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17532300000078

第78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重视职工教育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重视职工教育——访国家计委顾问、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袁宝华

在1995年开始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中,企业职工教育放在什么位置?就这一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计委顾问、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袁宝华。

年届八旬的袁宝华,一头银发,满面红光,热情可亲,目光睿智。这位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地质系,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革命家,抓经济工作已有40余年。

从事了几十年的经济管理工作,他深知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文革”之后,他针对企业生产、设备、管理遭到破坏和新工人文化、技术水平低的状况,在全国搞起了青工文化、技术补课,大力推动全国青工“双补”活动;1979年,他亲自组建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并任会长,首先抓了大规模培训企业干部;此后,他作为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又进一步开展“双补”活动并加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至今还担任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为使职工教育规范化,他提出一系列工作方针,在“双补”基础上总结出的职工岗位培训经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他的倡导下,全国企业相继建起了职工培训中心,发展电化教学,建立了师资队伍。各部门建起的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在全国开展的对厂长培训,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为解决职工教育经费问题,他采取很多措施,想了很多办法使企业职工教育在经费上有了保证。

谈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企业职工教育问题,袁老肯定地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定不能削弱职工教育,要把职工教育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袁老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概括起来就是16个字: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主要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同时,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积极性。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活力主要表现为竞争能力,没有活力就无法进入市场去竞争。这个竞争能力包括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供货及时和产品售前售后服务。竞争能力从哪里来?至少有三条:技术上的高起点;管理上的高水平;职工的高素质。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必须提高人的水平、素质,这就要加强企业职工教育。袁老从企业改革的目的、企业竞争能力,顺理成章地归结到企业职工教育,富有逻辑性的谈吐,表现出思维的敏捷。他强调说,企业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进入市场要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极大地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职工教育要适应发展,拓出新路,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有前所未有的动力,形成生产需要教育,教育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因此,靠企业职工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记者提及有些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撤销职工教育机构、基地,遣散职工教育教师的“拆庙送神”问题时,袁老说,这主要是对职工教育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清,有人认为职工教育是外部的、潜在的、远离经济利益的,甚至还想把它推到社会上去,这是目光短浅,没有长远观点的做法。企业深化改革,教育已更新角色,已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中直接发挥作用,已成为干部、职工上岗的条件,转岗的措施,下岗的依据。同时,教育围绕企业热点转,跟着厂长难题走,就会产生效益,不再是“编外”,而成为“医病除痛”的良药,教育的投入产出就会成正比,就会富有生机和活力。袁老补充说,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十分重视职工教育,不仅因为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快,而且由于体力劳动日益少,白领、蓝领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因而要求职工整体水平要提高。袁老说,国内企业进行的干部聘用制、工人合同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将逐步取消干部、工人的区别,也对全体职工提出了高要求。因此,职工教育是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现在的关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相应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制度。

袁老加重语气说:我要着重谈一个新问题,就是职工教育的超前意识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本世纪末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必须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因此,要在继续加强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对企业全体职工进行系统教育,使职工的知识面更宽更广,用工的双向选择余地更大。所以职工教育要看远些,做职工教育工作要有超前意识,要从发展趋势上着眼。

“今年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您认为,企业职工教育应如何搞好?”记者问。

袁老说,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企业职工教育,把它列入厂长(经理)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中,要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制度。袁老最后说,《企业法》规定:“企业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这就明确要求企业领导人,有搞好职工教育的责任,没有不搞职工教育的权利。我希望,在今年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配套措施的改革,尤其是企业职工教育的改革,把建立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制度放在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生产、教育、效益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