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即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率领精神饱满、士气高昂之军进入战场,并熟练地运用其机动灵活的“马其顿方阵”,最终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了东方最大的城市、古代东方的文化中心巴比伦,并为自己加了一个称号——“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
此后,亚历山大又率兵从巴比伦出发,势如破竹地占领了波斯帝国的苏萨、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坦等三城。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坦各波斯王宫,掠夺金银珠宝达15万塔兰特。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被其手下的一名总督杀死,弃尸于路旁。最终还是亚历山大在追赶途中发现了他的尸体,并将其送回波斯波利斯,葬于波斯皇陵。
前330年,亚历山大彻底击败了大流士三世的继承人,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
前327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离开中亚,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并迅速占领了印度西北的广大地区。他想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向恒河流域进发。但此时亚历山大的士兵已厌倦了长期的战争,再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他们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他们纷纷举行集会,发生哗变,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击。亚历山大万般无奈,于前325年将大部队撤出印度。
前324年初,分两路撤出的大军会师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由于长途跋涉,亚历山大的部队损伤极大。十年的远征终于结束了,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首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
亚历山大在其征战中,建立了20多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是亚历山大追求权力的象征。一个城市就像一座纪念碑,记载着亚历山大征战的胜利,展示着其威严,以及创始者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亚历山大市,它很快便成为当时世界主要的城市之一,一个著名的学术和文化中心。
后来阿拉伯的史书上这样描绘亚历山大城:“白色大理石反射的月光令城市如此明亮,以至于裁缝不用借助灯光就能把线穿入针孔。进城时,士兵们遮住眼睛以防大理石反射的炫目光芒。这个城市有4 000个宫殿、4 000个浴室、400个剧院。”不可一世、攻城掠地无数的亚历山大,折服于古埃及的文明,倾倒于自己所建的权力之城。他长期居住在埃及,有人说,直到去世他都没有离开过这块让他沉醉的土地。
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亚历山大城的一道风景。此城建立后不久,亚历山大就建立了藏书50万册的图书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可惜它在大约415年被大火吞噬了。后来,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在城中的最大港口处建立了亚历山大灯塔,被评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如果他还活着
因为亚历山大死时还很年轻,在战争中又保持不败的纪录,所以人们有许多猜测:假如他活着会发生什么事?假如他挥军入侵西地中海诸国,很可能获得成功,那么西欧的历史就会迥然不同。这样的猜测尽管有趣,但和评价亚历山大的实际影响没有多大关系。
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病倒,10天后就死去了,那时他还不满33岁。人们对亚历山大离奇死亡的原因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论。人们显然对他念念不忘,推想他如果活着的话,是否会入侵阿拉伯,还有波斯帝国以北地区;他也许还打算再次入侵印度或征服罗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区。
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命运的人物之一,他的经历、个性、对王权的欲望、对战争的痴迷,一直都是他力量的源泉。也正是这一力量源泉驱使他不停地征伐,去开辟自己的疆域,实现自己的欲望。
地盘争夺战——英法百年的战争较量
百年战争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1453年间爆发的战争,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
1337年至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后来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进行反侵略战争,从而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这场战争分成了四个阶段,持续了百年,战争时间之长让人惊叹。
佛兰德斯、基思争夺战
