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经典的文化常识
17541100000173

第173章 婆罗多舞

印度古典舞蹈绚丽多彩,风格独特,到中世纪时逐渐形成4大舞派:婆罗多舞、卡塔卡舞、卡塔克舞、曼尼普利舞。婆罗多舞起源于敬神仪式,过去只流行于南印度,是南印度泰米尔纳杜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古老、最完美的古典舞蹈,被看作印度舞蹈的正宗。印度古典舞蹈本来就有一套规范,公元前后婆罗多牟尼(牟尼:圣人)撰写了《舞论》对其进行总结,后来积婆罗写的《姿态镜铨》又使之系统化,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婆罗多舞的成套动作、丰富涵义和严格程式。

表演这种舞蹈需要高超的技艺,演员从小就要严格训练,学成常需近10年时间。婆罗多舞最显著的特征是飞波流光的眼神、细碎繁响的脚铃声和传神达意的几百种手势。它要求演员从眉毛、眼睛、嘴巴、下巴,到头、颈、肩、手,再到腰、腿、脚、趾都要舞动,而且每一个部位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相对固定的含义。演员运用各种手势在身体各部分的配合下能表示多种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手语”,也叫“哑语”。

表演婆罗多舞时,常常在台中间小桌上供一尊印度舞蹈之神涅婆天的舞像,两旁燃两盏高脚铜灯,使舞台笼罩着静穆庄严的气氛。演员身着民族服装,赤脚上系着脚铃,先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然后随着乐声翩翩起舞,以她的长眉妙目、纤指柔腰讲述着印度古代优美的诗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