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五卷:文选
17540500000119

第119章 “八五”抒怀

(1995年9月16日)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建国46周年纪念日了。我参加经济工作恰好是在建国前夕的1949年6月,以后一直没离开过经济战线。这46年,国家的经济建设变化太大了。回首往事,总不免要感慨一番!一个“百孔千疮”的国家经过40多年就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强国,说明我们的经济建设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

1952年8月,我跟随周总理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谈判“一五”期间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项目,一直到第二年5月15日签订了协议。这就是后来所说的156项工程。回国后,我被调到重工业部,参加了整个“一五”建设的全过程。

“一五”建设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体现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精神,建设速度快、质量好。著名的鞍钢“三大工程”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958年的“二五”正赶上“大跃进”。当时我们头脑都有点发热,几千万人上山挖矿,机关后院搭起了炼钢炉。由于超越了现实可能,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破坏。当年的指标虽然完成了,但是“好钢只有八百(800万吨)”。

“大跃进”导致了大调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首先把钢产量指标降下来了,基建规模也控制住了,有多少力量干多少事,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随后经过两年发展,到1965年工业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开始实施“三五”计划。

1965年年底我作为物资部长到昆明参加了邓小平同志主持的西南三线建设会议。随后不久,十年浩劫开始了。恢复工作后,我参加了1969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但那时抓生产不容易。1969年年底成立了生产组,军代表任组长,我任副组长,我们一天到晚像救火队,拆东墙补西墙。直到1975年小平同志出来整顿生产秩序。可是年底小平同志又受到批判,致使编制“五五”计划的会议开不下去了,直到1976年年初因周总理去世,会议才草草结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迎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的17年。这17年,先后顺利实施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这17年,也是大开眼界、大开思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17年。党中央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稳定大局、推动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搞经济建设,我们由不会到会,由人家的到开始有了自己的经验。我感觉,国民经济发展最快、最扎实的是“八五”这五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做出决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994年是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各项宏观经济改革配套措施的出台,解除了我们十几年来企业改革孤军深入的苦恼。今年5、6月份江泽民同志对企业改革的重要讲话,把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路子、目标、任务、措施都说得很清楚,今后的问题,就在于落实。尽管目前仍有困难,但是都在探索前进,我们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我们当前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还要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顺利地实现转轨和转变,都有很大的困难。回顾46年的历史,我觉得有两条十分重要: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光是企业、职工要转变,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领导同志要转变观念。要真正下决心做到政企分开,着力于搞好宏观经济的管理,不该自己管的事不要再去管了。二是不管工作顺利与否,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这是46年历史对我们的告诫。

我最近参加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设想的研讨,跨世纪的蓝图令人鼓舞。我这80岁的老人展望未来,豪情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