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性的“新大陆”
17516200000025

第25章 阶级性与人性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也会变化,甚至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在分配方面,也必然随着变化。阶级的产生是生产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必然结果。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其决定因素是人性和人的性能。

§§§第一节阶级社会的形成1发展

奴隶社会和奴隶制度,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奴隶b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制度”(《辞海》1979年版2511页“奴隶制度”词条)。

中国奴隶社会的“萌芽”和出现,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在我国可以上推到公元前2000多年,即传说中“三皇五帝”时代。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应该是在夏朝、商朝和周朝,即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拥有全部奴隶。奴隶不但是劳动力,而且成为会说话的生产工具,奴隶主可以买卖奴隶,可以赠与奴隶。奴隶主甚至可以随便屠杀奴隶;而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所有上奴隶是一无所有。在分配上,奴隶主只是让奴隶吃让奴隶喝,其他什么也不管。

但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发展和进步的。其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农业上,原始社会人们吃的用的完全是天然的野果、树皮、草叶。奴隶社会人们刀耕火耨,能简单的生产一些吃的食物;二是畜牧业由原来的狩猎,发展到人们可以牧养;三是把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能较好的发挥人的劳动作用,劳动产生了少量剩余,能养活一部分不劳而获的奴隶主。

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奴农)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辞海》1979年版1638页“封建制度”词条)。

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奴隶社会后期,由母系时代向父系时代转化,社会的细胞——家庭逐渐出现,氏族社会开始发展。周朝后期,奴隶社会进人衰退期,即进人向封建社会的转化期。

刀耕变成了犁耕,火耨变成了锄耨,狩猎变成了圈养或放牧,生产资料以土地为主。人们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失去土地就失去一切。奴隶主控制和掌握的绝大部分土地,逐渐演变为封建主所拥有,封建社会的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封建主,他可以把土地任意分封给皇亲国戚,也可以分封给下属大臣。拥有大片土地的皇亲国戚和大臣,也可以任意赐予低一级的皇亲国戚和臣子。皇亲国戚和臣子得到的土地,不可能自己耕种,必然要使用农奴或农民。使用的办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包出去,拥有大量土地的封建主什么也不管,一亩地一年交多少粮食就可以了。这种办法对封建主来说旱涝保收,奴农或农民成为佃农。二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封建主是管理者,什么也管,就是不参加劳动,收获的粮食按比例(三七或四六)分成,封建主拿大头,辛苦耕种土地的农民或奴农,成为雇农拿小头。

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具有六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家庭逐渐出现和巩固,并逐渐成为社会的基础和核心;二是母系社会逐渐演变为父系一“氏族”社会;三是奴隶逐渐演变为奴农,并逐渐演变为农民;四是奴隶主逐渐消亡,封建主逐渐出现,并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与农民或奴农形成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五是主要生产资料,由奴隶逐渐演变为土地;六是在分配上,奴农或农民按约定的数量,向封建主交纳地租或与封建主按比例分成。奴农或农民有了私有,家庭就有了一定的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制度”(《辞海》1979年版3289页“资本主义制度”词条)。

在国际上,164〇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是世界上第一个结束了奴隶主、封建主专政统治的国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也是第一个步人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西方的其他国家,纷纷效法英国,破除封建主或奴隶主的统治,走资产阶级革命的路子。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东方或西方的一些国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导,沿着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破除了封建主或奴隶主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给中国人指出了一条路子,俄国人的十月革命,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列主义”,也指出了另一条路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教导,中国人民要翻身,要从水深火热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出来,必须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的统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和艰巨斗争,打倒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在学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逐渐步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应该说明,社会制度的演变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改朝换代——更换皇帝是不一样的。改朝换代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历史上的突发事件,是“突变”。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制度向另一个社会制度过度、演变,在历史上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渐变”。