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国西南部(基思省)驱逐出去,从而消除英国在法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思的地位,夺回先前失去的诺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国的一些其他地区。另外,英法两国对佛兰德斯的争夺,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佛兰德斯在形式上是处于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并且与英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英国的羊毛是佛兰德斯毛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斯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组成。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年—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的焦点是佛兰德斯和基思。在斯吕斯海战(1340年)中,英军重创法军夺得制海权。接着又爆发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克勒西会战。
1346年8月26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指挥的英军和法国国王腓力六世指挥的法军在克勒西(法国东北部索姆省的城市)附近进行了一场大战。在这场战斗中英军击垮了法军。
同法军相比,英军有更为完善的组织、队形和装备。各雇佣骑士队的队长直属总司令——英国国王,英国步兵装备有大弓,300步外能穿透骑士的胸甲。从自由农民中招募的弓箭兵精通自己的武器,他们在战斗队形前面行动,使靠密集之众冲击英国人的法国骑士遭受很大损失。紧接着英国雇佣骑士队击溃法军。就这样,英国人靠着武器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法军约有1.5万名战士战死,而英军损失不大。克勒西之战的胜利使英军于1347年得以攻取加来要塞。在后来的200年间,该要塞一直是英军在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基地。
此后,两国休战将近10年。接着英国又发动进攻,占领了法国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1356年的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的横征暴敛和遍及全法国的经济崩溃,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艾蒂安马塞尔领导的巴黎起义和扎克雷起义。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了极为耻辱的和约,把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出师未捷身先死
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年—1380年)法军的目的是为了夺回被英国占领的地区。法国国王查理五世(1364年—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
迪盖克兰这位有胆略的军事长官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并拥有很大的权力,经常指挥法军灵活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重创英军。1372年,法国的舰队又在拉罗谢尔打败英国舰队,重新控制了西北沿海海域。到14世纪70年代末,法军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狭窄的一隅。这样,整个战争的态势发生了有利于法国的变化。
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气收复全部失地时,却突然离开了人世。1380年继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是个精神病人,没能力治理国家,更不用说领兵打仗。这给了英国人很好的喘息机会,但此时的英国也陷入瘟疫之中,无力反扑,战争进入僵持状态。由于瘟疫一时难以控制,英国被迫与法国在1396年签订了20年停战协定,放弃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英军绝处逢生
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年—1424年)的展开源于法国国内矛盾加剧,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了多次起义,法国政权遭到削弱,英国趁机重开战端。
1415年10月25日,两军在阿金库尔短兵相接,英军弓箭手在一个关隘地段奋力射杀法国骑兵。此役中,法军死伤八千余人,被俘两千多人,而英军只伤亡四百多人,阿金库尔一战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时。
阿金库尔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英军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以一比三的人数劣势击溃法军。
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一个月前经过了哈福娄围攻战,伤亡达四千人。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领剩下的五千长弓手和九百骑兵撤退。当英军吃光了随军带的一星期的干粮而不得不靠劫掠和野果来充饥时,法国人大概认为时机已到,大大小小的法国贵族都带着一支队伍加入法军,想捡个便宜。这使法军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弊端是这支庞大的军队缺乏有效的指挥。
