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大学校园里,有这么几位特殊人物:他们操着外地口音,吃在学生食堂,住在条件简陋的临时招待所,但他们每天都精神饱满地活跃在讲台上、教研室和实验室里,从早忙到晚,很少有闲暇的时候。他们就是在这里支教的清华大学教授团的教授们。
2001年7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确定由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从此,清华大学就向青海大学无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两座相距遥远的大学缔结了深厚的情谊,搭起一道跨越万水千山的绚丽彩虹。3年来,清华大学向青海大学捐赠了价值500多万元的图书资料和计算机、摄像机等仪器设备,援建了两个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和远程教育教学站,免费接收青海大学20多名教师前去进修。为了帮助青海大学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清华大学先后派出两批支教教授团。由8位教授组成的第一批教授团完成任务后,又有9位教授成为第二批支教成员。他们帮助青海大学制订有关课程和实验室建设规划,调试安装实验仪器,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全面参与各项教学改革活动,也将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治学方法和可贵的敬业精神带入这所曾长期封闭的校园。
在支教的教授团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屠萍官教授不仅亲自参与实验室的设计,而且亲自带人选购仪器和其他材料,为此她跑遍了西宁市,目的就是为了给青海大学省钱;吴庆余教授将自己花费多年心血才完成的五大本基础生物学彩色图集全部无偿赠送给了青海大学;朱文涛教授不仅多次到课堂听课、找出教学难点,而且亲自登台示范……有的教授已经年过花甲,毅然踏上支教的征程;有的教授放下手头的课题,承担起青海大学的科研工作;有的教授放弃假日休息,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术;有的教授克服高原缺氧反应,顽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位教授在离开青海大学时说:“我所做的这点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这却圆了我支援西部的一个梦。”
2005年,青海大学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验收,实现了硕士点零的突破,教学水平也迅速提高。青海大学的师生由衷地说,这里面都有支教教授团的功劳!
(原载2005年2月16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