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17532300000114

第114章 附录五 袁宝华:赤臣谋国志不休

袁宝华,生于1916年,河南南召人,历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兼物资管理部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经委主任,并曾兼任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他还是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创建者与主要领导人,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袁宝华文集》四卷、《袁宝华经济文集》、《袁宝华教育文集》、《袁宝华访谈文集》、《偷闲吟草》(诗集)等。

30岁:革命劬劳亦乐事,暇日把杯祝丰年

记者如约而至北京百万庄袁宝华的家中,秘书说,袁主任已早早地在客厅等候了。这位被同事、下属都以“宝华”相称的93岁老革命和蔼亲切。“你问什么?我答什么。”他说。言简意赅。

在几十年经济工作中,袁宝华就是靠这种认真与简洁,成为我国管理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是他的不懈努力,让我国企业拥有自主权,把中国名牌推向世界,培养出一个又一个企业家精英人才。

“非一日之功。”袁宝华说。说起自己的革命经历,可以说由多个3年开始:入北大3年,在那里参加“一二·九”运动,入团入党;七七事变以后,他回到河南老家做了3年地下工作;后来,国民党点了他的名字,组织上把他撤到延安,在中央学校短暂学习后,调中央组织部工作3年;日本投降,他随大批干部去东北,任乾安县委书记等职,又干了3年地方工作;1949年调到东北工业部工作,3年后,他调任国家重工业部钢铁局副局长,从此开始从事国民经济的组织与领导工作。

袁宝华说:“1945年从延安到东北,我已经30岁了。3年地方工作,对我个人提高很明显。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因为我们把大批干部派到基层去。当时东北局派干部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群众通过斗争,得到了实际利益,特别是分到了土地,反过来支援你。乾安县人口不过10万,参军就有上千,没参军的就出担架、出人力支援前线。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培养了大批干部,因为外来干部毕竟还是少数,需要大量地方干部加入。我们不光是抓运动、抓斗争,还不忘抓生产,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把生产搞起来,群众有了饭吃,我们的政权就稳固了。”

这位北大才子不忘用诗情画意记录下当时情景:亲自动手渡难关,也为群众减负担。挈畚积肥踏春雪,驱车采薪入莽原。耕耘以时足自给。纺织惟勤宜偷闲。革命劬劳亦乐事,暇日把杯祝丰年。

50岁:此生以身许党,壮怀慷慨激情

袁宝华调入北京,是1952年随周恩来一起去苏联谈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援助项目后。“对我们来说,整个谈判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等于上了一个经济培训班。”袁宝华说。

不久,重工业部撤销,袁宝华任新成立的冶金部办公厅主任,后提做部长助理,天天下去了解情况,回来提出意见。袁宝华说:“1958年,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找我们谈这钢铁翻番的问题,钢铁大省的负责人都拍胸脯说可以。毛主席问到我,说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原来是搞计划的,现在搞生产。他说行不行?我琢磨了一下,说钢铁企业有一系列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能够落实了,能够推广了,翻番就有可能。毛主席很赞赏我的话。”

钢铁翻番一经报纸公布,冶金部的后院也在用土炉子炼钢。广西人在山沟里炼钢,炼出的都是渣子,冶金部有个副部长去那儿,人家问这些是不是铁,他认为不能给群众泼冷水,说这就是铁。袁宝华说,后来毛主席醒悟了,让陈云同志了解究竟能生产多少钢,最后把钢的指标压下来了。

袁宝华叹道:“3年‘大跃进’后,开始进行3年调整,让我们真正认识到生产科学化。不采取科学的态度,不采取科学的方法,不能真正完成任务,不能真正达到你的目标。”

1960年下半年袁宝华调到经委做副主任,抓物资管理工作。“文革”中,他“靠边站”。这时全国生产乱套了,周恩来找到物资部军管会主任,说:我现在急需用人,袁宝华我在延安就认识他,他的历史比较简单,学生出身,参加革命,你要把他解放出来。袁宝华说:“我被解放后,到新成立的生产组,组长是军代表,我是副组长。生产组名义由计委管,实际上是国务院直接领导,一共只有20多个人,基本一个人管一个部,因为各个部工作都停了。”

没有煤,电停了,铁路也断了,袁宝华都要去协调。整个“文革”期间,袁宝华就是生产上的“救火队长”,哪里有事,哪里都要他管。

“这几年工作之所以能够维持下来,一方面大家有这个需要,再就是国务院抓得紧,有时候是总理亲自抓,还有就是‘四人帮’,特别是上海需要我这个生产组,他们虽说有时候批评我,说我抓生产压革命,有时候还得支持我。”

