一方面,新闻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是一个真实反映、准确反映的过程,着力点应该是始终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细细打磨,就繁为简,去粗存精,这样的作品才更加精美,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如文章开头对头对芦苇、小青年戏水、三条河流的描述和唐诗的引用,着墨不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既赋予环境一种真实,又表达出一种意境。这就是“打磨”的效果。

(原载枟震撼的奥秘———浙江新闻创优范例选编枠,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后记

世事不止好坏之分,只是对好事、坏事的特别敏感,当为记者的职业反应使然。

有道是“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这恐怕也是一条朴素的传播规律。众所周知,体制内记者负有“以正面宣传为主”的职责,可要把好事“传出门”,甚至“传千里”,“这活儿不好干”。对于本人来说,半道出家,进入新闻单位之前没读过一本专业书,又是40岁学当记者,且活动空间只有一个市域,积累、精力、视野与才能都十分有限,要做个像样的记者,说不难肯定是假话。之所以给这个小集子取名枟好事也出门枠,无非自我小结一下多年来在这条“道”上的探索与实践。以当下不少人只信负面新闻的情势,说好事肯定是事倍且功不过半的,可是毕竟心有所系,何况大多报道或多或少有着作者的认同或思考,也合乎本人“一束光亮,一片希望”的念想。

改革开放无疑给中国带来经济大转型、社会大变革,迄今惊心动魄已三十多年。相对而言,进入新世纪的这十多年,可谓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余波荡漾的年代,“改革进入深水区”,我等身处的浅水湾里明显少了些上世纪后二十年那般的惊涛拍岸。而这期间,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却是汹涌澎湃,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宽广且前所未有的畅通,报纸这一传统媒体遭遇生死存亡的冲击。作为一名地方党报记者,本人也许错过了“抓一把都是大活鱼”的好时光,只能头戴一顶“草帽”,行走于苕溪两岸,屏息倾听,细心观察,大处入眼,小处入手,老老实实地将身边的人和事“说”给读者,诚惶诚恐地希望他们暇余能看上一眼。假如他们能多停留几秒钟,或者看的时候能笑一下甚至点个头,又或者能从中看到一点岁月年轮碾过残留的印痕,也算是“传”出了门!可是,深知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我惶恐依然,不知道这集子里有几篇曾“出”过报社的大门。

蹒跚学步,至今这记者也当了十年(期间曾有近两年时间回到编辑岗位)。因为这个整数,也许是自恋作怪,去年下半年开始整理,选取其中一部分旧作,依内容分六辑,堆放一起,成了这个集子。其他需要说明的是,整理时作了个别文字的修正,基本事实未作任何改动,尽管有些早已“物是人非”,终究是过去时光的碎片,窃以为无须遮掩。

借此,特别感激那些接受过本人采访的对象和握有“芝麻开门”钥匙的读者诸君,是他们给了我事实与荣誉,理所当然是我的衣食父母,也理该接受“养子”的拜谢。多年新闻活动,我有幸得到了不少同行高人的指点。1991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叶辉先生,一位人品、文品皆一流的业界前辈,相交十多年,多蒙教诲,受益匪浅,不是一声“谢谢”所能表达。这回,先生又欣然拔冗作序,为拙作增添了一抹亮色,不胜感激。衷心感谢省委宣传部鲍洪俊副部长,省记协应金泉副主席,人民日报祝晓虎先生、江南女士、王伟健先生,新华社潘海平先生、李亚彪先生,经济日报黄平先生,工人日报李刚殷女士,农民日报蒋文龙先生,中国青年报董碧水先生,中国教育报朱振岳先生,解放日报杨健先生,文汇报万润龙先生和蒋萍女士,浙江日报周荣新先生、王郁先生、秦军先生,今日浙江杂志吴坚先生等给予的关爱与帮助。同时,十分怀念省记协原副主席傅上伦先生生前对晚辈的教诲。

十分感激湖州日报社历任领导与前辈同仁陈永昊、许学东、蔡小伟、朱达林、唐中祥、方永庆、罗经品和潘文泉、沈宝山、夏晓星、朱建飞、陈渭、蒋国梁、王诚、邱建申、孙群、俞康乐、秦津源诸位,他们都是我职业生涯的师长。我的高中老师宋有武先生,一直以来关心着学生的些许进步,这里表示敬意。还有我那当中学语文教师的妻子,是我不少报道的“第一读者”,她对文字的领悟与执著,给了我不小的帮助。

集子所收录文稿大都为本人执笔,其中有部分篇什与同事合作,恕不一一说明,这里对李莉、徐敏、温莫邪、金加宝、李晓俊、柳自成、江红喜、王力中、朱晔、路平、汪小敏等同事的辛勤付出表示尊重。

承蒙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册小集子,特别是责任编辑叶抒先生为之付出很多心血,著名书法家常健君先生欣然命笔题写书名,作者深表谢意。

叶福明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