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17532300000026

第26章 悠悠乡思眷眷情

“50年没回去喽,得赶快找个时间回去一趟,唉,想家得很。”1月29日,京东宾馆,74岁高龄的中顾委委员袁宝华同志在与南阳地委领导及部分在京工作的南阳籍人士谈起故乡时,眼睛都湿润了。

“人老了,感情脆弱了,总想着回去看看。趁着两条腿还能动,今年或明年一定要回的。要不,就没时间了。”听着地委书记李金明的汇报,看着反映南阳巨变的电视录像片,老人睁大了眼睛,不住声地说:“变化太大了,没有一点过去的样子了,那条街现在在哪儿?”金明书记指着屏幕上楼房林立的建设路,告诉老人:“在这儿呢!”“哦!”老人满足然而又有些遗憾地应着。

那条街在老人的记忆里是破旧而又充满情趣的。街长不足里,阔不足两丈,两旁都是卖玉器、杂物的摊子。摊主多是些头戴礼帽、身穿长衫的老头,也有一些妇人,偶尔会有个许调皮的孩童站在齐胸高的摊前大声吆喝他的生意。从家到学校是须经过这街的,每次总要细细浏览,但买倒是不奢望的,只是为了看,看阳光下会闪动的玉器,鲜红诱人的糖葫芦,听卖主的各种吆喝声及讨价还价声,有时还会看到骂架的呢!记得那是刚穿上连裆裤的时候,虽说教书的先生极凶,但总也抵不住这小街的诱惑。

迟到是常有的,然而迟到的最重要原因往往不在于此。

过了街,走百十米的土路,一座十几米长的小桥连着街和学校。没了摊子和热闹看,上学的孩子是会自寻乐趣的。路上多的是小石子,瞄准一个,一路踢去,有时一人踢,有时几个小家伙一起踢,你一脚,我一脚,踢过土路,再踢上石桥。然而,又常常因为技术的不过硬而将石子踢下桥去。小孩的世界就那么奇妙,总不甘失败,跑下桥去,非要找到那枚石子再踢进学校不可,哪怕这时学校的破钟早已敲响,长衫先生的竹板早已举起。桥下的河水不深也不浑,给孩子们提供了许多方便,拣起那枚石子再重新开始。学生慢慢多了,街上、路上的石子慢慢少了,而学校里的墙角堆了一大堆,虽说先生的竹板没少落下,但石子还是在增加。后来,先生就用这堆石子混泥垒了几张结实的书桌……

那年他才十几岁。以后,他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南召做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形势突变,国民党要在南召大肆搜捕共产党员,袁宝华被党组织秘密转移到延安……自此一别家乡,至今已整整50年未睹故乡姿容,人也是74岁的垂垂老者了。但袁老仍深深地珍藏着儿时的一切。在他的记忆里,故乡一直和小街连在一起,那摆满玉器的小摊、那玲珑剔透的山楂糖葫芦,那桥,那石子……

当回去时,再踢踢那石子如何?

50年的故乡梦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