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农村经济要选准突破口。突破口选准了,全盘棋就活了。
地处河南省北部的汤阴县,有63万亩耕地,是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80年代初,全县粮食总产在2亿斤上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1984年全县产粮达到3.5亿斤;但屈指一算,令人心寒:这一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才300来元。
事情很清楚:农民单靠在土地里刨食,只能解决温饱,很难实现富裕。
怎样才能富裕起来?经过调查研究,邀请外地专家反复论证,汤阴县的决策者们决定走粮食转化增值的道路,让农民的余粮成倍增值。
他们选中了肉鸡。这种叫做“艾维茵”的肉鸡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生长7周,吃8斤饲料,长4斤肉,增5斤肥。这就是说,一斤饲料经肉鸡一转化,可以增值10倍以上!
1984年,汤阴县开始引进肉鸡。1986年,汤阴又组建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牧工商联营公司,专门管理协调肉鸡生产。7年来,汤阴累计生产肉鸡2000多万只,实现产值4亿多元,共创效益3680万元。养鸡收入相当于全县农业的总收入,等于又增加了63万亩土地。
一业旺,百业兴。肉鸡生产带动了全县粮油加工、饲料加工、食品加工、饲食业、包装业的发展,救活了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推动了金融、保险、教育等项事业的发展。
肉鸡饲养在汤阴成了一个支柱产业。
肉鸡转化了农民手中的余粮,反过来又促进了粮食的生产。1989年,汤阴县农技人员和农民在20万亩农田上搞玉米高产开发,推广新品种,将单产由640斤提高到1100多斤,全县总产由3.6亿斤跃升到5.6亿斤。
粮食多了,汤阴人又从国外引进设备,建起玉米综合利用实验厂。玉米在这里被分成淀粉、蛋白粉、胚芽饼、玉米浆、玉米油、玉米渣,出口创汇。小小一粒玉米,经过分割加工,马上身价倍增。现在仅玉米淀粉一项每年出口就达1万多吨。
(原载1992年7月20日《光明日报》,与谷文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