第二节人的阶"性与人的性能是,目辅-成”的阶级性是人性的发展和发挥,人性是阶级性的“本原”和核心。“追求利益确保生存”,这是人性的核心,也是阶级性的核心。在阶级社会,哪个阶级都有阶级的“本性”,哪个人都有阶级的“烙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不论哪个阶级,也不论哪个阶级的人,其本性都是要追求利益追求生存的。而且都会“拼死拼活”的追求利益,追求生存。追求利益追求生存的本性,绝对不会因为阶级不同而本性有所差别,只是追求利益追求生存的手段有所不同罢了阶级的存在和发展,完全、真实、全面的体现出每一个阶级的阶级“本性”——追求生存,追求利益;也完全、真实、全面的体现出每一个人的“阶级”性和人的“本性”一追求生存,追求利益。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奴隶社会时期,凡是奴隶主在统治奴隶方面手段是相同的,利益是一致的。奴隶主这一小撮人也可以说这一个阶层的人,因为利益一致,“自然”形成一个阶级一一人以群分,而且是统治阶级。在奴隶社会,奴隶被统治被压迫,过着如同牛马的生活。所有奴隶在反对奴隶主统治方面,态度是相同的,利益是一致的。奴隶这一大群人或者说这一阶层的人,因为利益一致,就自然或必然形成另外一个阶层一一人以群分,而且是被统治被压迫的阶层,即被统治被压迫的阶级。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阶级产生了,阶级社会出现了。为了各自的生存,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各自的追求,两个阶级之间,两个阶级的人之间,在追求生存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剥削反剥削、压迫反压迫、统治反统治,势不两立的非常激烈的矛盾和斗争,在激烈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发展,直至打倒或推翻剥削者、压迫者、统治者。矛盾和斗争的过程,客观上形成既互相斗争又暂时相互依存的局面,这是辩证的统一。这种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所有打上阶级烙印的人,追求生存,追求利益的阶级本性的反映,也是所有打上阶级烙印的自然人追求生存、追求利益人的本性反映。这种本性,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所有阶级社会里,都会强烈的表现出来。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获取更好更多的生存条件和利益,强迫奴隶为他劳动,为他卖命,只管奴隶吃喝,不管奴隶死活,把劳动力变成了“劳动资料”;封建社会时期的封建主,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一阶级利益,把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一一土地分封给皇亲国戚和大臣。皇亲国戚和大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追求,又把土地分封给下一层的皇亲国戚和臣子。下一层的皇亲国戚和臣子,把土地租出去或雇人耕种,不劳而获坐收劳动成果。奴隶主统治的阶级社会,变成了封建主统治的阶级社会,统治的对象由奴隶变成了奴农或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为了更多的获取利益,在剩余价值上做文章做手脚,剥削工人压榨工人;在政治上结成联盟,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积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把生产资料全部垄断,变成资本主,成为统治阶级。对外掠夺落后地区和民族的资源和财富,以满足国内资本主贪得无厌的私欲。这种现象和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表现的最为突出,最为严重。劳动者一无所有,变成无产者,成为被统治的阶级。

§§§第三节正确对待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从追求生存追求利益出发,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必然要产生的。统治与反统治,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是阶级社会阶级矛盾的主要内容。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是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不论是奴隶主、封建主,还是“资本主”,为了本阶级能够长期生存下去,为了本阶级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必然要千方百计统治、压迫、剥削奴隶(奴农)、农民和无产者,这是统治阶级的本性决定了的。反过来,奴隶、农民和无产者,出于追求生存追求利益的目的,也必然要千方百计的反对统治,反对压迫和反对剥削,这是被统治阶级的本性决定了的。因而在阶级社会,必然会形成激烈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奴隶社会,奴隶消极怠工,毁坏劳动工具,甚至逃跑、暴动,以反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在封建社会,农民要求“耕者有其田”,要求“平均地权”,并不断发生暴动等;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除了得到全部的“剩余价值”以外,还要千方百计压低工人的劳动报酬,在生产中偷工减料,在质量上以次充好……压低报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都会给资本主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无产者为了反抗统治。压迫和剥削,积极组织起来联合起来,组建工会,举行罢工,游行示威,向资本主要条件,讨说法……

无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两个对立的阶级,每时每刻都在斗争,经过长时间的激烈的和你死我活的斗争,达到双方暂时都能接受的“条件”或“约定”,即达到暂时的平衡才算告一段落。实际上是转人下一轮斗争。

在阶级社会,由于生存和利益的驱使,阶级斗争永远不会停止,更不会消除。

“阶级斗争是社会分裂为阶级后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辞海》1979年版940页“阶级斗争”词条)。我们都知道,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也就是说“所有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分配制”必须适应所有制。进一步来说,也就是“分配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改变。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机制。也可以说是“自然机制”、“自然规律”。因此,人们要想改变这种机制和规律,必须在主观上因势利导,在政治上积极开展反压迫、反剥削、反统治的斗争;在经济上积极推动经济机制和规律的发展,积极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改变这种机制、这种规律的目的。这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对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应有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态度,也是人的追求性能的发挥和发挥人的追求性能的唯一手段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