法军在阿金库尔堵住了英军北撤之路,英王亨利五世前一天的求和被拒绝,只有靠一战来冲出一条路了。地形是一条向北的通路穿过两侧的树林,英军面向北一字排开,两翼是长弓手,中间是下马的重装步兵。英军两翼与两侧的树林相接,分为前、中、后三层,每层四排。战前亨利命令每个长弓手都准备一段两头削尖的木桩。
法军面向南分为三线。第一线两翼各有约一千一百名重装骑兵,中间是四千下马的重装步兵。第二线仍是重装步兵,约三千人至五千人。在这两线间配置了近五千弓箭手和十字弓手,还有几门大炮。为了抢功,许多法国贵族都挤到了第一线,实际上却打乱了队形,使第一线异常混乱,原本应配合进攻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被挤到两边和后面,反而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和射击角度。第三线是近万名骑兵,但是因为爵爷们都挤到前面去了,第三线基本处于无人指挥的状态。
两军从早上七点起对峙了近四个小时,法国人认为英国人没有了粮食,或者让英国人先冲锋,他们可以利用英国人进攻时队形混乱来捡便宜;或者就让英国人站着饿死。亨利五世不得不命令英军向前推进,两翼仍然紧挨着树林,英军整齐地缓缓推进到距法军250米(长弓有效射程)的距离停下,每个长弓手都将准备好的两头削尖的木桩插入脚下的泥沼地中,让另一尖端斜向着法军方向。随着亨利一声令下,英国长弓手发出了第一次齐射,天空立即被密密麻麻的箭簇所覆盖,法国人遭到了一阵箭雨的袭击。
法军第一线如梦初醒般开始向英军冲击。法军两翼的重骑兵本应迂回攻击英军的侧翼,但因为两侧树林的遮挡不得不正面冲击英军两翼的长弓阵地。法军重骑兵的冲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不到四百米,因此需要大约四十秒冲到英军阵前,足够英军长弓手们发出四到五轮穿甲箭。法军骑兵遭到了很大损失,少数人冲到英军阵前也无力突破,不得不在退却中承受更多的穿甲箭的攻击。失去了主人的受伤或受惊的战马在战场上乱跑,冲乱了随后冲上来的法军一线步兵。
由于英军所处两侧树林间空地较窄,法军从开阔处冲来,两翼不自觉地向中央挤压,因此当法军冲到英军面前时发现已经没有什么空间来施展手中的长枪;相反,严阵以待的英国重步兵却可以把手中的重剑刺入法国人盔甲的连接处,从而给予法军很大杀伤。脚下的泥沼也阻滞了重装步兵的冲击,增添了法军的混乱。因此尽管法军第一波冲击使英军后退少许,但英军很快重新拉直了队伍与法军搏斗。
混乱的法军更像是在集体等待一场大屠杀,无数法国贵族就此倒下或被俘。法军一、二线间的弓弩手和火炮由于两军交错而无法射击,很多人实际上整场战役一箭未发。英军脚下的法军尸体堆积如山,很多第二、第三线的法军见此情景都吓得逃离了战场,以致当法军第三线骑兵开始冲锋时仅剩下了六百人。仅仅半小时,英军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亨利五世下了一道不寻常的命令结束了这场战役,英军处死了所有的法军俘虏。此战法军损失过万,仅大大小小的贵族就战死了五千多人。英军最大的损失是战死的约克公爵,其他损失不过是十余名骑士和百余名长弓手。
1417年8月,亨利五世再次带兵进攻法国,在诺曼底登陆后迅速扩大战果,并于1419年攻陷法国的里昂,打开了整个法国的门户。法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就在这时,法国国内两大封建主集团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却出现了严重的内讧。1419年9月,法国王太子查理会见勃艮第公爵约翰,公开指责约翰对英国的入侵不出力抵抗,实属叛逆。约翰不服,两人争吵打骂起来。查理身后的一名骑士跳了出来,当场用利剑把约翰刺死。
这件事后,一心复仇的勃艮第派主动与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军很快就占领了法国的北部地区。眼看大势已去,法国被迫与英国在1420年5月21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特鲁瓦和约》。和约宣布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担任法国的摄政王。
为了实现完全统治法国的梦想,亨利五世还娶了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公主为妻。但命运仿佛在故意捉弄这个强硬的征服者,1422年,就在查理六世去世前两个月,亨利五世却先在战场上染病去世。争夺王位的斗争一再加剧,年仅9个月大的亨利六世继承王位,法国在内忧外患中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圣女贞德拯救法国
百年战争到了第四阶段(1424年—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游击队给法军以很大帮助:他们设置埋伏,捕捉征税者,消灭敌人小股部队,迫使英军在征服地的后方留下大批驻防军。1428年10月,当英军与勃艮第派攻下法军占领区以外的最后一座坚固要塞奥尔良时,法国的民族解放斗争愈加高涨。领导这场斗争的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圣女贞德,在她的指挥下,法军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
贞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家少女,整天牧羊,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但是,国家的危难和各地人民保卫祖国的消息使这个居住在偏远农村的小姑娘异常激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多难的祖国。1429年初,贞德17岁时,英军围困了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是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传来,贞德感到这正是自己为祖国献身的时刻,她一再请求父母和叔叔带她去见当地的法军队长。叔叔被她的热诚所感动,带她到了军官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