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性与社会
17545100000050

第50章 性与爱(5)

(二)性美感的心理要素性美感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推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审美感知是美感的起点。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美感作为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离不开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对对象的感受。“若不是感官首先被吸引,性的吸引力就不能起作用。本能中预定应该追求的那个对象,也必须能迷惑①席勒:《席勒散文选》,第26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毛姆:《毛姆随想录》,第63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眼睛和愉悦耳朵。”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构成的,但它并不是五官感觉的简单相加。审美知觉是一个积极选择、统合的心理组织过程,它把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材料建构成充满生命力的完整形象。审美感知并不是只产生单纯的生理效应。马克思指出:作为社会的人的器官,“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也只有有限的意义”。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人的感官能力超越了动物性层面,积淀了深广的文化、历史因素,和人的内在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感知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事物的感性面貌本身,而附着特定的观念和情感意义。

性审美活动中的感知,交织着情感、想象、理解等复杂的心理因素。所以,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能够产生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在性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把人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使美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想象体现了美感的自由创造性。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联想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触发,而唤起昔日的相关记忆,循着特定的情感逻辑,使得相同、类似的情景相互交融,形成含蕴丰富的意象。

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外在事物引起的态度的自我体验。情爱虽然是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仍是以性欲为重要前提,以性活动为生理基础;没有正常性欲的人,是不会对异性产生兴趣和爱慕的。人的情爱,需要性生活来维系,它能使两性感到从肉体到精神的相互①乔治·桑塔耶纳:《美感》,第4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7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需要和相互依恋,没有正常性生活的情爱关系是非常脆弱的。但是,不能把情爱的性欲基础庸俗化、绝对化,情爱的精神性因素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动力性因素。情感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乔治·桑塔耶纳指出,男人“只有对女性多情,他才能变得同时对其他影响也敏感,而且对每一个对象都能够有温情。恋爱的能力给予完美的观照一种光辉,没有这光辉,观照往往不能显示美(我们审美敏感的全部感情方面)---没有这方面便是知觉的和数理的敏感而不是审美的敏感了---就是来源于我们的性机能的轻度兴奋”。

审美理解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运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意蕴作直接的、整体的把握和领会。理解是性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因素,浸透在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整个过程之中。

理性因素对审美感知、情感和想象具有制约、规范和引导的功能。对性欲的禁绝和放纵,都不是科学的态度,理性对欲望采取适度的控制和恰当的运用,就能增加性爱的美感和快乐。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中提出,“我们总得牢牢记住,生命是一个艺术,而这个艺术的秘诀是在维持两种相反又相成的势力的平衡;一是张,现在叫做抑制,一是弛,现在叫做表达或发扬”。①性爱在人类的情感中是一种最猛烈、最持久的快乐情感。沉醉于爱河中的人们,往往心意迷乱,并沉湎于一个十分普遍的幻想之中,即想象自己为心上人做出巨大的牺牲,而不计利害关系。有了理智,人才能做情感的主人,能够自觉地遵循他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去行事。审美活动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性思维,不以概念和抽象论证、逻辑推理等形式出现;而是一种感性理解力,它始终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审美理解通过具体形象来理解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因此又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①[英]霭理士:《性心理学》,第332页,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点。性爱的审美体验,既有生理上的快感,如含蓄而深情的动作、若隐若现的衣着,又有精神、情感上的愉悦,如高尚的情操、过人的才识、文雅的谈吐,这种体验朦胧、神奇又令人迷醉。审美理解有助于主体更深刻地领悟这个具有无穷魅力的境界。

(三)性美感的特点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统一。审美主体,指具有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而又处在一定审美关系中的人。审美客体,又称审美对象,是客观上能与人构成一定审美关系、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一般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主体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客体则处于一种被认识、被评价的地位。但是,在性审美活动中,性爱双方互为对方的客体,同时又是对对方的美加以认识和评价的审美主体。因此,性爱双方在审美活动中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使得审美客体不再是消极、被动地展示自身的美,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美。特别是审美客体意识到自己不具备主体所希冀的美的素质时,就会努力去创造原来所没有的美的要素。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性爱的双方对自身的容貌、言谈、风度特别注意,就是这种积极创造性活动的表现。性爱的对象要既有丰富的精神品质,又有较大的可塑性,这样才能令人产生兴奋感和神秘感。作为审美主体,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细腻的情感力,并充分调动心理因素,才能去欣赏、认识和评价客体的美。同时,审美主体往往会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观念、审美理想投射到现实的审美对象身上,使两者达到统一。这种统一一旦形成,就会使性爱达到更高的境界。因此,性爱审美主体和性爱审美客体是一个互为、互动的关系。

性爱双方相互欣赏、相互倾慕、相互审美,产生了共同的喜悦和共同的美感。在性审美活动中,审美理想和审美对象的完美统一,必须建立在双方积极、主动的创造之上。只要有一方没有建立起这种统一,性审美的关系就只能在单向度上发展,审美关系就可能走向虚幻,并最终走向解体。心灵与肉体的矛盾统一。肉体是物质性的,心灵是精神性的,二者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热恋中的人渴望精神和肉体上的合一,这是爱的最高境界。这种合一的渴望包含了给予和接受这两方面,相爱的人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给予对方,同时又期望完完全全地接纳对方。正是通过无私的自我奉献,恋人间达到了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境界。

个人功利性和社会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功利性是指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并满足一定的主观欲望,取得一定的利益。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性爱的实际意义就在于能够满足其基本的性需要。为了实现这种需要,性爱主体对性爱客体的追求就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只有那些具有明显的性感特征的对象,才会以其功利性价值引起性爱主体的审美追求。性爱对于个体的生命发展具有肯定性的效应,没有性爱,个体的生命发展就有受阻的可能。马斯洛指出:“任何真正的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个人的改进、巩固和健康的发展。这就是说,任何基本需要的满足(只要我们能够孤立地谈论这个满足),都是背离神经病的方向而向健康的方向迈进了一步。”①人类的性爱又不同于动物的性活动,因为人类自觉地将生物性的性欲升华至社会性的爱情。美感在本质上是对生命自由境界的体验,生命的自由境界并不仅仅是个体生命欲求的放纵,完全自我中心的欲望看似是对个体生命的维护,实则是生命的自我否定和毁灭。这种狭隘的利己主义具有极端的排他性,最终使生命个体处于一种孤立无助的处境,这显然无益于生命的自我保护和发展。生命的自由境界,是一种虽然从自我出发,但却趋向他人,因而既能使个体满足同时也能为异体分享的生命欲求。作为美感本质规定的自由境界,也就是一种爱的境界,爱提高了人的精神品位和思想境界,使人超出了极端的个人功利性,获得了个人功利性和社会功利①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71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性的统一。“一个正在经历性欲、求爱、完成性行为的全过程的人,也许实际上是在寻求尊重,而不是性的满足。”①二、性美性美就是反映出人的性特征的美。性美表现在具体的人身上,总是被分为男性美、女性美,离开男性美、女性美去空谈性美是荒唐的。