当时全国企业乱七八糟,基本上没有管理,邓小平复出抓整顿,袁宝华借这个机会,搞了一套企业整顿的意见,很快就传达下去,企业开始有了好转。

年过半百,焦头烂额,但袁宝华一颗为党为国之心始终不渝。他在《西江月·斗室书怀》中写道:此生以身许党,壮怀慷慨激情。迅雷烈风自从容,四卷朝夕与共。放眼五洲云天,触目西山雪晴。无边思绪任汹涌,一片丹心如镜。

70岁:革命半世纪,未曾解征衣

改革开放初期,袁宝华到日本、美国、西欧考察。日本人说:“中国没有企业,也没有企业家,因为中国企业不是独立核算,不是自负盈亏。”这些话对袁宝华触动很大。他说:“过去我们企业只能算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的所有利润全都收到财政部去了,你要用一分钱都要向上面报告,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1979年中央工作会议之前先念同志找我,提出来怎样把企业放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我就提了10条意见,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给大家讨论,得到大家赞成,财政部就根据这个意见,提出把利润留一部分给企业。这时候,赵紫阳在四川进行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用事实说明好处在哪里。”

企业有了自主权以后,中央又从立法上肯定了企业的改革。袁宝华说:“《企业法》是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的,我们用了10年,直到1988年才把它搞出来。现在看它远远不够了,可在当时,只有《企业法》才把企业推到市场当中去拼搏,去锻炼。所以改革开放30年,它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袁宝华坚持不懈的推动下,我国有了现代化的企业;他提出加强职工教育,企业得到发展;他发现企业家修养需要提高,随后我国培养出一大批现代化企业的企业家,培养了大批企业经营人才。

这一年,袁宝华正好70岁。他用《七十自勉》提醒自己:人生不满百,已得十之七。革命半世纪,未曾解征衣。思想勿离退,始终须如一。不信步履老,前程似朝曦。

正因为袁宝华在主持我国经济工作几十年中取得的成就,2005年,由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设立以他名字命名的“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用以表彰在管理创新中涌现的优秀人才。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谢企华、民营企业家常青树鲁冠球、茅台酒厂董事长季克良等一批优秀企业家榜上有名。

90岁:手脚要动,头脑要用;不要摔跤,不要感冒

“我离开一线是国家经委撤销,那一年我73岁。辞掉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那一年是84岁。”说起晚年生活,袁宝华说,“小平同志有很大功劳,是他取消了干部终身制,我们才能度过晚年平稳的生活。我的养生标准就是六个字:两坚持,两避免。”

“两坚持”就是手脚要动,头脑要用。袁宝华每天要出去散步。因为住在楼上,他每天爬楼梯不要人扶,自己能动手的事从不要别人帮助。每天两个钟头的读书看报时间都是固定的,国家发改委的简报,企业管理协会的文件,文献研究室的资料,外加15份报纸,18份杂志。

袁宝华说:“我自己订了3份杂志,《求是》、《新文学史料》、《书法》,我喜欢诗词,有6份诗词杂志。”袁宝华的记忆在老同事当中为人称道,青年时代记下的唐诗三百首,现在张口就能背出来。

“两避免”就是不要摔跤,不要感冒。袁宝华说:“人一老,骨头就疏松了,一摔跤就骨折,不能活动了,人的生命延续就成问题,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老人一感冒就是肺炎。只有坚持两条,避免两条,晚年生活才能平稳度过,有了好身体才能发挥余热。”

低调又平易近人袁宝华,生活简单,一日三餐都是家常便饭。早上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中午吃点肉,晚上喝点粥,一杯酸奶,也不服什么补品。袁宝华说:“我能吃能睡,体重70多公斤,体检时医生说不要再增加了,还得控制一下。”

袁宝华80岁寿辰时,作一首《八十述怀》,表达自己“垂暮犹存报国心”,许多老友都以诗唱和庆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也和诗一首:奉天初识韩荆州,亦师亦友五十秋。廉颇跨鞍情未老,赤臣谋国志不休。忠诚练达功绩著,公正廉明口碑留。我学袁公高格调,无愧于心复何求。

在东北工业部时,朱镕基曾是袁宝华的部下。对老首长如此评价,袁宝华的人格魅力,尽如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