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17519300000155

第155章 青海发现4000年前的骨质吹奏乐器

“这件距今近4000年前的骨质乐器,在青海省是年代最早的,在全国也很罕见,它可能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骨笛。”最近,青海省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孟清生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了一件骨器的来历。

孟清生所说的骨质吹奏乐器,出土于青海省湟中县,现陈列于落成不久的青海省博物馆。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见这个颇像笛子的骨器,约有成年人食指粗细。可惜的是,记者看到的不是完整的骨器,只是它的残件。但是,骨器的残段尚有22厘米。上面有7个小孔,各孔连成一线,大小一致,间距相同,制作工艺精良。根据与之同时出土的其他文物判断,这件骨器当在距今3600年以前。那么,这件乐器是用什么动物的骨头制成的呢?孟清生认为可能是鹰的翅骨或其他小型动物的肢骨。这件骨器足以说明,我国的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很早就开始用动物的骨头制作乐器了。至于它是横吹还是竖吹、与后来的羌笛有没有渊源关系,目前还不得而知。与之同时展出的精美骨器也值得注意。这里,用骨做成的器物有骨锥、骨簪、骨鱼钩、骨铲、骨珠、骨梗刀、骨饰片。所用材料既有牛骨、羊骨、狗骨,又有猪骨、鹿骨。有些骨器,比前面提到的骨笛要早1000多年。只见有的饰物制作得相当小巧精制。一件饰物,往往要用成百上千的小片连缀而成。有些骨器上还刻有生动的图案,有的刻的是对角三角形,有的刻的是展翅欲飞的雄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把骨梗刀,刀的刃部有刻槽,槽内可镶嵌薄石片。石片磨薄可用于切削,石刀破损后还可以随时更换。骨器的广泛应用,充分反映了祖先的聪明才智。

(原载2004年7月14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