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17519300000084

第84章 三国受禅坛和“三绝”碑不该被如此冷落

不久前,记者到河南省临颍县采访,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受禅坛,欣赏了“三绝”碑。然而,当记者兴奋地与当地一些人谈起观感时,却发现许多人从未去看过,有人甚至是第一次听说过。有人虽然听说过“三绝”碑,却不知道“三绝”为何意,当然也不知道受禅坛在何方。对此,记者颇感意外。

曹魏代汉,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就连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此有详细记述。如今,经历了1800年风雨,作为这一历史事件重要见证的受禅坛和“三绝”碑,仍然存世,实属不易。

受禅坛位于临颍县境内,距许昌市仅15公里,现在已经被一片农田所包围,也无公路直达,参观只能步行登临。据介绍,原来的受禅坛有三层,非常高大,十分壮观。当年汉献帝刘协在坛上请魏王曹丕受禅,亲手将玉玺奉上。坛下有400余名大小官僚和30余万禁军将士目睹了这一事件。

如今,这里只留下一个荒草丛生的大土堆。由于长期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各种破坏也就无法避免。附近农民为烧窑纷纷到坛上取土,致使受禅坛体积迅速缩小。据说,现在的受禅坛只相当于原来的几分之一。还有不少农民到坛上来挖红薯窖,坛上至今窖坑密布。坛上原来建有的亭阁式建筑,也早已荡然无存了。登上坛顶,只见坛上芳草萋萋,小树摇曳,很少有裸露的土壤。只有坛顶有块锅盖大小的地方寸草不生,据说那是当年汉献帝跪过的地方。究竟为何,现在已不得而知。这为土坛平添了一点神秘的色彩。

虽然经历了许多破坏,受禅坛直径还有300米,高度也有18米,占地仍有5280平方米。这已经相当不易了。因此,早在1964年它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它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此不远,有个类似农家小院的建筑,那里摆放着与此有关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劝进碑,一块是受禅碑。两碑大小基本相当,高3.32米,宽1.1米,厚0.32米。受禅碑正面共有22行,每行最满49个字,全碑共有1359个字。可惜,由于石碑下部风化十分严重,表层脱落,许多字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碑上文字仅900多个而已。此碑有确切记载,应是三国魏初的实物。

这里平时大门紧锁,很少有人光顾。因为很少有人知道,这里面的两块其貌不扬且损毁严重的石碑,堪称国宝,是举世无双的“三绝”碑!

“三绝”一说,源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因为相传此碑碑文出自大臣王朗之手,书法是吏部尚书梁鹄的杰作,而刻碑者是当时鼎鼎有名的钟繇。文章、书法、雕刻,都堪称绝品,令人拍案叫绝,故称“三绝”碑。据介绍,当时流行小篆,汉隶也颇受青睐。而此碑文字仍未完全摆脱篆字风格,每笔每画都中规中矩,既美观又大方,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据说,当时就有人十分喜爱,在碑成后仅十天就挖走了碑上的6个字。至今碑上还清晰地留下方方正正的盗坑。作为那一个时期保留下来的石碑,它不仅记载了一段历史,而且也记载了汉字演变及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其价值很高。据说,王羲之、王献之、刘禹锡、欧阳修、苏轼、颜真卿等名家都曾专程观赏。另外,来此观赏的还有清朝康熙皇帝。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也曾来过。许多书法家从此碑上汲取了营养,悟出了书法之道。

然而,现在它却被人冷落了,这令有关人员十分遗憾。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受禅坛和“三绝”碑的保护措施还未真正落实。受禅坛的四周至今连个围栏都没有,谁都可以随意攀登。“三绝”碑也仅仅是用砖砌护、免受雨淋而已。而这一切都与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有关。有关人员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它的价值,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原载2002年8月23日《光明日报》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